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363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

满唐华彩 第363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5 19:44:11

第363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

第363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

天宝十载,二月下旬。

娜兰贞学了两个月的汉语,已能正常交流,甚至还了解一些大唐朝堂上的势力纷争,自以为打探了非常机密的消息,心中窃喜不已。

她近来正在分析薛白的升迁之路,期望借此更加熟悉大唐官场。而薛白似乎没留意到他每次与人谈话,娜兰贞都在竖着耳朵偷听。

这日驿马送来公文,刁丙跑去递给薛白,退回来之后,刁庚便连忙迎上去。

“阿兄,可是能回长安了?论功行赏,怎么也该轮到我们郎君。”

“嘘。”

刁丙眼尖,留意到了在一旁扫地的娜兰贞,止住兄弟的议论,高声道:“扫帚都扫秃了,地还没扫干净。”

他虽没明确表明是说谁,被说的人自然知道。

“师父还不死心,想要回长安?”娜兰贞公主脾气不改,干脆丢开扫帚,上前问道:“长安有哪里好?为何不留在云南?”

刁氏兄弟对视了一眼,懒得回答她这个问题。长安哪里好?长安可比南诏好太多了!

娜兰贞能感受到他们的不屑,却万分不解。薛白分明跟她说过想要当平西王,此事她深思熟虑过,最终决定支持他,只要条件允许,她会说服赞普,让薛白代替阁罗凤。

成为一方诸侯,岂非比回长安当唯唯喏喏的臣子好?

“今日来的是什么消息?”见刁氏兄弟不答,娜兰贞又问道。

“别瞎打听!去把郎君的衣服洗了。”

刁氏兄弟嘴严得很,一向是什么都不说的,有时候反而是从薛白口中能打探到一些有用的。因此,到了夜里,薛白从崔光远处回来,娜兰贞便捧着一叠衣服,敲响了薛白的屋门。

她习惯性地在进门前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大局为重,把心中的怨恨压下去。

“师父,你的衣服洗好了。”

“嗯。”

薛白正抱着双臂站在窗边看月亮,手里拿着一张信纸。

娜兰贞把衣服放在榻上,目光往那纸上偷瞧去。她如今已识得绝大部分的汉字,可惜,夜色太黑,看不清纸上的内容。

她眼珠一转,把叠好的衣服提起来,问道:“衣服挂起来吗?”

薛白回过头一看,正见到那襕袍袖子的接缝处已破了一个大洞,遂露出一个疑惑的眼神。

“啊。”娜兰贞有些窘迫,“我来缝。”

她顺势便坐下,从怀里掏出针钱来,对着月光缝衣服。

这般坐着,总是要闲聊的,她遂问道:“师父,你的封赏下来了?是留在云南还是回长安?”

“回长安。”

“可你不是问我,吐蕃是否愿意换一个云南王来扶持?”

“和伱说笑的。”薛白随口应道,折好手中的信,收好。

娜兰贞不由感到一阵失望。

一开始,她决定支持薛白还有些不情不愿、勉勉强强;之后常想着这事,渐渐发现这是她最好的出路了;到如今薛白有了更好的选择,反而是她无法放弃那“云南王”的计划,几乎成了执念。

“你除掉崔光远,谋云南太守,不难吧?”她试探着问道,“就像你最近说的,云南耕地还少,要让百姓过好,通商是最好的办法,你当了云南太守,就可以和吐蕃通商啊,此事我想过,能成的。”

薛白笑而不答,一副没把她说的话当真的样子。

娜兰贞终究是经验不足,远没有他那么沉得住气,不由焦急起来。

“为什么更想回长安?你说啊,我真的有办法劝吐蕃支持你自立。”

薛白目光落在她缝补的衣袍上,只见衣袍被她补得更惨不忍睹了,他不由想到了颜嫣给他绣的那只丑兮兮的小猴子。

要回长安的理由有很多,他没必要与娜兰贞解释,于是随意拾了一个理由打发她。

“我就是想回去。”

“可……”

“还轮不到你这个俘虏说话,去吧。”

娜兰贞无可奈何,只好转身往外退。她心有不甘,思来想去,走到门边时忽然回过头,目光紧紧盯着薛白。

“如果,如果你决定留下谋夺云南,我,我嫁给你,也不是不行的。”

说出这句话,娜兰贞攥紧了手,认为自己真的是非常尽力了。

然而,屋外却爆出了一阵笑声。

“哈哈哈哈。”

娜兰贞一愣,跑出屋门一看,只见刁氏兄弟正站在廊下,笑得前仰后合。

“你们站在这做甚?”

