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298章 升官 吐蕃使者

初唐:砥砺前行 第298章 升官 吐蕃使者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298章 升官 吐蕃使者

第298章 升官 吐蕃使者

陈青兕知自己在新生一辈人气很高,很多青少年都将自己视为偶像,尤其是寒门庶族更是如此。只是想不到自己在一个未出阁的小姑娘身上,也有这般人气,也不吝啬自己的字迹。

他的字固然比不上这个时代的大文豪,却也还算端正,见得了人。

陈青兕随手写了一篇吉利的贺语,交给了贺兰敏之。

贺兰敏之若宝贝一样收着。

陈青兕一如既往的蹭着李弘的课。

郭瑜对于陈青兕的存在已经习惯,没有一开始那么担心了,也渐渐察觉陈青兕这是在听自己讲课。

郭瑜本不太喜欢陈青兕,但见他驯服了桀骜的贺兰敏之,还如此尊重自己的学问,也渐渐释然了,上课也格外起敬。

毕竟文人古来相轻,陈青兕同为大儒,却能坐下来认真静心的听自己讲课,可见自己的学问是何等了得?

这会儿,他又觉得陈青兕是大儒了。

承庆殿,东宫的小太监再一次向李治汇报太子与陈青兕的动向。

“谕德如往常一样,陪着太子读书,完成课业,也随着太子一并前往詹事府学习政务。”

李治问了一句:“张詹事与陈谕德后来可有争辩?两人关系如何?”

小太监道:“并未有如当初那般争辩,两人关系善可,经常一起讨论政务,只是避开了扩张安民的讨论。张詹事与太子说到这方面政务的时候,陈谕德都在一旁并不答话。”

李治颔首露出满意神色。

这就对了,太子谕德主要负责生活德行,行政方面是张文瓘的工作。

张文瓘邀请陈青兕一起探讨自是无妨,若是没有邀请,便因与自己理念不合,出声反对,那就是僭越。

张文瓘是他亲自任命的太子詹事,东宫行政第一把手,相当于太子府的宰相。

太子府自是以张文瓘为先的。

“不过……李詹事丞倒是很不服陈谕德,只是陈谕德似乎不屑与之计较。”

李治微微颔首,道:“下去吧!”

他不再理会小太监,而是闭目深思:

对陈青兕明升暗降,主要目的考验他的心性,将他安排在眼皮底下看他态度。

陈青兕升迁太快,自他入京才几年?已经晋升四品之列……

这还不是自己破格提拔,他的每一次升迁都有充分的功绩与理由……

现在更是集军功谋功于一身……

二十五六的年纪,有此成就实在是少见。

李治不得不慎重考虑如何用他,只是他发现即便是在东宫,陈青兕一样如鱼得水。

得到了太子的信赖,以及皇后的感激。

不论什么岗位,他都能干出成绩,将事情交给他,都能完美的解决,甚至超额解决。不管是不是遭受不公待遇,他都会用心去干。

李治想着今日他在殿前的表现,依旧是尽心尽力的为自己为大唐效力,当下不再犹豫,向中书省下达了一道任命旨意。

手谕传达议政厅的时候,许敬宗、许圉师、任雅相、姜恪正在一起商议事情。

朝廷是准备休养生息,但也要防着海东徒生变故。

一直都有保养的唐军海上战舰需要认真维护,毕竟距离上次真正投入战场已经有五年了。

朝廷现在经济有些拮据,四人相互扯皮,直到收到了李治的旨意。

四人方才停了下来。

手谕先递给了许敬宗。

许敬宗看着手上的任命,然后带着几分同情的看了一眼姜恪,也不多想,对于李治的任命,他向来都是无条件执行。

李治给了手谕,显然是要他代为拟旨的意思。

当即写了一道任命书,盖上了自己的大印,随即递给了许圉师。

许圉师执掌门下省,任命书到他手上,盖下门下省的印记,就能发放吏部执行。

许圉师看着任命书上的内容,也略带同情的看了姜恪一眼,盖上了自己的大印。

姜恪给看得心头直跳,暗思自己是不是狮子大开口了,惹了相公们不快,要一起联手对付自己?

