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第355章 兵临城下

满唐华彩 第355章 兵临城下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5 19:44:11

第355章 兵临城下

段全葛今夜一直在烛光下处置军务。

他家虽被唐人视为南蛮,其实家族底蕴深厚,子弟文武兼备。

提笔在地图上标注了鲜于仲通、段俭魏、倚祥叶乐等几支兵马的进展,他忽想到一事——西边的哨探两三天都没回来了。

“来人!”

当即,门“嘭”地一下被人撞开。

“将军!吐蕃人杀来了!”

“慌什么?唐军的离间之计罢了。”

段全葛大步往外走去,一边走一边听着军情,直到听说是那个叫“猪屎”的奴隶骗开了城门,他眉头一拧。

“去,押下杨罗巅!”

“喏。”

段全葛脚步不停,走向城头,同时高声呼喝道:“给我守住城门!”

他对守龙尾关有信心,因他兵力充足,只要指挥若定,完全可以应付一场偷袭。

“将士们!南诏国初立,正在封官进爵,今夜守住关城,人人都可成为公卿!”

回应他的,是一阵巨响。

“轰!”

“轰隆隆!”

两扇城门被炸倒,木屑纷飞。

更严重的是,士卒们都被吓傻了,以为是神明显灵,对敌人产生了无比的恐惧。

当敌兵杀进城洞,已少有人敢反抗,更多人是转身而逃。

段全葛也懵了好一会儿,想不明白到底发什么了什么。等他再回过神来,便发现局势已不可挽回了。

他立即下令鸣金,集结了人马,准备撤往太和城。

奔下城头之际,正有一队士卒押着杨罗巅过来。

“段将军。”杨罗巅喊道:“怎么回事?为何捆我?”

段全葛快步赶下石阶,喝问道:“你说是唐军离间我们与吐蕃,现在吐蕃人都攻进来了!”

“我……”

“我还要问你,如何回事?!”

杨罗巅正要回答,杀喊声又逼近了许多。

段全葛回头看了一眼,见来不及再问了,倏地拔出长刀来,一刀斩下。

“噗。”

一颗人头落在地上,滚了滚,嘴还张着,似在诉说着冤枉。

~~

曲环正盘膝坐在地上闭目养神,任耳畔喊杀声暄哗,他犹纹丝不动,仿佛睡着了一般。

他是个很年轻的将领,才二十四岁。他父亲名叫曲彬,人如其名,文质彬彬,常年在陇右任官,曲环于是到了西北并在彪悍的民风中学成了极好的骑射功夫。

听得远处的鸣金声起,他才睁开眼,起身向手下的士卒们大喊道:“走!”

他麾下原有五百余人,抵达龙尾关时已只剩下三百多人。今夜王忠嗣又把亲兵营两百人调给他,只要求他夺下太和城城门之后守上半日。

六百余人奔过吊桥,穿过尘烟弥漫的城洞,嗅到了空气中一股刺鼻的气味。进了龙尾关,只见明亮的月光下,遍地狼藉,血泊里躺着许多受伤的南诏士卒,正在不停地哀嚎着。

“拿火把来!”

曲环扫视着战场,走向一具披着南诏官衣的尸体,用力踹了两脚,那尸体动了两下又不动了。

“咣”地一声,曲环拔出刀来,叱道:“再敢装死,砍头!”

那尸体当即爬起来,磕头求饶,大喊饶命。

“会说汉话?”

“会!会!”

“带路,去太和城!如果敢使诈,老子捅得你肠子满地流!”

“是,将军这边,这边往太和城!就十余里路……”

唐军没有骑马,而是牵着马步行奔袭,只有十来个哨马在前方探路。

今夜虽然月光明亮,但他们不熟悉道路,而且曲环并不愿意让马蹄声惊扰到太和城。

即便如此,唐军的速度依旧很快。

大概奔了三四里路,哨马转回,禀道:“将军,前方有南诏军,也在赶往太和城,看阵势至少有五千人。夜里黑,不能确定。”

曲环没有被敌军这个人数吓到,蛮兵与唐军不同,男子战时就能成军,战力与装备却远不如唐军,而且这些是从龙尾关逃出来的溃军,其中有还有许多仆妇。

他想了想,决定等他们到太和城了,让城门打开了,趁着开城之际,再忽然杀上去,击溃他们,驱他们攻城。

“一个个传下去,全军潜行,敢喊出声音者,立斩无赦。”

