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视角读南北朝史 > 2、顾命大臣皆丧命

新视角读南北朝史 2、顾命大臣皆丧命

作者:songyvsh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6 12:25:15

2、顾命大臣皆丧命

顾命大臣皆丧命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国,开辟南朝。刘裕奋战一生,终于当上了皇帝,可只过了两年,他就病逝了,享年六十岁。刘裕的长子刘义符继位,时年十六岁。刘裕担心儿子年少,为他精心准备了四名顾命大臣,企图确保儿子的皇位能够稳固。

没有想到的是,刘裕是靠武力建国的,并且本人有很重的戾气,他的这种戾气,影响到他的儿子和大臣们,时间不长,刘义符与顾命大臣产生了矛盾,结果竟然全都丧了命。

《宋书》记载,刘裕的戾气,主要表现在他任意杀戮皇帝上。刘裕一生杀了六个帝王,是历史上杀帝王最多的人。第一个被杀的,是桓楚皇帝桓玄。桓玄废晋称帝,咎由自取,杀了他还说得过去。第二个被杀的,是南燕皇帝慕容超。慕容超兵败被俘,押送建康后被斩首示众,这就有点过分了。第三个被杀的,是谯蜀王谯纵。谯纵是城破后自己上吊死的。第四个被杀的,是后秦皇帝姚泓。姚泓在晋军兵临城下之时,主动率群臣出城投降,却被刘裕押解到建康,在闹市中当众砍头,这就显得不仁义了。此外,刘裕还杀害了东晋两位皇帝。

刘裕最为人诟病的,是杀害了禅位皇帝司马文。在此之前,禅位的皇帝都没有性命之虞,而且受到优待,曹魏篡汉是这样,司马氏代魏也是这样。但从刘裕开始,禅位的皇帝大都性命不保,刘裕开了一个坏头。特别是,司马文禅位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和抗拒,反而对众人说,晋朝早就亡了,是刘裕又让晋朝延续了二十年,所以心甘情愿地让位。可是,刘裕仍然把他杀掉了。刘裕甚至把那个什么事都不懂的傻皇帝也杀了,更是没有必要。这表明,在刘裕身上,缺少仁爱,而充满了暴戾之气。

公元422年,刘裕称帝两年后,计划征讨北魏,不料身患重病,一病不起。临终前,刘裕深情地望着长子刘义符,嘱咐他继承好自己的事业。刘义符,是刘裕四十四岁时才有的第一个儿子,自幼受到宠爱,被立为皇太子,由他继位,是符合皇位继承制度的。

刘裕担心儿子年少,专门挑选了四位顾命大臣,让他们辅佐儿子。四人分别是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这四个大臣,都是跟随刘裕多年,忠心耿耿。刘裕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辅佐少帝,光大宋朝事业,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间。

徐羡之是山东郯城人,他很早就跟随刘裕,关系密切。徐羡之胸有智谋,辅助刘裕建立南朝宋,是刘裕的重要谋士。

傅亮是宁夏吴忠人,他学识渊博,刘裕的表策诏令都出自他的手笔。傅亮是刘裕的心腹,代晋称帝的大事,就是他一手操办的。

谢晦是河南太康人,他刚直不阿,深受刘裕器重。在一次战斗中,情况危急,刘裕披挂铠甲,要亲自上阵杀敌。众将劝阻不住,谢晦却一把抱住刘裕,死不撒手。刘裕发火了,说:“你不放手,我就杀了你。”谢晦流着泪说:“我死了不要紧,天下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您。”刘裕没有办法,只好作罢。

檀道济是山东金乡人,他自入伍起,就一直是刘裕的部下,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

应该说,刘裕精心挑选的这四位顾命大臣,还是很不错的,他们都是南朝宋的开国功勋,对刘裕十分忠心,而且有勇有谋,敢作敢当。可是,刘裕的长子刘义符,却并不怎么样。

刘义符倒没有太大的毛病,主要是贪玩。他擅长骑射,喜欢音律,又好游乐,整日嬉戏玩耍,不理政务。他经常乘坐龙舟,到处游玩,笙歌妙舞,管弦悠扬,晚上就在龙舟上过夜。什么军国大事,刘义符统统不放在心上,甚至北魏犯境,作战失利,他也不管不问,活脱脱一个纨绔子弟。这也难怪,刘义符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青春年少,童心未泯,何况刘裕老来得子,早就把他宠惯坏了。

徐羡之见此情景,心中忧虑,认为刘义符一点也不像他的老子,必不能将刘裕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于是,便与傅亮、谢晦商议。檀道济当时领兵在外,不在朝中。傅亮、谢晦也有同感,于是,三人经过密谋,决定废了刘义符,另立明君。真是敢作敢为!