不能啊!

他是略微知道朝廷财政压力的,并没有申请太多,事先还找来老上司任雅相帮着说情,还是很愉快的。

许敬宗也不隐瞒,直言道:“真是年少有为,陛下手谕,升太子谕德为检校兵部侍郎,兼任太子谕德之位。”

听到这里,任雅相都忍不住露出同情的表情了。

姜恪就如受到无妄之灾一样。

姜恪作为兵部的第一把手,他升职还不满一年,对于兵部的掌控很一般。

陈青兕现在不是一个人,身后有一个小团体。只是因为他无实权实职,未能激活掌控。

现在此任命下达,陈青兕将以侍郎之尊,正式进入庙堂上层,来济留下来的政治遗产不说完全掌控,只要有个五成依附,就是不小的力量。

自己这尚书,能做得安稳吗?

陈青兕这升迁速度,即便是许敬宗都暗暗咂舌,略微庆幸,自己没有跟李义府那般愚蠢,自己一大把年纪了,得为后世子孙考虑一下。

许敬宗其实对于陈青兕跟来济走得近,有些不满的。只是考虑自己的年纪,没必要与之交恶,这才一直维持友好关系。

许圉师也有些惋惜,他一直以为陈青兕早晚会是他麾下的一员干将,却想不到不过两三年,已经成为能够与自己正面说话的存在了。

早知会是这样,当初就应该强行拉他上船,也不至于现在自立门户……

长安陈家宅邸。

陈青兕正在内屋逗孩子玩耍,得到源直心来访的消息,让人将他请到了书房。

陈青兕点火煮茶。

源直心脚刚迈入书房,嘴里就说着恭喜。

“恭喜恭喜……”

陈青兕道:“何喜之有?”

源直心道:“陛下已经下旨,任命负道兄为检校兵部侍郎,兼任太子谕德,终于给了负道兄公允的官职了。”

此时甚至还没有下达,不过源直心现为散骑常侍,在门下省任职,圣旨是通过门下省传到尚书省的吏部,然后下达公布。在走程序的时候,这种不需要隐藏的旨意门下省上下都能先一步知道。

陈青兕手上动作略微一颤,眼中透着一丝喜意,算是苦尽甘来了。

陪太子读书的日子,固然惬意,可身上无事,手中无权的日子,也着实不舒服。

尤其是他还得到了来济的遗产,短时间内自己这个魁首还能凭借官声稳住周边的人,时间一长,难免不会有人被许敬宗、许圉师等人拉拢过去。

兵部侍郎,这也是意外之喜,陈青兕还以为自己会从四司主事干起。

所谓四司主事是兵部下辖的四个部门,分别是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却不想直接更上一级兵部侍郎。

至于检校二字,在这种情况下,有跟没有没什么区别。

尽管他的资历确实不足以担任兵部侍郎,可他的功绩,毋庸置疑。

毫不客气的说,李唐朝廷未来十年的军事部署都是他定下的。

陈青兕一边煮茶,脑子里飞速运转,在揣测李治的用心。

李小九的性格,陈青兕通过他历史上的表现以及现实中的接触,越发的明了:一个腹黑,喜欢站在幕后充当白莲花让他人替他背黑锅,好面子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酷皇帝。

李小九不会干没有意义的事情,直接升自己为兵部侍郎一定有事情让自己处理。

想着今日的会议,心下也是了然,八成是李治拉不下脸,让吐谷浑负责唐军在青海的经费,让自己处理了。

陈青兕道:“源兄,明天我会呈递一道请设青海都护府的奏疏,到时候陛下肯定会同意的,到时候你建议许相公反对,将旨意驳斥回去。如果许相公心有顾虑,那便由你上书反对。至于理由,什么劳民之类的,你自己找。咱们来唱一个双簧……”

说着,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源直心。

源直心一脸坏笑,说道:“手段下作了些,却能为朝廷节省一大批军费,利好万千百姓,值得。”