“喏。”

就连这道军令都很小声,由士卒们一个个往下传。

这一小股唐军就这样,不紧不慢地缀着撤退的南诏兵马,爬上苍山的山坡,渐渐地,太和城的轮廓显示在月色之中。

~~

太和城。

殿上灯火通明,南诏王正与诸人在商议应对唐军的策略。

“鲜于仲通已经过了姚州,他号称六万人,但大多都是运辎重的民夫、仆从,真正的劲旅不到一万人。段俭魏率军迎战,让他不能速进,等唐军到两关,我们早就准备就绪了。”

“据杨子芬出使时所见,唐军瘴疫严重,我们只要守住最初的时段,伤病就能拖垮这支唐军。”

“还有,吐蕃大相倚祥叶乐的兵马已经就绪,如今鲜于仲通攻势太猛,他可率军绕后,给唐军一击……”

以往,大酋们对唐军还有一种奉若神明的敬畏,经过姚州杀张虔陀一战以及这一场场军议,他们已发现,唐军并非不可战胜,如今已是信心满满。

议着议着,杨子芬趋步进殿,走到阁罗凤身旁,悄声禀报了一句。

阁罗凤看向殿中的大酋们,眼中隐隐有光芒闪烁了片刻,竟是选择了坦然告于他们。

“吐蕃人攻破了龙尾关,都不必慌,随本王到城头看看。”

说罢,阁罗凤当先走向东城楼。

太和城的格局与别的城池不同,因建在山坡上,西高东低,主城门是朝东面开的,有一个瓮城。

从城楼上眺望而去,最远可以看到洱海。月光下,只见络绎不绝的人马正在上山,隔着一段距离,还有一小股掉队的。

等到段全葛与麾下部将们赶到了城门外,阁罗凤下令打开了瓮城门,他则站在城楼上,向他们问话。

“王上,吐蕃人背信弃义,欲灭了南诏啊!”

段全葛说了发生的诸事,跪倒在地,抬着头大喊道:“末将为吐蕃所欺,没能守住龙尾关,请王上赐罪!”

阁罗凤眼中犹疑不定,思来想去,最后招过郑回。

“先生都听到了?此事蹊跷,伱有何看法?”

郑回沉吟着,感觉到阁罗凤已经心里有数了,遂坦诚道:“未必是吐蕃人。”

“哦?”

“吐蕃人不应该在这时候攻南诏。”

“也许,倚祥叶乐怕我并非真心依附吐蕃,借机灭南诏国?”

“即使踏平太和城,也灭不了南诏;哪怕灭了南诏,还有五诏。吐蕃若这么做,只会弄巧成拙,促成南诏再次倒向大唐。”

阁罗凤问道:“那先生言下之意是?”

郑回叹道:“臣以为,来的该是唐军。”

~~

连夜赶了十余里路,夜已经快要过去。

圆月渐渐西沉,月光暗淡,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曲环走上山坡,抬头望去,只见从龙尾关一路撤来的南诏兵马已经在入城了,如此一来,他的计划就成功了一半。

他当机立断,下令道:“进攻!”

“呜——”

号角声突兀地响起,唐军士卒高喊着杀了上去。

“放箭!”

两轮箭矢之后,南诏兵虽然慌,但还没有形成溃败。

曲环对这样的战局并不满意,下令让亲令递来一个炸药包,绑在长矛之上,奔到军前。

“点火!”

“将军?”

“给我点火!驾!”

他左手持陌刀,右手持矛,纵马往山上奔去,时不时余光一瞥,看向那一直在燃烧着的引线。

马匹奔入敌人,他挥刀劈倒前方挡路的一人,终于,将手中的长矛猛掷了出去。

长矛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向前方几个南诏士卒落去,堪堪在他们头顶上方。

“轰!”

