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538章 亲政

满唐华彩 第538章 亲政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5 19:44:11

第538章 亲政

第538章 亲政

应顺二载,十月二十四日,年节将近。

长安,大雪。

杨序牵着马进入春明门,抬头看去,前方酒旗招展,胡姬作舞,豪客放歌,好一派热闹景象。

一场动荡之后,归来仿佛依旧是天宝年间。

他在一间酒肆坐下,准备打听些消息。没等到酒端上来,就被耳畔的议论声吸引了注意力。

那说的是一对男女的苟且之事,颇为香艳。人群中时不时还发出“不会吧?”的惊叹声。

“都是如狼似虎的年纪,哪就能忍得住?”

“可不是说人已经死了吗?”

“假死脱身,才好长相厮守,日日相伴嘛。”

“一直以来传的是他与杨三姐啊。”

“这你就不懂了,嘻嘻……”

杨序脸上也浮起了会心的笑容,听了一会之后,他已听出来被议论的两人是谁。

人们嘴里那倾国倾城、婀娜多姿的红颜祸水当指的是杨贵妃了,至于那名字不能提,却手握重权的年轻人,亦是呼之欲出。

他的目光便落在挑起这话题并抛出最多内幕的人身上,观察到那人的神情有些鬼鬼祟祟。

果然,对方很快就把话题稍稍做了些转移。

“都说他的功劳多大,可一个人能对祖父的女人起觊觎之心,得有多不堪啊。”

“禽兽尚且不为……”

杨序眼珠转动,心中有了猜想。等到那人走了,他酒也顾不得喝,当即跟了上去,果然见那人又到下一家酒肆去议论。

风流韵事其实不用刻意造谣,早就散布开来,压都压不住。但要使它不被淡忘,还是得有人传播,最好还得评点几句,给某些人盖棺定论。

若问长安城中有谁能做这件事,结果其实是不难猜的。

再出了一间酒肆,那人往城北走去,杨序快步跟上,过了一道坊门,却是忽然跟丢了对方的踪迹。

他左右一看,又往前走了一段。身后忽然响起一句问话。

“兄台跟着我做什么?”

杨序转过头,脸上已浮起了笑意,拱手行礼道:“我没有恶意,只想见一见你的主人,有厚礼奉上。”

~~马车载着各式的财宝到了窦文扬宅中,他清点了一遍,脸上就浮起了满意的笑容。

杨序一进来就表了态,道:“永王作为圣人的至亲兄弟,自然愿意为圣人进奉珍宝。”

窦文扬姿态摆得很高,道:“大唐没有让诸王出镇地方的惯例,圣人原是想召回永王,念及兄弟之义,方才没有下诏,这是什么?是信任。”

“圣人真是太信任永王了。”杨序很识相,“我代永王叩谢圣恩。”

接着,他话题一转,带着疑问的语气问道:“说是诸王不出镇地方,雍王却去了范阳,看来,圣人也十分信任雍王?”

窦文扬居高临下地看了杨叙一眼,问道:“永王又是何态度?”

“永王敬奉圣人,却对雍王有所顾虑,担心他不太安份。”

窦文扬一想,若能联合永王一起对付薛白,自然是很好的,态度当即就好了很多,也不藏着掖着,坦率地指出薛白已经尾大不掉,削弱他并不容易。

杨序当即代永王表态,愿意为此事出钱出力。

窦文扬大喜,加之收了杨序的礼,很快便将他奉为上宾。

如此融洽相处了两三日,杨序遂开始给窦文扬出谋划策,提起了长安城中那些谣言,指出圣人该借助太上皇的力量对付薛白。

前段时日,李琮提出要让张垍、陈希烈拜相就已经引起了窦文扬的警惕,他心里对李隆基还是有很深的忌惮,闻言也不作声。

杨叙看出了他的犹豫,道:“窦公,你我该从长远为圣人考虑啊。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太上皇年岁几何,雍王年岁几何?”

窦文扬是小家子做派,不想放一点点的权力出去。但道理不难懂,经过杨序这一说,也明白若不联合圣人的父兄,很难对付得了薛白,而以薛白的年纪,往后也不会给他们机会。

杨序又继续劝道:“都在传雍王与杨贵妃有染,太上皇已然颜面扫地。他比谁都想让雍王死。到时窦公你就是挽救社稷的第一大功臣啊。”

这件事就是窦文扬在传的,他只想到败坏薛白名声这一层,此时才意识到原来还可以一举两得。

他终于还是点头应了下来。

杨叙又提出,现在年节将近,想替永王给太上皇请安,以全孝道。

大家谈到这个地步了,接下来要通力合作对付薛白,窦文扬也不太好拒绝。

毕竟他虽收了厚礼,可永王给左藏库的进献可还没到。

至于李琮,对此也没甚话语权。

李隆基久居深宫,偶尔能见到一两个外臣,非常开怀,给杨序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员赐了一杯酒,席间还提出想搬到兴庆宫去居住。

父亲有心愿,李琮若是不答应,那就是不孝。可他心里又极不愿意,干脆闭目不答,由窦文扬替他拒绝。

“兴庆宫因战乱残败了许多,不宜太上皇居住,太上皇还是住太极宫为妥。”

能够阻止太上皇的心愿,无疑给窦文扬增添了许多权力。

高力士见不得他的气焰,反过来叱道:“叛军既未攻入长安,兴庆宫能如何破败?太上皇愿意住,如何轮得到你一個奴婢指手划脚?!”

