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61章 眼中有光

初唐:砥砺前行 第361章 眼中有光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361章 眼中有光

第361章 眼中有光

“阿舅!”

金法敏担忧的看着已经一大把年纪的金庾信。

金庾信却笑道:“大王无须为老臣担心,大唐乃天朝上国,有属国数以百计。老臣还得到消息,中原皇帝有心封禅,他打算邀请四方诸侯一起参加他的封禅大典。在这个关键时候,中原朝廷最重视他们天朝上国的声誉,我新罗对中原朝廷之恭敬,人所共知,陈青兕若为难老臣,只怕朝廷哪里说不过去。”

金法敏有些不解的皱着眉头,说道:“此事我也听说了,有些奇怪,中原皇帝不是那种没有耐心的人。尽管比不上太宗皇帝那般了得,却也是一位有为的圣主。延续了贞观盛世,将中原推向巅峰。只是他最近的行动,却让人有些茫然。他们以得百济,高句丽若瓮中之鳖,拿下高句丽再行封禅之事,岂不名正言顺?”

“有一种可能!”金庾信眯着眼,一字一句的揣测道:“中原天子等不到那个时候?”

金法敏脸色大变,低声道:“可是属实?”

金庾信道:“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解释。”

金法敏对于金庾信的判断很是信服,新罗能够发展至今,与金庾信精准敏锐的政治战略预判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战略上的决策无误,就算内里存在诸多问题变化,新罗发展的势头一直很好,累积了一统海东的底蕴。

“听说中原的皇太子不过七八岁的幼童,如此说来,中原天子一旦有恙,岂非内部不定?这可是天赐良机……”

金庾信依旧保持持重道:“现在思虑这些,未免过早。未来如何,犹未可知,不过倒是可以利用起来试试陈青兕。”

他轻声一字一句说着:“出身贫寒,少年成名,天下震响。年不满三旬,独镇一方,即便是中原,千百年间,也未有几人。如此英雄,最易走上歪路。”

金法敏听明白了,拍案叫绝道:“若真是如此,那便太好了。”

金庾信离开王宫,将手上的事情做了安排,亲自动身前往百济。

新罗的金城与百济熊津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不过道路难行,金庾信一大把年纪,路上也走的不快,加上风雪颇大,抵达熊津的时候,已经是十日以后了。

金庾信出示了身份,在城门护卫的护送下,来到了大都督府。

让金庾信没有想到的是出来迎接的并非陈青兕,而是上任都护房仁裕。

房仁裕的交接已经差不多了,不过现在的寒冬腊月,海上风浪大,并不适合返乡。

陈青兕便当一个便宜的临时工使用,房仁裕也不介意。

这些日子的相处,房仁裕也意识到自己处理百济的死板方式有些愚蠢,想趁机偷些师。

“在下房仁裕,久仰金大上等大名,这离开之前,还能见一见金大上等,也不虚来此一趟……”

房仁裕嘴上说着客套话,心底却有些不屑一顾。

金庾信的大名,海东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才略事迹而言,他确实也担的上海东第一的美誉。

房仁裕在百济这些年,也听到过一些金庾信的事迹。

对于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对方并非易于之辈。只是海东偏居一隅,夜郎自大,将金庾信与中原华夏的武侯诸葛孔明相比,将之视为海东孔明。

这诸葛亮的地位,在华夏是何等崇高。

区区海东才俊,竟敢与之相提并论,任谁都觉得是狂妄。

金庾信也有些不舒服,自己好歹也是新罗的二把手,地位仅次于新罗王,自己不来相迎也就算了,怎么让一个白身出面?