一声爆响。

黑暗中绽出光来,映着几颗被炸裂的头颅。

恐惧终于蔓延开来。

溃兵被吓得六神无主,砍杀了想要收起吊桥的守城士卒,挤向城门,却被卡在城门不能进去。

曲环率部跟在后面,并不着急,现在城门关不上,相当于那些溃兵为他占住了城门。

下一刻,城头上箭雨射下,射向唐军,也射向那些拥堵在城门口的溃兵。溃兵于是哇哇大叫着逃散开来,挤在城门处的人们也得以进了城门。

唐军在箭雨下已有了一部分的伤亡,曲环大喊道:“杀进去!”

他冲在最前面,手中陌刀上下翻飞,把二十余步长的城洞杀穿。

入城了!攻入太和城的首功!

曲环心中振奋,忍不住打了一个颤栗。然而,抬头一看,此处竟然是个瓮城。他确实没有想到,蛮夷建的城池居然还有瓮城。在黑暗的城外,也没能够看清楚。

勒住缰绳再一看,第二道城门已经关上了,一排排全副武装的南诏精兵正执着长矛立在城门前,其脚下是密密麻麻的尸体。

败退往往都是通过杀戮止住的,那些溃兵们已不敢再慌乱冲阵。

“杀唐军!”城楼上,南诏主将高喊道:“杀退唐军才是你们唯一的活路!”

曲环咬了咬牙,招过心腹部将孟寅虎,吩咐道:“你守瓮城门,绝不能让南诏兵马绕过来关了它。”

“将军放心,门在人在!”

“我们还有几包炸药?”

孟寅虎道:“四包。”

“你拿一包。”

曲环没时间整理阵型,马上就下令进攻,他要尽快夺下第二道城门。

他还有三包炸药,两包要用来炸城门,于是让军中大力士点燃了,往南诏军中掷去,希望以此吓得南诏军大乱。

然而,不知不觉中,东边已绽出了一道曙光。在鏖战之中,天色已经亮了。

南诏军许多人都已见到了那“天雷”是唐军点燃的,惊惧大减,守在第二道城门前的士卒们纷纷举起盾牌。

“天雷来了!”

“轰”地一声巨响,伴随着几块头骨飞溅,南诏军中还是又乱了一阵子,唐军顺势杀入。

但地利、人数、体力等方面唐军已不占优势了,始终没能杀破守军的阵线。

“咴”的悲鸣声中,曲环的战马死了,他虽全身披甲,但盔甲的缝隙中已插满了箭矢,把他插得像刺猬一般,血不停从他盔甲下流淌出来。

“将军!”士卒们拼命抱住曲环,劝道:“退吧,杀不过去了!”“不退,领了死令……破城!”

“兄弟们都战死了啊。”

忽然,在他们身后,也就是瓮城之外,响起了大动静。唐军以为是援军到了,士气大振。

但很快他们听着那喊声,意识到来的不是唐军,而是从别的城门绕道过来的南诏军,要封堵唐军的退路。

“将军,退吧!”

“不。”曲环抬起陌刀,指向前方的城门,吼道:“给我炸开它!杀!”

他怒吼着冲向前,又中了两箭,被士卒们死命拖了回来。

“谁敢拉我?!”

“鸣金了,鸣金了啊,将军。”

“谁敢?!”

曲环怒气直冲脑顶,狠狠瞪着那道城门,只觉他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

只要炸开它,他就是当今大唐最耀眼的那一个人,像是高仙芝回朝请功之时……就差那么一点了。

“轰!”

又是一声巨响,曲环回过头,目光落处,他的部将、他的兄弟孟寅虎高举着炸药包站在南诏士卒的包围之中被炸成了许多瓣。

连着那瓮城门一起,炸毁了。

“孟寅虎!”

曲环怒吼着,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

“不许退!”

脑子里还记着自己在战场厮杀,曲环猛地惊醒,喊道:“杀!杀!”

然而,眼前已不是那座地狱般的瓮城,而是营帐。

曲环第一时间以为自己被俘了,一个箭步窜起来,往帐帘外猛冲去,却撞在一个人身上。

他身体虚弱,脚步虚浮,抬头看去,只见是薛白。

“薛郎?你也……”

薛白扶起曲环,让他回到担架上躺着,道:“突围了,你在营里。”

“太和城攻下了?”