窦文扬脸色一变,竟然三番两次地被高力士教训,心里已打定主意要把高力士贬谪外放,再行刺杀。

他也是脸一板,道:“高翁久居深宫,不知宫外的情形,安禄山叛乱以来,民不聊生,朝廷哪还有钱修缮兴庆宫。”

这是在讥李隆基昏庸,纵容了叛乱,把话给堵死。

但另一方面,他也暴露出李琮眼下缺钱的困境,早晚还是要妥协的。

事已议定,十月二十八日,抢在年节之前,李琮就下旨拜陈希烈为相。

此事有李隆基的影响,中书门下省并没有反对,大唐一直是群相制度,颜真卿拜相以来却一直都是独相,此前是因战乱需要统筹钱粮,如今再反对别人拜相也说不过去。

战乱之时,陈希烈被薛白拿下之后,也曾为薛白做过几件事,算得上有功。

用他为相,比起用别人,是雍王一系更能接受的结果。

至于张垍,既已落发出家,终于再一次错过了成为宰相的机会,这也是各方权衡的结果。

十月很快过去,应顺二载也就此突兀地结束了。

在这短短十个月内,李琮平定了河北之乱、俘虏斩杀了契丹可汗,在朝堂治理上也逐渐掌握了一部分权力,似有了再造大唐的明君之相。

他觉得应顺二载这两年是过渡的两年,薛白对他施加了太多的影响,他每一个功绩背后都有薛白的影子,这让他很不自在。

接下来将会是他君临天下、大展雄风。

~~上元元年,正月朔日。

今日是休沐,颜真卿没去衙门,独自一人待在冷冷清清的家中。

说是冷清,因为韦芸也去了扬州,如今还未接回来,家中人口少。但其实有不少官员来拜会这个宰相,大门外其实是门庭若市。

颜真卿旁人都不见,唯有一人前来拜会他见了见,那是杜有邻。

“朝中这局势,颜公可感到忧虑啊?”杜有邻问道。

“为何忧虑?”颜真卿反问道。

杜有邻道:“陈希烈软弱无能,左右摇摆。圣人引他为相,便是为了让他承奉圣人的中旨,可陈希烈施行的真是圣人的意思吗?只怕是窦文扬的。”

颜真卿没有回答,知道依杜有邻的想法,最后无非是让薛白清君侧,到时好不容易平息的战乱又要再起。

杜有邻继续道:“若说陈希烈不值得重视,想必要不了多久,他必要再引韦见素为相,此人却不可小觑,若如此,颜公离罢相就不远了啊。”

颜真卿不是栈恋权位的人,苦笑着摆摆手,道:“若真是韦见素拜相,我辞位倒是也无妨。”

杜有邻见他如此,也不再勉强。转而请教起自己的问题。

“雍王想调令兄颜杲卿,与袁履谦等人到范阳任留守,主持军屯之事,令兄曾在河北担任过营田判官,是最合适的人选。”

“是啊。”颜真卿道:“家兄到范阳,比留在河北更适合。”

杜有邻道:“如此一来,东都留守的人选也就空出来了,此职该由雍王举荐,论资历,我虽不才,却还算适合。只是,我若再去了洛阳,颜公在朝中,只怕是无人声援了。”

颜真卿道:“河北军屯是大事,你任过转运使,熟悉洛阳情况。如此安排甚是妥当,不必因顾忌朝堂党争而耽误了正事。”

“那,我开了年就去上任了?”