便在他们品茶商议事情的时候,吏部的任命书送到了陈青兕的手中。

除了一道旨意以外,还有一件崭新的深绯色朝服。

翌日。

李治一如既往的批阅着奏章,眉头一直深锁着,这已经是常态了。

连番的大战,抚恤犒赏等事情,花费了朝廷大量的银钱。

国库空虚,什么事情都不顺畅,任何想法都难以实施。

头疼的拿过一封奏疏,一看那特殊的字迹,李治便觉精神一振。

陈青兕很少上书言事,但他每次上书言事都是关系国家大局的大事,以至于给他一种感觉,看到陈青兕的奏疏,绝对不能马虎。

提着精神细看,居然是一封请设青海都护府奏疏的建议。

李治不免愕然,让陈青兕当任这个兵部侍郎,除了能力之外,主要就是想他处理好在青海驻兵的事情。

怎么样才能在不花费军饷的情况下,在青海寻一个可以耕种实现军屯的宝地驻扎,以减少财政压力。

这怎么一当上兵部侍郎,第一封奏疏竟是这个?

李治本能的想要驳斥:他一开始的想法也是设立都护府,毕竟吐蕃的潜在危险太大。

青海落入他们手上就有两条道与唐朝接壤,一是凉州,一是陇右。

凉州势头极好,在东西商道的刺激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经济圈,仅次于长安、洛阳。陇右直连关中,是东西商道的必经之路。

绝不能让吐蕃威胁商道。

所以哪怕勒紧裤裆,少吃一碗饭,也得将都护府建起来。

可听到陈青兕的法子,哪里还舍得出这笔高额的军费?

正想用朱笔大大的写个否字,心念电转,落笔成了一个“可”。

陈青兕从未让他失望过。交给他的事情,都能处理妥当。

让吐谷浑出军费的提议也是他最先给出来的,没有理由自打嘴巴。

他一定有自己的用意……

李治一时半会儿也猜不透,索性就放任施为,大不了在最后关头追回来。

李治自己都有些忐忑,直到这道旨意为门下省驳回。

李治方松了口气。

随即他又收到了源直心的奏疏,严厉反对在青海设都护府。

收到这封奏疏,李治这才放心。

源直心与陈青兕的关系,李治是知道的,将此事放在一边,不去管了。

陈青兕又连续上了两封请设青海都护府奏疏,但最后都被驳回。

此事也就告一段落,不过因为连续三封奏疏,此事在京中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但很快就石沉大海。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一连三个月,唐廷完全没有大战之后的动静了。

这天长安城里来了一批盛大的队伍。队伍足足有六百人,两千多匹牛马,每匹牛马都挂满了大箱子,队伍前后长达里许之地。

毫无疑问这是进京进贡的队伍。

这种情况在长安城那是见怪不怪了。

大唐万邦来贺,所有觐见的属国,不给点贡品,别说皇城,四夷馆都没有他的位子,只能住客栈。

每每进贡队伍到来,都会有百姓顿足观看,甚至兴奋大声说话,以体现自己身为天朝上国子民的自豪。

但这一次例外……

周边路过的百姓都面色不善的看着他们,目光中透着丝丝敌意。

愿意无他,这支队伍是吐蕃。

吐蕃是这些年,唯一给大唐造成巨大伤亡的国家。

为首一人正是噶尔东赞的心腹,吐蕃副相达延莽布支,此刻他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满面愁容的骑着大马,看着周边满是敌意的目光,对于自己此次之行,报以悲观的态度。

此次他们吐蕃战败,最大的影响是唐蕃商道的断绝。

吐蕃位于高原,物资丰富,但生产力不足,需要通过贸易来提升国力。

吐蕃核心贸易通道有两条,一条西下尼婆罗,过天竺与大食贸易,一条就是唐蕃商道。

西下商道并不太平,尼婆罗尚好,天竺内部的一群穷鬼,天天乱斗,商队时不时就会遇袭。

这些年经济重心转向了唐蕃商道,现在这一断绝。

只是短短三个月,吐蕃内部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不少贵族不满不服噶尔东赞,已经出现了内斗的苗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