“没有。”

曲环失望无比,道:“我军中有懦夫,擅自下令鸣金。”

薛白道:“是王节帅下令鸣金的,当时的情形,攻克太和城已是不可能。”

“不,只差一点……”

曲环没有再说下去,他其实是军将中读书最多的几人之一,冷静下来就知道自己当时是冲昏头脑了,以当时的形势,不可能再攻破第二道城门了。

“我没有完成节帅的军令,愿领死。”

“你完成了。”薛白道:“天亮之时,太和城的城门还在你控制之中。你很好地完成了军令,是我们来得晚了。”

曲环愣了愣,眼中猛地落下泪来,道:“我害死了孟寅虎!还有那么多弟兄。”

他虽勇猛,终究还是年轻。

薛白道:“军伍之人,生死由命,他们不会怪你的。”

“不一样的,他们是因为我的错才死的,我判断错了。”

“可当时若不试着一搏,你甘心吗?会后悔吗?”

曲环想了想,抹了泪,用力点了点头,问道:“那太和城该怎么攻?”

薛白笑道:“你已经攻破了外城门,立下了大功,好好养伤吧,其他事便交给袍泽兄弟们。”

说罢,他站起身,环顾了帐中所有的伤兵,道:“你们每个人都立下了功劳,回了长安,圣人都要亲自接见你们,给你们厚赏。养好伤,往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谢薛郎!”

凡是进过伤兵营的将士都对薛白十分尊敬,因为军中的许多大夫都是薛白举荐的,且带来了很多药材。

甚至,大夫们还告诉这些伤兵,薛白交代过并切实在试着尽可能地保存伤兵、残兵们的性命。

~~

出了伤兵营,薛白走向大帐。

帐中,王忠嗣独自坐在地图前,眉头皱成一个深深的“川”字。

抬眼一瞥,见来的是薛白,王忠嗣开口道:“我空有名将之称,却攻不下太和城,远不如高仙芝。”

“情况大不相同,小勃律国就没想过唐军会杀到的可能,南诏却是备战已久,更别提他们的国力差距之大了。”

“可他们触怒圣人的程度都是一样的啊。”

薛白笑道:“节帅风趣。”

“我没在耍笑。”王忠嗣依旧沉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薛白道,“倘若节帅有鲜于仲通的兵力,统率大军南下,灭南诏自是不难。可惜,圣人之所以敢用节帅,就是因为我们提出的是‘轻军’奔袭之策。”

他说这一番话自是因有别的目的,王忠嗣却摆摆手道:“不聊这些,谈谈破城的办法。”

“好。”薛白于是坐下,道:“我以为,我们该退回龙尾关,等待鲜于仲通。”

“是啊。”王忠嗣道:“曲环攻破的那道城门,阁罗凤已经修好了。”

唐军奔袭而来,兵力少,没带攻城器械,如果不能一次杀入太和城,那根本就强攻不了。

而太和城的地势高,倘若唐军驻扎在苍山下,临着洱海。那等南诏军反应过来,居高临下地杀过来,只怕有覆没之虞。

这些,王忠嗣已经考虑得很清楚了,之所以问薛白,只是想看看这个少年还能否再想出一个奇计,但奇计也不是次次都能指望得上的。

“不论如何,这一战,我们打赢的希望已经很大了。”薛白道:“占据龙尾关,南诏军心摇动,太和城南面再无险要。只等鲜于仲通率军一到,胜负可定矣。”

这一点,王忠嗣也大致认同,点了点头,但还问了一句。

“你可知我不安在何处?”

“把胜算寄望于鲜于仲通?”

王仲嗣道:“此战若由我率主力走石城,由你率轻兵奇袭,前后夹攻,昨夜太和城已破。”

~~

渔泡江。

这是一条位于姚州与太和城之间的大江,江水东流而来,折向北方流去,最后汇入金沙江。

鲜于仲通的大军正准备渡河。

因军中士卒伤病众多,再加上对岸有段俭魏的兵马拦阻,鲜于仲通没有急着渡江,而是下令造船。

十月十九日,却有两名唐军泅水过江,赶到了大营,传达了王忠嗣的军令。

鲜于仲通遂召集诸将,准备与段俭魏决战。

“节帅,我有话要说。”

说话的是他麾下大将李晖。

李晖走到地图前,道:“段俭魏以逸待劳,准备半渡而击,节帅虽有雄师,必可胜他,却难速胜。且虽能胜,但他熟悉地势,一旦失势,立即撤走,大帅如何能早赶到龙尾关?”