杜有邻其实已预料到了圣人罢颜真卿相位的决心,才会有今日这次拜访。

过了一个有些冷清的上元节之后,正月里杜有邻就去洛阳上任了。

他作为雍王一系资格最老的人,随着他这一上任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人事调动,代表着雍王一系把关注的重点向东、向北移,从朝堂向地方转移。

陈希烈是个很圆滑的人,重新回到宰相之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向薛白表忠心,对颜真卿这个后辈也很客气。平时议论国事也是一声不吭,仿佛他在李林甫为相的时期。

可还没出元月,长安城就出了一桩案子。

有国子监的生员状告颜真卿曾与韦述、郑虔、苏源明等人秘谋,指斥乘舆,妄称图谶。

李琮当即表态绝对相信颜真卿,下旨把那告状的生员押入大狱,旨意送到中书门下省,颜真卿却不敢执行,干脆上表请求致仕。他是功臣,李琮自然不会允他致仕,遂命陈希烈彻查此案,要还颜真卿一个清白。

陈希烈借着主审案子得让颜真卿回避的机会,开始掌握政事,并起复了韦见素为门下侍郎,进入了宰相的行列。

如此一来,以往由颜真卿独断之事,就可以由三个宰相共同商议表决,处置一件事,只要有两人意见一致就够了。

而这案子只要一日不结,颜真卿就要避嫌,无法在门省理事。没过几日,他再次上表请辞,言辞恳切。

李琮不得已,无奈之下只好批允了此事。

于是,在叛乱结束之后不到一年,平叛的功臣们或是出镇边塞,或是在西北防秋,现在留在朝中的宰相也致仕了,相应的,雍王一系在朝堂上的势力到了最为空虚的时候。

李琮努力了这么久,终于扫平了阻碍,执掌朝堂。

第一件事自然就是任命官员,窦文扬大肆提拔心腹为朝廷重臣,这些人以天子忠臣自居,最擅迎合奉承,很快使李琮有了飘飘然之感。

任命了官员,自然需要有政绩,而政绩为何?自然是要让国库充盈,窦文扬遂让各级官员想方设法增收赋税。

人才与钱财的政策都定好执行下去之后,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薛白这个心腹大患。

每日朝议,臣子们济济一堂,各献奇谋,都认为当让薛白回长安为李瑛守陵,罢其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的时机也到了。

简而言之,李琮这边已经掌控了长安,得趁着薛白还没掌控范阳,抢先一步动手。

~~蓟州。

连绵的山势尽了,往北是平坦的草原。点缀着或黑或白的牛羊。

一大片云朵飘过来,压得很低,似想俯瞰一下草原上的一大群人在做什么。

那是个集市是契丹、奚与唐的互市场。

有信使策马从南边奔腾而来,找到了一队彪悍的护卫,问道:“雍王呢?有要信。”

“小声些,我带你过去。”

一个护卫带着信使往前找去,只见薛白穿着件普通的襕袍,正在与一个契丹少年掰手腕。

军中都知雍王力气大,舞动数十斤的长槊毫无问题,倒没想到那契丹少年看起来瘦瘦的胳膊也蕴藏着极大的力气,两人僵持在那。

那契丹少年黑黑瘦瘦的脸涨得有些红,分明是年轻的脸庞,却有种久历风霜后的沧桑与成熟感,唯有一双眼里保有着少年人的天真、单纯。

见信使来了,薛白加了一把劲,臂上的肌肉愈发凸显,终于把他按倒了。

也不知那契丹少年细细的胳膊怎就有那么大力气,他登时懊恼,站起身,用他不太熟练的汉语道:“好吧,把我的马卖给你。”

薛白笑了笑,买下了他的马。那是一匹颇神骏的马驹,四蹄有力,跑起来就不愿停。

正是见到契丹少年拉缰时那马匹仰头嘶鸣,薛白一眼就看中了,上前问价,那契丹少年既想卖又不舍得卖,好生纠结,说家里有很多马,唯有这一匹是他自己骑的,偏是需要买必需品回去,对薛白的价格有些动心。

此时收了钱,他便热情地邀薛白去他家里,要请他喝马奶,流露出少年人独有的热忱。

李林甫重用胡人之时,说他们孔武有力又心思单纯,薛白接触起来,还确实如此。

“雍王,恐怕伱得马上回范阳一趟。”

信使终于找到机会,将长安的来信递了过去,并转达了严庄的话。

薛白看过信,却摆了摆手,道:“不着急,依既定行程吧。”

数日后,他在更北的草原会见了契丹的新任可汗,恫吓了对方一通,方才不紧不慢地转回范阳。

颜杲卿、袁履谦等官员已经抵达了,在城门处迎接了薛白。

彼此都是在常山时的战友,再相见都十分开怀。

谈及屯田之事,颜杲卿果然是头头是道,解答了薛白许多的疑惑。

他们还提到了朝廷要向河北征收赋税之事。

本以为薛白拥兵自重,必然是不会上缴民册、田册给朝廷,更遑提缴纳赋税了。

“早在两年前朝廷就下旨承诺过不加税,如今却是频频违背承诺,长此以往,朝廷的威信何在?”