“难道还让你这俘虏单独与郎君待着吗?”

“笑什么笑,别笑了。”

“哈哈哈,想嫁我们郎君的多了,长安城那么多温柔漂亮的小娘子。郎君为何要娶你这个让人讨厌的吐蕃小娘子?”

“别说了!”

娜兰贞没想到好不容易说出口的一句话能让旁人听到,又羞又恼,只好气冲冲地跑掉了。

但过了两日,她还是打探到了,薛白被迁为中书舍人,在准备起行回长安了。对此,她忍不住酸了两句。

“师父前些日子就在谋划回长安,可根本没用什么计谋,只是运气好被调回去了吧?”

薛白竟真有心要教她,遂反问道:“你觉得我为何会被调回去?”

娜兰贞竟还真的有所了解,道:“李林甫死了,杨国忠为了对付政敌,想起了师父。可如果李林甫没死呢?所以说师父是运气。”

“不是杨国忠。”薛白摇了摇头,道:“我从来不会只做一手准备……”

~~

长安,皇城,中书外省。

一把红木大椅被搬进了官廨,摆好,待这些做粗活的仆役们退下去,女婢们连忙上前,把地板重新擦洗了一遍,铺上厚厚的地毯。

“快些,右相马上要到了。”

官廨内才拾掇停当,一行人已转过了长廊,拥簇着新官上任的杨国忠而来。

吏部侍郎苗晋卿匆匆赶来,捧着一叠公文,忙不迭摆在案上,回过身,当即行礼,唤道:“右相。”

“嗯。”

杨国忠淡淡应了,在主座坐下,斜眼环顾了这官廨一眼,勉强还算满意。

他慢悠悠地饮了一口茶,环顾了堂内诸人一眼,道:“本相任事以来,需理顺的也都理顺了,该做事了。”

诸官员静待下文,等着听右相吩咐要做什么国家大事。

却见杨国忠沉吟半晌,开口道:“排一出戏来,找个大胖子演安禄山,就演他在朱雀大街上遇到太子,叫嚷‘不知太子为何物’。让这胖子对着太子扭腚,越滑稽越好,百姓爱看。”

“这……”

诸官员皆感荒唐,不知所以,只好面面相觑。

“右相,如此是否有损朝廷威严?”

“让你们办就办!”杨国忠不悦道,“这点小事,有何好推托的?!”

“喏。”

立即有官员反应过来,杨国忠这是故意要得罪东宫。上任之后突然间摆出这种与东宫为难的姿态来,显然是因为右相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制衡东宫,让圣人高枕无忧。

事虽小,众人应承下来就是一种表态,如今参与了讥嘲东宫,便是下决心与东宫为敌了。

等了一会儿,见无人敢反对,杨国忠方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起下一桩事。

“王忠嗣到何处了?”

“到了梁州,据说是病了,留下养病。”

“让御史弹劾他。”杨国忠先吩咐了一句,之后才沉吟着想罪名,缓缓道:“他恃功自傲,目无君上,心怀怨怼。”

“喏。”

这次诸官员们应喏得很快,他们都知道杨国忠为了表示对付东宫的决心,展示能够对付东宫的实力,那就必须除掉王忠嗣。

事关坐稳相位,绝无退路。

之后,又罢免了几个亲近东宫的官员,杨国忠揣摩着如此该足够表态了,方才拿起案上的公文看起来。

他任相以来,先忙着收服党羽,又操持了财赋之事,还开始对付东宫,到如今才有时间审理具体的事务。

“这是南诏一战最后一批有功官员的封赏,请右相过目。”苗晋卿见杨国忠拿起了公文,连忙提醒了一句,笑道:“都是依右相的意思办的。”

“不错。”

杨国忠点点头,漫不经心地应了,正要放下公文。

忽然,他眉头一皱,伸出手,在一列字上抹了抹,仿佛在确认自己是否看错了。

“为何把薛白调为中书舍人?!”