但金庾信城府极深,没有表露任何异样,热忱的跟房仁裕问好。

房仁裕一脸歉意:“金大上等来得不是时候,大都督领着部下外出巡视去了,暂时不在城中。大上等不如且在城中住下,老夫且派人去寻大都督。”

金庾信眼眸中透着几分肃然,这陈青兕果然不好对付,即便遇刺了,还有胆子亲自巡视。

此人在百济,海东、新罗前途未卜。

金庾信作揖道:“不知大都督去哪儿巡视了?”他语气有些焦急,说道:“不瞒房公,新罗国君新丧,新王尚不能服众,新罗王庭上诸多事情需要老朽坐镇主持,不能耽搁太久。”

房仁裕道:“这个……在下确实不知,大都督形势非我能预料。他说他此去要深入民间,见一见百姓疾苦,没有目的,随性而为。即便是寻,也只能顺着他的足迹追寻,不知他所在何处。”

金庾信心中更是一惊,如浪潮翻涌,此人不除,新罗永无一统可能。

他压下心中不安,说道:“劳烦房公尽快寻得大都督,老朽实不能在此处逗留太久。”

便在金庾信心神不宁的时候,陈青兕已经出现在了百济的全罗北道。

全罗北道是百济境内为数不多的大平原,位于东津江与万顷江游域的湖南平原,这里是百济的粮库,全罗北道能救济整个国家的荒年的说法。

全罗北道完山县。

陈青兕接见了县长与县里的宿老,让他们将全县百姓都聚集起来。

一个个衣衫褴褛,如同乞丐一样的百济百姓,他们穿着破烂的衣物,裹在一起,哆嗦的直打抖,有一部分人更是直接裹着破棉被出门的。

面对陈青兕这位大都督,他们没有别的多余想法,就是跪在地上俯首,卑微的如同蝼蚁。

“让他们起来吧!”

陈青兕对着身旁的翻译说。

翻译将陈青兕的意思表露给完山县的县长。

完山县的县长又对县宿老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

宿老然后在对地上的上千百姓,叽里咕噜的说了一大通。

这种诡异的情况,陈青兕现在却是见怪不怪了。

陈青兕目前还不会说扶余语,说给翻译的话,自然是华夏语。

而翻译对县长说的是翻译过的扶余语,县长对宿老说的也是扶余语,只是略带乡下口音。但宿老对百姓说的却是马韩语……

这算是百济独有的特色。

陈青兕直到亲自下放巡视才发现的情况,百济的统治阶层为南扶余人,被统治阶层为三韩中的马韩人,两者语言不通、文化不同。

故而百济贵族王室说的是扶余语,而百姓说的却是马韩语,完全不同的语种。

这地方的不同,说话口音有所差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个国家,说两种不同的语系,上层与下层之间完全断绝往来,简直不可思议。

看着一点生气也没有,看着如同木头一般,随意摆弄的百姓。

陈青兕挥了挥手,吩咐道:“将东西发放下去!”

然后他上前两步大声说道:“在下乃大唐江南人氏,现任熊津州大都督,百济倒行逆施已经灭亡,今后在下便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将如我大唐子民一般,与之享受一样的待遇。今日初见,某特地为你们准备了见面礼。每一个人都可领取一升粟米,十尺麻布。”

陈青兕这话说得直白,一直跟随他左右的黑齿常之眼中透着几丝羞愧。

完山县的县长眼中也带着一丝丝的愧色。

百济王扶余义慈并非庸主,相反贤明在外,深得上下爱戴。

今日覆灭,只能说是弱肉强食,实力不济。

陈青兕嘴里的“倒行逆施”,他们是不认的,只是不敢反驳。

陈青兕并不在乎他们的看法,而是留意着下面千余百济百姓的表情态度。

他们显然没有任何不悦,只是麻木的听着,直到听到有粟米、麻布可以领取的时候,一个接着一个,露出了狂喜之色,他们不约而同的跪伏在地,不住的磕头,嘴里吚吚呜呜的说着感激的话语。

陈青兕在等候物资发放的时候,得到了金庾信抵达熊津的消息。

等所有物资发放之后,陈青兕说道:“我们回去吧,目的已经达到了。”

