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362章 君臣情义

满唐华彩 第362章 君臣情义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5 19:44:11

第362章 君臣情义

天宝十载,辛卯兔年。

从正旦日开始,长安满城都在期待着上元节放开宵禁。但在元月十四日,一道消息从朔方传回,使得右相府本就凝重的气氛更是雪上加霜。

李岫已从骊山回来了,准备接李林甫去华清宫面圣,今年上元节圣人破天荒地没有在花萼楼与民同乐,依然还待在华清宫。

开了春,李林甫精神似乎好了些,不像年节前那样昏迷不醒,他由人搀扶着躺进车马。恰有几匹快马狂奔过平康坊的大街,在右相府门前急急勒马。

“吁!”

“慢些,休惊扰了我阿爷。”李岫叱喝道。

“十郎恕罪,是八百里加急,请右相过目。”

李岫代父接过那公文,拆开一看,赫然见“李献忠叛唐北逃”之句,他脸色变幻,虽不意外,但还是感到难以接受。

一开始,他就知道不能纵容安禄山肆意打压阿布思,但,是他阿爷反复说了“可”,他才心怀侥幸,想着也许这只是敲打阿布思。

掀帘进了车厢,李岫把文书摊在李林甫面前,道:“阿爷,李献忠叛了。”

“李献忠?”李林甫喃喃道,眼神浑浊。

李岫愣了愣,忽然意识到,阿爷也许根本就不记得圣人赐给阿布思的名字了。

那当时说的到底是“可”还是“渴”?

李岫心里清楚,之所以批允安禄山的请求,是因为那样做最简单。否则,要想安抚阿布思,光拒绝调其到范阳还不够,关键是左贤王哥解之死。

归根到底,李岫还是软弱,没魄力追究安禄山擅自杀了哥解,不能替阿布思讨回公道。遂以那一个“可”字为借口,避开这些麻烦事。

结果,更麻烦了。

“阿爷,你记得李献忠吗?那个说要拜阿爷为义父的突厥人,他叛了。”

李林甫眼里这才有了些光彩,讶然道:“叛了?”

“是,如何是好?”

“张……张齐丘。”李林甫努力抬起手,嘴里嗬嗬有声,好不容易才道:“顶罪。”

车厢外,金吾卫催促道:“十郎,该起行了。”

毕竟是要去见圣人,他们也不能出发得太晚。

马车遂起行,缓缓驶往骊山。

……

一路颠簸,李林甫似睡非睡,脑海中,一些过往之事似乎随着马车的颠簸而回想起来。

终于,车厢外又响起了李岫的声音。

“阿爷,到了。”

李林甫竟难得清醒了些,忽然想起了阿布思就是李献忠。

他遂撑起身来,道:“得向圣人解释。”

“阿爷放心,圣人已经在等着接见阿爷了。”李岫连忙上前扶着他,宽慰道:“圣人待阿爷君臣情谊深厚,得知阿爷没有元气,下旨让阿爷一到就面圣。早些面圣,早些恢复元气。”

话虽如此,其实一个月以前他就已经过来代父请求觐见了,当时圣人允诺回了兴庆宫就召见李林甫。过了几日,却是被高力士劝阻回宫,等开了年,只好让李林甫华清宫觐见,总之是拖了一个月。

李林甫虽一路车马劳顿,换了个环境,神志反而更清醒些,他抬头看着天边的夕阳,期盼着见到圣人。

虽不甘就此病去,但君臣一场,他有太多身后事想要向圣人请托了。

前方有小宦官趋步赶过来,笑道:“右相来了,圣人早有旨意,命奴婢们为右相备了肩舆。”

“谢圣人。”

君恩深厚,李林甫愈发感动,重病之下犹勉力开口。

他被扶上肩舆,过望仙桥、津阳门,穿过华清宫。

过程中,他挣扎了两下想要起来,因觉得臣子坐肩舆在行宫中行走不妥,但领路的宦官却是宽慰道:“右相坐着无妨,圣人在骊山上的朝元阁为右相祈福,路远又陡,坐着。”

“为臣于宫中坐轿,太无礼了。”

“右相为国事操持了一辈子,这点优待岂能没有?”