杨国忠有些恼怒。

他当上右相,就得为圣人压制太子,就得除掉东宫一系中最有威胁的人,那就是王忠嗣。

虽然此前薛白一度消除了王忠嗣在圣人心里的不好印象,但这次,鲜于仲通私下里其实向杨国忠禀报了一些事,让杨国忠坚决对王忠嗣下手,当投名状。

这种时候,如何能把薛白调回来?

苗晋卿却是一愣,诧异道:“可这……不是右相你的意思吗?”

“本相何时这般说过?!”杨国忠大怒,抬手一指,叱道:“苗晋卿,你是当我这宰相易欺吗?”

“可,中书门下的文书……”

苗晋卿还待解释,忽想到一事,转头四顾,环视着堂中的官员们。

他想到中书门下其实不止杨国忠一人能下发公文,还有陈希烈。

然而,陈希烈此时并不在堂上。

~~

陈希烈今日又去了李林甫的墓地,在坟前上了几柱香。

而他祭奠的,实则是他逝去的光阴,那些年他身为左相,却只能在李林甫的强权之下唯唯诺诺,一事无成。

好在,一切如他计划,他终于熬走了李林甫,到了可以大展拳脚的时候。

今日与他一道去拜祭的还有杨齐宣夫妇,上了香,陈希烈坐上马车,唏嘘道:“我听闻,右相卒后,唾壶在家中大摆宴席,欢饮达旦啊。”

李十一娘微微冷笑,道:“我阿爷仙逝当日,却是我到得迟了。让唾壶花言巧语,哄骗了我阿爷,实则此人口蜜腹剑,不堪为宰相。”

“是啊。”陈希烈道:“我听闻他暗中还在追查阿布思叛乱之事,似乎有意把此事引向右相府。”

“可惜我阿兄不成器,没魄力与唾壶撕破脸。”

李十一娘说着,拉过杨齐宣的手,笑道:“我家郎君却有担当,可为左相助力。”

陈希烈抚须笑笑,道:“不急,老夫已把薛白召回朝中。可用他为对付杨国忠的一柄刀。”

“薛白?”杨齐宣微拧眉毛,疑惑道:“召他回来有何用?依我之意,倒不如联络张垍。”

“莫小看了他啊。”陈希烈从袖子拿出一封信,道:“你们看,他早便料到了局势的进展,给老夫留了信。”

杨齐宣正要伸手,李十一娘已抢先接过了信看了起来,惊疑不定。“左相是说,他早便猜到了我阿爷会仙逝,还猜到了唾壶会拜相?他……”

陈希烈缓缓点头,一副老谋深算的模样,道:“往日他无官无职,尚能搅动偌大的是非。如今老夫为他谋了一个要职,恰如给了美猴王一根金箍棒啊。”

唯有杨齐宣有些不太高兴,他本以为这次与陈希烈合作对付杨国忠,是一个让他施展才干的机会,没想到,风头又让薛白抢了去。

似乎所有人都像李季兰那般更看重薛白。

杨齐宣掀开车帘,看向李林甫的坟冢,心情郁郁,他本以为李林甫死了自己能更自在一些。

~~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

薛白回到了益州。

年节前,鲜于仲通就已经论功行赏被迁为京兆尹,但他安顿了南诏的后续之事,带着将士、俘虏北上,且得与新任的剑南节度使李宓交接,总之诸事繁忙,如今还在益州。

因此,薛白一进益州城,鲜于仲通便得到消息,亲自将他迎到驿馆下榻。

“哈哈哈,正好,我亦是这两日卸任往长安,你我可一路同行。”

“鲜于公不嫌我累赘就好。”

“二十出头的中书舍人,前途无量,我岂敢嫌累赘?盼着子弟能多与你走动。”

鲜于仲通待薛白非常亲近,笑容满面。

此时却有一个与鲜于仲有怨隙的人一起到了薛白下榻的驿馆,远远看到鲜于仲通的马车就避开,等他离开后才入内,正是严武。

“薛郎,又见面了。”

只隔了一个年节未见,严武已蓄了一脸的大胡子,显得愈发凶悍。

与他一起来的还有高适,身上披着一件绿袍。

薛白见了,笑问道:“你们这是留在益州任官了?”