按照皇位继承制度,如果废了长子,就应该由次子刘义真继位。刘义真比刘义符小一岁,他仪貌俊美,喜好,与一批文人关系密切,也不像他老子。更重要的是,他与徐羡之关系不好,所以不能立他为帝。徐羡之等人认为,只有三子刘义隆,沉稳刚毅,能文能武,很像他的父亲刘裕,于是决定,废除刘裕的长子和次子,立第三子刘义隆为帝。

徐羡之等人密谋已定,说干就干。首先,他们利用刘义符与刘义真不和睦的矛盾,奏请皇帝下诏,废黜了刘义真庐陵王的爵位,贬为庶人,使刘义真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随后,他们便对皇帝刘义符下手了。

公元424年6月的一天,徐羡之将在外领兵的檀道济召进宫来,把废立之事告诉了他。檀道济其实并不赞同,但见徐羡之等人已经谋划好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好默认了。

第二天清晨,谢晦、檀道济带兵登上龙舟,闯入刘义符的寝室。刘义符还没有起床,身边的侍卫想要抵抗,均被杀死。刘义符反抗,被伤了手指。谢晦收缴了皇帝的玉玺丝带,命人将刘义符囚禁起来。随后,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历数刘义符的罪行,宣布废黜其帝位,迎接刘义隆回京继承皇位。

徐羡之等几个顾命大臣的计划成功了,这其实就是一场政变。不过,顾命大臣们的目的不是篡权,而是为国家前途考虑,这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许不会发生后面的悲剧。可是,徐羡之等人把事情做过了头,为了杜绝后患,竟然把刘义符、刘义真二人全都杀掉了。这兄弟俩,当时只有十七八岁。这就有点残忍和暴戾了,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同情。

刘义隆当时是宜都王,住在江陵。他听说京城发生事变,两个哥哥被杀,自己被立为皇帝,不仅没有喜悦,反而心惊肉跳。不久,傅亮带领群臣,来到江陵,迎接刘义隆进京登基。

刘义隆一见傅亮,想起两个惨死的哥哥,不由得痛哭流涕。他这一哭,傅亮心里发了毛,意识到处境不妙。他又想到,废了皇帝之后,好朋友蔡廓曾经劝告过他,一定要善待被废的皇帝,可是他们没有听,反而把刘义符杀了,这或许会埋下祸根。所以,傅亮在回京的路上,一直闷闷不乐,还写了一篇《慎演论》,抒发自己的无奈和无助。

傅亮回京以后,立即把自己的担心向徐羡之、谢晦说了,他二人也出了一身冷汗。为了防备万一,徐羡之在刘义隆尚未正式登基之前,抢先任命谢晦为荆州刺史,都督荆湘等七州诸军事,领兵在外,作为朝中外援,为他们留了一条后路。

谢晦心中忐忑不安,在去荆州赴任之前,专门去拜访好朋友蔡廊,询问道:“我能免祸吗?”蔡廓叹着气说:“你们接受先帝的临终嘱托,承担国家责任,废除昏君,拥立明圣,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你们把事情做绝了,杀了人家两个哥哥,使皇上震惊,要想免祸,恐怕很难了。”谢晦听了,唉声叹气,后悔不已。

蔡廓说得没错,刘义隆确实受到很大震惊,权臣如此厉害,连皇帝都敢杀,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干呢?所以,刘义隆在进京途中,严加提防,身边全是从江陵带来的官吏,傅亮和他带去的官员,谁都无法靠近。刘义隆的贴身侍卫,更是日夜抱刀护卫,不离半步。

公元424年8月9日,刘义隆正式登基,被称为宋文帝。宋文帝即位后,对徐羡之等人优抚有加,提升徐羡之为司徒,相当于丞相;提高傅亮地位,开府仪同三司;正式任命谢晦为荆州刺史,并升为卫将军;檀道济升迁为征北将军。

但宋文帝对他们并不信任,而是小心提防。凡是徐羡之举荐的官吏,一概不用,同时,刘义隆在各个要害岗位,迅速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很快稳固了统治地位。当时,刘义隆年龄并不大,只有十七岁,却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风范,确实像他的老子刘裕。

按道理说,刘义隆是徐羡之等人扶立上台的,刘义隆应该对他们万分感激才对。但是,正因为他们有废立皇帝的权威,所以刘义隆才对他们不放心,容不得他们。刘义隆地位巩固之后,就要对他们下手了。在他的授意下,大臣们纷纷上奏,要求清算他们弑君的罪行。弑君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徐羡之等人厄运难逃了。

公元426年,刘义隆觉得时机成熟,便公开宣布徐羡之、傅亮、谢晦弑君和杀害刘义真的罪行,决定依法惩处,对檀道济,则采取了笼络的态度。结果,徐羡之闻讯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举兵反抗,被檀道济领兵剿灭。十年之后,檀道济也被刘义隆杀害。这样,四位顾命大臣,全都死于非命。

平心而论,四位顾命大臣废立皇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国家前途考虑的。但是,他们把事情做过了头,显得残忍和暴戾,结果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徐羡之等人的事例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做绝、不能过分,否则,必受其害。

四位顾命大臣费尽心机,扶立宋文帝刘义隆上台。那么,宋文帝干得怎么样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