华清宫傍山而建,与骊山融为一体,行走在宫中抬眼就能看到骊山西绣岭,岭上诸多宫殿错落有致,是包括长生殿在内的诸多道观、祭祀之所。

一行人又穿过了昭阳门,登上了玉辇路。

这是以木头铺好的登山御道,从华清宫直铺到山上,以往只有圣人、贵妃才能乘仪驾从玉辇路走,百官则随侍着走旁边的小路。

玉辇路很长,扛着肩舆的宦官换了两拨人,累得气喘吁吁,登到了西绣岭第三峰的峰顶,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

“右相,到了。”

李林甫并未再睡着,只是在闭目养神,积蓄精气准备面圣,一感到肩舆停了,便睁眼准备下轿。

两个宦官却是轻轻按住他,道:“右相不必起身,就这般面圣吧。”

李岫不由问道:“这般如何面圣?”

“圣人就在那。”

李家父子抬头看去,只见朝元阁巍峨耸立在面前,虽只有三层屋檐,却仿佛直通青天。

朝元阁算是李唐社稷的家庙,供奉着老子,以及大唐开国以来的诸位皇帝画像。圣人曾梦见过太上老君降临朝元阁,遂将它改名为“降圣观”,又雕了一尊太上老君的汉白玉坐像放置在观内。

那尊玉像还是李林甫安排工匠雕的,为讨圣人欢心,特意依着圣人的样貌雕成,栩栩如生。

此时,朝元阁上点着灯火,一架步辇被抬到了阁楼上的栏杆边。

“圣人至!”

随着这一声喊,众人纷纷拜倒。

李林甫动作僵硬,还在行礼,已有宦官行过礼,连忙扶他坐回肩舆,道:“右相且坐,朝元阁居西绣岭之巅,且供奉大唐列祖列宗画像,乃世间元气最得之地,圣人九五至尊,亲自登楼为右相祈福,右相且在此感受元气,早日康复。”

“臣……谢主隆恩!”李林甫感激涕零。

李岫拜倒在地,听闻圣人如此悉心安排,也不起身,重重磕了几个头以谢天子隆恩。

之后,他抬头遥望,只见圣人端坐于朝元阁之上岿然不动,似在俯瞰着天下苍生,唯有风吹动那一袭龙袍,一股帝王之气扑面而来。

渐渐地,风吹得人愈发觉得冷。

过了一会儿,却是高力士亲自拿了一件大氅过来,叹息着给李林甫披上,关切地问道:“右相感受了天子元气,身子骨可有好些了?”

“老臣……好多了,咳咳。”

李林甫因吹了山风而感到不太舒服,强忍着咳,打着精神应付着,道:“朔方之事,臣想向陛下解释一二。”

“圣人正在亲自为右相祈福。”高力士道:“这些国事,右相可与老奴说,如何?”

“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分配粮草不公,苛待归附的突厥人,致李献忠叛逃,老臣请治他之罪,咳咳。”

早在去年李林甫就想对张齐丘动手了,因薛白阻挠,再加上南诏一战正在进行,他才按捺下来,如今则只能拿张齐丘来担当致阿布思叛逃之罪了。

至于安禄山,势力太大,又深得圣人信任。李林甫病重之际已不敢与之交恶。

“右相放心。”高力士道:“此事我一定向圣人转达。”

李林甫听了,隐隐察觉到圣人似乎有不再见他之意,再次抬头向朝元阁上看去,眯起一双老眼,只见圣人端坐在那一动不动。

时近上元节,月光很亮,照在圣人的脸上,泛起如白玉一般的光泽。

“咳咳咳咳!”