“说来话长。”

严武先是警惕地往门外看了一眼。

刁氏兄弟见了,连忙退出去守好院落,因知道薛白身边确实有一个爱偷听的,而这种真正的机密则不可能让她听到。

等屋中只剩三人了,严武才开口,道:“是王节帅保举我们的,分别任犍为、通义郡长史。只是我得罪狠了鲜于仲通,王节帅为了我,与鲜于仲通闹得很不愉快。”

薛白问道:“有多不愉快?”

严武略略沉吟,道:“如今鲜于仲通或暂无心杀我,却必杀王节帅不可。”

薛白遂看向高适。

高适点点头,叹道:“并不仅仅是因严武之事,只怕与征南诏的功劳分润有关。南征诸将领、帅府幕僚,绝大多数论功行赏皆被留在剑南道,想必是鲜于仲通要争功,又担心有人面呈圣人,禀报南诏一战的详实。”

薛白道:“我可告诉圣人,他瞒不住。”

“故而,薛郎与鲜于仲通一道回长安,路上务必要小心。”

严武道:“王节帅身边心腹将领几乎无人能随他回长安,最后是管崇嗣辞了朝廷官职,私下护送。我们担心的是,鲜于仲通恐将置节帅于死地。”

薛白听了,忽然在想当时让王忠嗣挂帅讨南诏是否做错了,与其让王忠嗣再立战功受到猜忌,不如让其默默守在河东,压着安禄山?但总不能任唐军在南诏损兵折将。

事已至此,这念头也就是一瞬而逝。说到底,以唐军的战力,征讨这种周边的小叛乱并不难,难的还是朝局。

……

两日后,薛白从益州起程回长安。

鲜于仲通押着阁罗凤回朝献俘,新任的剑南节度使李宓于是摆开阵仗,出城相送。

薛白回头看去,发现在这次南征中结识的许多将领都留在了剑南,还有很多留在了更远的云南。

他相信还有再见的一天。

出城十里,送行的队伍停了下来。鲜于仲通带队走在前方,薛白则故意落在最后。

“薛郎。”

忽听得一声唤,回头看去,两道尘烟由远及近,又是严武、高适。方才鲜于仲通在,二人不敢太近前,此时才敢单独来送薛白。

严武从袖子里掏了一柄匕首递了过去,道:“薛郎于我有知遇之恩,往后但有用到我的地方,任凭驱使。”

“好。”

薛白不与他客气,接过了匕首,晃了晃,收入行囊。

高适爽朗大笑道:“我与严季鹰不同,我与薛郎是挚友,没有这些虚礼,今日就是来给友人送行。”

“高三十五郎小气。”薛白莞尔道。

他这人醉心权力,其实还是更想要那种“任凭驱使”的表态。

可惜,高适比严武要浪漫得多,没有那么多功利的心思,听了“小气”的评价,想了想,道:“那我赠薛郎一首诗吧。”

“好!”

说是要赠薛白,高适诗意上来,目光却是望向了更北方,喃喃道:“这诗,便名为《从王节帅征南诏》。”

严武听了,脸色顿时严肃。

他们对薛白是义气,对王忠嗣则是敬佩且担忧。

风吹过官道上的沙尘,高适的声音沉郁,开口吟了出来。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薛白并不喜欢这诗的开头,觉得高适世故了,不如以往敢言。但听着这诗,渐渐却陷入了回忆中。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梯??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那一路南下之时很痛苦,死了很多人,但脑子里其实是麻木的,没有想太多,更没什么好抒情的。反而是事情过去之后,再听高适以诗叙述出来,才忽然感到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同袍无比珍贵。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除了开头几句,整首诗没有太多的歌功颂德,多数的笔墨都是描述了行军时的艰辛。

高适似乎想借此,乞求朝廷放过王忠嗣。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蒙……”