果不其然,薛白对此首先表达了抵触的态度,可接着,他却是话锋一转,又道:“但河北也是大唐之地,这两年因叛乱不曾缴税,今既收复,该缴的税赋自不会少。”

说罢,他便让人把田册、民册交给颜杲卿。

他志在天下,大可不必为一点小钱而开割据的坏头。

信使说的那桩要让薛白急赶回来的急事却不是这个,而是朝廷正式的旨意到了,解薛白天下兵马大元帅等一应官职,命他返回长安,在李瑛的陵地守陵尽孝三年。

“雍王,起兵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安史之乱才平息,严庄再一次站在范阳节度使府的大堂上说出了同样的话。

他已经想过了,如今朝堂上雍王一系的势力正是最空虚之时,颜真卿也不在相位,若薛白解下兵权返回长安,必死无疑。

可若不回去,那便是抗旨不遵,倒不如先起兵造反。趁着平定叛乱的余威犹在,攻下长安不是难事。

薛白却很平静,问道:“以何名义啊?”

严庄也考虑过,当然不能以不愿守陵尽孝的名义起兵,因此干脆利落地答道:“清君侧。”

他换上一副义正辞严之色,沉声道:“圣人重用宦官以来,倒行逆施,早已使天下人不满。雍王当以奉旨诛窦文扬之名起兵。”

薛白问道:“郭子仪、李光弼、封常清等将领率兵阻我又如何?”

严庄犹豫了一下,因接下来要说的话有些紧张地舔了舔嘴唇。

朝廷之所以敢召回薛白,就是赌这些名将不会纵容薛白造反,一旦他起兵,封常清就能从背后挟制薛白。

“请雍王邀封常清到范阳赴宴,席间除掉他,夺平卢兵权;再遣使笼络李光弼,我听说他早对圣人重用宦官不满,心有怨尤,当能说服;如此一来,唯有一个郭子仪,以雍王兵锋之锐,当能击败。”

薛白又问道:“你看我麾下,哪个完全忠于我的大将有本事能打败郭子仪啊?”

“范阳降将。”严庄道:“田承嗣、张忠志等人忠心于雍王,必愿助雍王夺取大位。”

薛白目光看去,能看到严庄眼神十分热切,恨不得他立即起兵造反,想必当初劝安禄山时也是如此。

可薛白不是安禄山,他有自己的考量,不会因为几句怂恿就乱了自己的节奏。

如今他看似威望甚高,可实际上许多部将都是为了匡扶大唐才追随他,此时起兵就是自毁根基。且根本没有必要他相信要不了几年就会有更好的机会。

“你知道我与安禄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

严庄一愣,答道:“雍王英姿天授,神武非凡,绝非安禄山之辈可比。”

薛白道:“他是反贼,我却对朝廷赤胆忠心,又岂能效仿他起兵造反?”

严庄才不信呢,他一眼就看出薛白这套冠冕堂皇的说辞是用来迷惑世人的,背后必然还有更厉害的手段。

只是他暂时还没猜透而已。

可等到了次日,薛白竟真的给朝廷上表,领旨谢恩,表态愿意卸下兵权,返回长安,只是范阳军屯才刚刚开始,他不忍半途而废使士卒们无粮草可食,需等一两月方能启程。

等这封奏折慢慢悠悠地送到了长安,李琮看罢,大喜。

他那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落下了,回想着自己的夺权之路,觉得自己真是手段高超。

回顾种种,自从改了岁首,就如时来运转一般,许多事都顺利了起来。就连他都在认为,也许真的是天授人时。

也许那夜真的有彗星现于东方,预示着他要成为功垂千古的明君。

~~过了年节,杨序就从长安启程返回江陵。

他虽然没带回李隆基的秘旨,但收获也是不小,在朝中联络了一批官员。

这批官员或是既看出了薛白的野心,不愿附逆,又没能得到李琮的重用,或是看出了李琮的无能,对李隆基抱有期望,对永王李璘颇有好感。

他们的意图是,永王能够增加太上皇的权威,使太上皇能够纠正圣人在国事上犯的错误,比如重用宦员。

但李璘听了杨序的描述,却认为这些官员是想要拥立他当皇帝,顿时信心大增。

“你说,我若如今起兵清君侧胜算如何?”

杨序一惊,道:“是否太急了一些。”

没想到,李璘竟是道了一句让他石破天惊的话。

“薛白已与我约定,举兵共驱长安,先入关中者为帝。我打算先发制人,你以为如何?”

“这……”

杨序更加吃惊了,问道:“他为何会与永王做此约定?”

“早在我赴任之际,他就派人来联络我了。”李璘道:“倒是怪了,我此前不显山露水,他是如何知晓我心怀壮志的?”

“永王有帝王之气,想是被他看出来了。”杨序道:“若他要起兵,永王待他举事之后,以讨伐之名率军北上,岂不更妥当?”

“让他进了关中,我还如何攻取?”

李璘早有腹案,根本不听谏言,霸气十足地道:“自当趁他们两虎相争之际,先夺皇位!”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