李林甫突然重重地咳嗽起来。

他已意识到了一件事——朝元阁上坐着的不是圣人,而是他命工匠依圣人样貌雕成的汉白玉像。

那玉像雕刻得有多唯妙唯肖,今夜就有多嘲讽。

这便是所谓的君臣情义,他为圣人鞍前马后、呕心沥血十余载,到了垂死病中之际,圣人却连见都不愿意见他一面。

哪有什么“元气”,他今日就不是为了吸食圣人的元气而来,而是有太多事放心不下,希望能面见天子,交代了身后事,尽到最后的职责。

可笑。

“右相,这是怎么了?”

“无妨,无妨。得圣人元气,老臣已好了许多。”李林甫笑了起来,道:“可元气太重,再下去,老臣就承重不起了。”

他似乎真的好了很多,脸色甚至都红润了起来,眼睛里也有了神彩。

“那?”

“老臣想……拜别圣人。”

这次,李林甫没有让人拦住他,艰难而努力地从肩舆里站起身来,对着高楼上的汉白玉像,缓缓地拜了下去。

他这一辈子担了无数的骂名,他也很清楚自己死后难免一个“奸佞”之名,因为他为圣人承担了所有。当然,圣人也给了他想要的无尽权力。

可惜君臣一场,再无相见之日了。

“圣人上元安康,臣告退,唯愿吾皇千秋万岁!”

李林甫声音嘶哑,竭尽全力地喊出了这一句话。

朝元阁上,圣人依旧岿然不动,默默无言,月光照在那张汉白玉雕成的脸上,仿佛真的能千秋万岁,永世不老。

~~

因圣人每每在华清宫一住就是数月,朝臣们在骊山多置有别业,李林甫自是不例外,当夜便住进了骊山的别业。

他被扶到榻上,却不躺下,而是支着身子,道:“我不睡,交代你几件事。”

“阿爷,你真的要好了?”

李岫见他精神不错,不由大喜,道:“方道长说的真有用,沾染了圣人元气,伱的病就要好了。”

“把你的兄弟们都唤到骊山来,我要见他们。”李林甫道。

“阿爷?”

“王忠嗣必须除掉。”李林甫自知死期不远了,此时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自顾自道:“李亨一旦登基,绝不会放过我们,唯有除掉王忠嗣,可让胡儿阻止李亨登基。”

他是为了圣人制衡太子的心意,得罪死了李亨,也把子孙的未来全都押在了赌桌上。

于是,扳倒李亨成了他一生的执念,也成了他临死前最放心不下之事。与他一样想阻止李亨登基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安禄山,另一个是薛白。这其中,薛白实力弱小,偏是要求许多,既要保东宫一系的王忠嗣,又要对付可以合作的安禄山。

故而,李林甫终究是没能与薛白合作到最后,他是在权场沉浮了一辈子的人,最看重实际的利益,没办法把赌注下在一个太年轻的人那遥远缥缈的以后上。

但,脑子里思量着身后事,那个年轻人的身影总是挥散不掉。

“胡儿心思狡诈,不可太过信任,除掉王忠嗣之后,可再拉拢薛白制衡胡儿。但在王忠嗣死前,不可把他召回长安,以免坏事……”

提到薛白,李岫不由问道:“那杨国忠怎么办?”

杨国忠是眼下最接近相位的人,也是右相府这阵子一直在全力对付的政敌。

但此前,李林甫是不相信自己要死了,才会心心念念要守住相位,今日他自知寿命将尽,忽然发现往日最在乎的相位,到头来竟是最不重要的。

眼下最重要的事,是保证他身殁之后家族的安全。

“唾壶……恨我吗?”

“什么?”

即使是回光返照,李林甫的体力也不足以支撑他继续思考,他脸上的红润之色已褪去,疲惫地躺下,眼前一黑,再次昏迷过去。

黑暗中,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死了,心里却极不甘,一直在想着得活下去。

这强烈的求生欲使得他最后那一缕神魂整夜都未散,直到有人在耳边轻唤了起来。

“阿爷,国舅来了。”

“国舅”这词在右相府是甚少提起的,李林甫睁开眼,只见杨国忠风尘仆仆地站在那儿,脸上带着悲恸之色。

“你是?”