他吟到后来,脸上浮出了骄傲又悲哀的神色,末了,一诗念罢,向薛白深深一揖,却是再无一言。他想说的都在诗里了,为将帅者的壮志、艰难、荣耀。

薛白听懂了高适的心意,郑重点了点头,扯过缰绳,驱马便走。

高适在恳请他再保一保王忠嗣。这份请托,与王忠嗣的政治立场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纯粹是出于军中袍泽的情谊。

而这军中袍泽之情,有时比官场上的功利心要有用一万倍。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薛白揣着从南诏带回的无形收获,策马于归还长安的路上……

~~

长安。

宣阳坊,杨国忠宅。

裴柔肚子已高高隆起,杨国忠每次见了,竟是不怒反喜,既说是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又说杨家添了丁往后必将愈发兴旺。

由此,坊间便流传出了一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似乎是薛白宅中一个奴婢先说的,还说薛白早就料到了杨宅的丑事,才会留下这般评价,传得神乎其神。

杨国忠也不在意,这日又纳了几个美姬,试着让她们坐在他肚子上撑船。

他正开心,门外响起了通传声。

“阿郎,有拜帖,是位宗室,陇西郡公李齐物。”

“李齐物?”杨国忠想了想,道:“是宅子失火,烧到了三姨子家的那个?”

“是。”

“赔了吗?”

“这……应该是赔了。”

杨国忠却是先从袖子里掏出一本小册子看起来。

坐在他肚子上的美姬见了,不由捂嘴一笑,娇嗔道:“右相你如何在家中欢好,袖子里还藏着这个,就这么尽心国务吗?”

“哈哈哈!”杨国忠大笑,挥了挥手里的册子,道:“此物可不一般啊,我要坐稳相位,还得靠它。”

“这么一本小册子。”

“这你就不懂了,世人有火气,得像你我现在一般,有一个去处泄了火。”

“嘁,右相惯会羞人。”

杨国忠又是一阵大笑,眯眼看着册子,嘴里喃喃道:“李齐物……找到了!这个索斗鸡,真是……”

他这才吩咐,唤李齐物过来。

“我的宅院起火,连累到了右相,这是我给右相的赔礼。”李齐物递上了一份礼单,道:“请右相过目。”

“直说吧,你想谋什么官?”杨国忠是直爽人,开门见山便问道。

李齐物略略一顿,眼光闪烁,缓缓道:“我前些年被贬为竟陵郡守,如今任期已满,想补阙一任……将作监。”

杨国忠悠悠道:“将作监?那可还没有出阙呢。”

如今的将作监正是李岫。

“马上就出阙了。”李齐物道:“我想着,李岫该守孝吧?”

“夺情了,这是圣人对李家的恩典。”

李齐物于是露出了勉强的表情,疑惑道:“我听闻,朔方的李献忠叛了,此人似乎是李林甫的义子吧?”

杨国忠闻言,手指拈着胡须的尾端轻轻摸着,含笑不答。

近来,他见了许多被李林甫打压排挤的官员,以此来巩固他的权力。

不同于他杨国忠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连妻子“梦中怀孕”都能欣然接受。李林甫却是气量极其狭窄,得罪人无数,杨国忠自问没本事能像李林甫一样压得住。

他只能疏导。

如此,便有一个不得不处置的问题——天下对李林甫积怨已久,必须报复李林甫。

但从哪里下手呢?

~~

这日,李齐物走后,苗晋卿匆匆赶来,禀报道:“右相,查出来了,确是左相从中书门下递了条子,让下官误以为是右相要调回薛白。”

“这还要你查?!”杨国忠叱道:“本相有脑子一想就明白的事,你查这许多天才查到?”

“下官,下官还打听到一件事。”

苗晋卿假意抹了抹汗,其实并不害怕杨国忠,偷眼一瞥,方才道:“左相近来,常与杨齐宣私下见面,似在商议对付右相你。”

“杨齐宣?”

杨国忠想了想,一拍膝盖,拿起毛笔,在李林甫留下的那个小册子上翻了一页,写下了一个名字。

苗晋卿目光看去,很快就认出了这册子,心中不由疑惑,唾壶到底是怎么把索斗鸡的册子都拿到手了?看来,李家人心都不齐,大祸临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