鲜于仲通问道:“依你之见,如何?”

“请节帅分我骑兵四千人,我可绕道渡江,急驰至龙尾关,与王节帅合力。趁热打铁,一举攻下太和城。”李晖道,“否则等南诏叛军镇定下来,恐失大好局势啊!”

鲜于仲通伸手碰到军令,须臾却犹豫了。

他虽号称六万大军,其实劲旅不过一万,骑兵不到六千,倘若分给李晖这么多骑兵,等平定南诏,他便是寸功未立了。

当然,他不是为了争功而宁坏大局之人。只是认为进军打仗,该稳扎稳打,不可分兵太多。

“你先率一千骑支援王忠嗣,我押师在后,不日便到。”鲜于仲通道,“容我集中兵力,速败段俭魏。”

“节帅……”

“军令如山,你想不从?!”

“喏。”

李晖无奈,唯有领了一千骑,往上游绕道,寻找别的渡河点。

~~

与此同时,段俭魏也得到了从太和城递出的消息。

他当即决定回援。

考虑到鲜于仲通还陈兵河东,准备渡河,遂下令分批趁夜悄然后撤,每日让士卒依旧煮同样多的灶,迷惑鲜于仲通。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战术,乃是他从祖先迁到云南时带的兵书里学的,想必是战国时的老计谋了。

但,鲜于仲通打心眼里就看不起他们这些“南蛮”,认为蛮夷不会计谋,想必是不疑有他的。

由此,段俭魏大胆撤出了战场,直奔龙尾关。

三日后,他抵达洱海边,下令兵马休整,同时招过心腹部将洪光乘,问道:“我们以前用的唐军旗帜,带了没有?”

“将军吩咐过的,我怎么会忘?”洪光乘拍着胸脯昂然应道。

“好,你率五百人在前,扮作唐军,诈开龙尾关。我领军在后,迅速跟上破关。”

“领命!”

洪光乘哈哈大笑道:“这一招,就是用唐军骗开龙尾关的办法夺回它,唐人欺我等蛮夷,必教他们开开眼。”

~~

风和日丽的洱海景色优美,西洱海从龙尾关前流过。

王忠嗣站在关城之上,背对着他的将士,眼中再次泛起了思虑之色。

因龙尾关距太和城很近,关城中粮草并不多,仅够六日之用。至于唐军带来的食物,肉干、奶酪在进攻当夜就全都吃完了,粮草告罄之后,就只能咬皮革了。

问题是,守卫家园的一方可以节衣少食的地守城,他们是来攻城灭国的,落到这地步,对士气显然是极大的打击。

到哪里去劫掳粮草呢?此间耕地少,诸夷皆散居山林……

正想着,远处尘烟扬起。

王忠嗣抬起千里镜望去,先是见到一面唐军大旗,不由扬眉一挑,暗道:“这般快?”

尘烟越来越近,那面大旗很快落入唐军士卒们的眼中,于是响起阵阵欢呼。

“援兵来了!破太和城指日可待!”

“大军兵临城下,阁罗凤人头落地之日不远。”

“阁罗凤那是要俘虏回去的,哈哈哈……”

呼声之中,已有士卒赶到闸楼上挥动小旗,询问是否放下吊桥。

须臾,一名大将策马赶到西洱河边,抬头对着城头大喊起来。

城头上众人目光望去,隐隐能看到他长须飘扬,威风凛凛。

“王节帅在否?末将李晖,奉鲜于节帅之命,前来支援,还请放开城门!”

忽然。

“嗖。”

一箭如闪电般射穿了这“李晖”的脖颈,血溅当场。

城头上,李晟持弓大喊道:“狗蛮,敢在你阿爷面前耍滑,死罢!”

唐军士卒一愣,之后高喊“万人敌”。

王忠嗣则扬了扬手中的千里镜,道:“此物助力良多啊。”

话虽如此,其实南诏兵马已前后包围了龙尾关,局势已开始急转直下了。

薛白看了眼王忠嗣手里的千里镜,想到一事,转头往苍山望去。

远处是苍山覆雪,近前则是将军白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