“右相上元安康,是我,杨国忠。”杨国忠赶到榻边,噙泪道:“半年未见,右相如何憔悴若斯啊?”

“老了,老了啊。”李林甫叹道,“你这是,才从益州赶到?”

杨国忠低头看了一眼,他满是泥土的靴子正踩着相府别业柔软的地毯上。

“是,我才到骊山,听闻右相病了,马鞭都没放便赶来了。还请右相早日痊愈,为圣人分忧,为百姓厚庇。”

只听这一句话,李林甫便知杨国忠是准备了说辞才来的,此来,不是因为两人交情深厚,而是要做样子给世人看,看他杨国忠知恩图报、值得托付。

“咳咳咳。”

李林甫忽然又咳了起来,撑着身子坐起,口中含痰,作势寻找着唾壶。

杨国忠却没有像当年刚到长安之时一样张嘴接,恍若没看到他的动作,只躬身在榻边,泰然自处。

有侍女捧着唾壶过来,李林甫吐出一口浓痰,躺回榻上,喃喃道:“今日不同往昔了啊。”

“可右相待我的重恩未变。”杨国忠以手指天,赌咒发誓道:“右相只管安心养病,家中但凡有事,我必当作是自家之事,两家荣辱与共,同气连枝。”

李林甫感到一阵疲惫涌上来,老眼凝视着杨国忠良久,心想这辈子树敌太多,恨他的人数不胜数,相比而言,杨国忠一直以来对他还算恭谨。

“国事,就拜托你了。”

虽然杨国忠要拜相,不需李林甫的同意,但有了这句话,往后接手政务的过程却能顺利很多,杨国忠不由大喜,又说了几句,告辞而去。

一场会面,消耗了李林甫最后的力气。

他想到自己守了一辈子的相位,最后便宜了杨国忠这样一个无赖,悲从中来,深感到相位不值当,连带着他的一生都显得廉价。

“阿爷。”李岫上前道:“兄弟姐妹们马上就到了,你想见谁?孩儿去请。”

李林甫这才想到昨夜还有重要的话未说完,今日偏是被杨国忠耽误了,他努力张开嘴,却是气若游丝。

“薛白……薛白……”

此时,院中已响起了繁杂的脚步声。

李岫回头看了一眼,心知不可能让那近百余的家人们都拥进来,连忙命人去拦住。

“阿爷,你想见谁?我们一个个请起来。”

李林甫眼神里的光彩已经褪去,最后喃喃道:“薛白……”

“阿爷?”

“阿爷?”

李岫连唤了好几声,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伸手到李林甫鼻息下一探,整个人木在了那里。

他茫然转过身,看着朝他走过来的家人,不知李家往后该怎么办。

执掌大唐权柄十七载的宰相死了。

谁也不知大唐往后又该怎么办。

~~

杨国忠离开了李林甫的别业,也不换衣服,依旧是那幅风尘仆仆的模样,赶到了华清宫面圣。

他一路上想着方才在李林甫面前赌咒发誓的情形,暗忖如今已经学会了那口蜜腹剑的本事,且比李林甫还要更胜一筹。

一路进了殿,圣人正好泡了汤出来,径直召见了他。

相比于李林甫的老病,李隆基看起来则元气满满。

“臣拜见圣人,请圣人上元安康。”

“免礼。”李隆基披着长袍,在温暖如春的殿中坐下,打量了杨国忠一眼,自然能看出他故意不换衣服好邀功,只觉好笑,道:“爱卿辛苦了,平定南诏之战大胜,多亏你调度有方啊。”

“全赖圣人亲纡秘策,运筹帷幄,圣与天合,佑我大唐将士,方有此胜。”

李隆基听得高兴,洒然一笑,命人端来酒杯,问道:“你何不等些时日,押着阁罗凤回朝报捷。急吼吼地跑回来做甚?”