陈青兕骑在冠军背上,回望完山县,发现县里的百姓犹自跪伏在地磕头。

他知道百济的事情稳了。

跟随陈青兕来的除了黑齿常之以外,还有卢照邻、程伯献、周奎。

几人中就属卢照邻最是感性,眼圈微微泛红,说道:“这里的百姓太惨了,大都督,属下走访了一下,他们居住的环境。他们大多生活的地方,无处落脚。他们的家人甚至都没有像样的衣物,几人合着穿一件,谁出门谁穿。需要举家干活的时候,就是直接用茅草扎上一圈围着。太凄惨了……”

卢照邻世家子弟,未尝见识过民间疾苦,只是这些都已经受不了了。

陈青兕说道:“这哪跟哪,百济真要乱起来,他们这些百姓,真就如蝼蚁草芥一般。原先本督听说百济王扶余义慈乃海东曾子,百济上下民心所向,万众一心,现在看来,这个民心所向里的民心,可不包括这些马韩蝼蚁。”

黑齿常之脸上露着羞愧之色,竟一句反驳之言也说不出来。

陈青兕却没有打算放过黑齿常之,问道:“黑齿将军,伱跟随本督一路北上,沿途既经过最繁华的京畿、商洛,也走过略显贫瘠的燕幽之地,更见过辽东、辽西的荒寂冷清,沿途所有百姓的风貌,对比百济这些马韩百姓,你觉得有什么差别?”

黑齿常之心中不甘,却也只能郁闷长叹说道:“天地之别,无可相比。”

陈青兕摇了摇头,道:“敷衍之词。本督觉得是两个字‘希望’,我大唐百姓眼中有光,而百济百姓,眼中有的说死寂茫然。”

“我大唐百姓会以身为大唐子民而觉得光荣,他们会因为听到我大唐将士在前线取得胜利而欢呼雀跃,也会听到我军失利而觉得悲痛。”

黑齿常之想到跟随陈青兕走出长安时的情况,那时街道上的百姓,面对他们莫不停步顿足,作揖相送,献上自己最简单的祝福。

而他们百济,不管前线胜负如何,那些马韩百姓想着的都是怎么生存下去,怎么活过今日,怎么活过明天。

黑齿常之自小就是这么过来的,在他眼里心里真就没有将马韩百姓与百济归为一处。

直到此番到了大唐,见识过大唐的万众一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陈青兕道:“诚然,即便是现在的大唐依旧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们都在尽力的弥补,希望能够做的更好一些。可你们呢,几百年来,连语言都不能做到统一。是不能,还是不愿?”

黑齿常之继续无言。

陈青兕笑着叫道:“黑齿将军……”

黑齿常之拱手道:“末将在!”

陈青兕展颜一笑,问道:“你想不想看一看百济百姓眼中也有光的景象?”

黑齿常之沉声重重点头道:“想!”

陈青兕一扬手中马鞭,说道:“那就等着看吧,本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他们的眼中也有光,跟大唐百姓一样的光。我称呼他为信仰……”

华夏王朝五千年,真正做到凝聚出民族信仰民族自信,唯汉唐明与今。

既然身处百济,既然百济不懂得安民之法,那就让大唐的光芒,扫去他们的黑暗。

当然陈青兕其实很清楚,在封建时代,百姓皆是牛马,但当大唐的牛马,怎么样也比现在的蝼蚁强。

黑齿常之看着那迎着阳光远去的身影,心中悸动,如此人物,若能跟随左右,此生无憾。

陈青兕一路飞驰,返回了熊津城。

他并不急着见金庾信。

金庾信却如闻了腥味的猫,寻了上门。

“拜见大都督!”

陈青兕看着面前的老者,堆起了笑脸:“金大上等威名暴于海东,果然气度恢弘,令人心折。”

不管对面这个老人,是否能够当得起“海东孔明”的美誉,但可以肯定一点,他就是自己在海东最大的对手。

金庾信也懂得文人互吹的道理,笑得满脸皱纹都挤成了花:“那比大都督,文治武略,宇内具知。尤其大都督还如此年少,老夫这蹉跎一生的虚名,可不敢相比。”

陈青兕笑着请金庾信入座。

金庾信先躬身行礼,然后才入座。

陈青兕见他坐定,问道:“金大上等,是本督年少德薄,招不来贵国君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