杨国忠之所以能回来,自然是李隆基批允了,之所以有此一问,无非是打趣他心急罢了。

他便傻笑了两声,老老实实应道:“臣听闻右相病重了,担心圣人身边无人分忧。”

“也好。”

事实上,李林甫病的这些日子,李隆基已因为要再操劳国务而感到烦了,环顾朝堂,杨国忠虽不是最德才兼备的,却是最能体谅圣心的。

更何况,南诏一战,看得出杨国忠是个福帅。

“你先把这次南征的功劳整理出来,将士如何封赏,拟个章程出来。”

“臣遵旨。”

这是一个繁冗细致的差事,李隆基懒得亲自过问,对于杨国忠而言,却是个肥差。

且李隆基这态度,显然是答应把宰执之位交到他手里了。

正此时,有宦官匆匆赶来与高士力耳语了一句,高力士遂趋步上前,低声道:“圣人,右相卒了。”

李隆基微微一叹,心想着这李林甫死在这时节,正耽误了上元佳节。

杨国忠则是眉头一动,低头在那,考虑着该摆出怎么样的表情。

他没想到的是,圣人远比他要实际,当即道:“下旨,以杨国忠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

“遵旨。”

高力士领了旨,问道:“给右相的恩典,是否也一并下诏?”

“办吧。”

李隆基随意地挥了挥手,今年上元节既不办御宴,他自有别的乐趣,不耐处置这些。

杨国忠遂与高力士一道又往李家别业而去,宣旨,赠李林甫太尉、扬州大都督,给班剑、西园秘器。

原来追赠早已准备好了,只等李林甫一死。

但圣人终究是君恩深重,须知这班剑与西园秘器乃特殊恩宠,大唐开国以来,享此殊荣者不过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萧瑀、岑文本等数人,其中兼赠三公者,唯房玄龄、李靖两人而已。

李林甫死后能得如此厚待,既是君臣情义,也是圣人对其盖棺定论,赞许他辅佐圣人开创了开元、天宝盛世的功绩。

总之,逝者已矣,往后该轮到他杨国忠宰执天下了。

而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件事,正是南征之战有功之士的封赏。

~~

云南郡,姚州。

是日,忙完公务,崔光远再次邀薛白小酌。

成为云南太守之后,他对薛白的态度略有了些变化,颇有希望薛白早日升迁的意味。

“我今日听闻,鲜于仲通也要被调回朝中了。”崔光远道:“据说,是酬他功劳,要迁任他为京兆尹。”

薛白其实也得到了消息,揣着酒杯点点头。

南诏一战,鲜于仲通实际上功劳不大,升迁的却是多,无非是朝中有人,擅于钻营。

崔光远道:“我得罪过他,如今更是不宜再回长安了,就留在云南,但你的封赏为何始终没下来?依理说,朝廷不可能薄待了你。”

“是不会薄待,否则早就封赏了。”薛白道:“正是不好封赏,才一直拖着。”

“为何?”

“他们忌惮我。”

薛白知崔光远盼着他走,遂也不藏着掖着,坦白说了他推测的朝堂局势。

“如今杨国忠与李林甫争相位,都拿不准我会帮谁,故而皆不愿让我回朝。可相位之争一旦尘埃落定,他们便要面对新的对手,想必能用一用我。”

崔光远闻言一笑,问道:“到时只怕要争着抢着请你回去?”

他话音才落,小小的府衙外已能听到有马蹄声响起。

不一会儿,刁丙跑过来,道:“郎君,驿马来了!”

他赶到薛白面前,把一封公文递了过来。

薛白还没接,只看向上面的印章就已明白发生了什么,遂端起面前的酒杯,缓缓把酒倒在地上。

他还未与李林甫喝过酒,这就当是敬李林甫一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