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92小乡村,养车成村中首富 > 第601章 人才呀

1992小乡村,养车成村中首富 第601章 人才呀

作者:魔王山泽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8:54:22

第601章 人才呀

这些人心性都不错,被于大为三人打散分到了不同厂子和公司。

招进来的没有那种眼高手低的,都是踏实有干劲儿的。

段大海高兴也就多讲了两句,将自己厂子里的待遇,未来的发展方向都简单的跟过了面试的人讲述了一下。

主要还是对赵虎说的,这人真的很对他脾气。

到第三天下午两点,整个厂子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或偷偷,或抱团的面试完成了。

过了的自然乐呵呵的,没过去的就跟在刘立国屁股后面继续编排于大为三人,说什么于大为几个人根本就是耍他们,人家压根就没看上他们这种技术工种。

可笑,也不知道这些人从哪给自己找到一个“技术工”的标签。

随着太阳渐渐偏西,火红的阳光洒满大地,预示着最后一天面试也快要结束了。

于大为三人这几天也算是收获颇丰,老段招聘的人数是最多的一共四十六人,然后是于大为这边二十七人,至于梁老板这边,因为粮库年轻人比较少的关系,所以只是招到了二十人。

不过对于梁老板而言,这二十人已经足以弥补之前缺掉的班底了。

唯一让于大为感到遗憾的是,粮库的杨会计并没有出现,如今日头偏西,等到彻底落山还没有应聘的人找到他们,他们三人就准备收拾东西离开了。

东北的冬天白昼的时间比较短,一般五点钟左右天就已经黑了下来,这两天于大为等人都是借着柴油发电机弄的灯光,来接待下班过来找他们的面试者。

“大为,你这个炉子回去还用吗?不用的话我就连炉子带壶啥的都拿走了。”梁老板坐在椅子上,用十分欣赏的目光打量眼前临时做的围炉,“这东西我看着挺好,打算弄到我公司那边去,就放在房东边上,啥时候有空就在外面煮个茶啥的。”

“不值钱的东西,你要想要今晚弄完了就给送过去,连带着帆布棚子,桌子椅子都拿你那去吧。”于大为满脸无所谓,目光斜瞥身旁的老梁,“你那边地方宽敞,正好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往你那堆一堆。”

梁老板圈地建设的四个仓库,整体面积不小,再加上集装箱的办公室,整个钢丝网围成的院子就再没有其他了,从大门进去以后就显得十分空旷。

这些东西于大为拿回去也没想好放哪,不如就扔给老梁,他那边安静,等啥时候有空了就再去他那边围炉煮茶去。

“咱们现在还能面试吗?”就在三个人闲聊的时候,桌子外面忽然传来了一道声音。

于大为听到这声音很熟悉,回头才发现竟然是自己的二舅哥韩国风。

此时韩国风看到于大为目光注视过来时,脸上闪过几分不自然,他其实也是纠结了好久,在办公室里听到好多人说,已经去面试过了,他终于是有些坐不住了。

这才拿着手里的申请表,趁着粮库的其他人没有注意自己,这才悄咪咪的走过来。

至于他手里的申请表,也不是从于大为这边拿的,而是有同事多拿了几张,他从同事那边要过来填写好的。

“面试啊,申请表拿过来我看看。”梁老板跟段大海看了一眼韩国风,这人第一眼看去就不像那种偷奸耍滑的人,整体的观感比较好,老梁便主动伸手把对方的申请表拿了过来。

段大海跟老梁的座位是挨着的,便一起低头看了一眼对方的情况。

这期间于大为跟韩国风都没有互相开口说话,韩国风是不太好意思,于大为则是知道自家这位二舅哥是个好面子的,也就没多管,自顾自的喝着茶水。

当初二嫂子求到于大为的时候,他其实有心想帮韩国风引荐一下,毕竟韩国风做事儿挺踏实的。

上辈子二舅哥从粮库出来没工作,为了供养两个孩子念书,不论是摆地摊,还是去砖窑,又或者去工地,这些出大力气的活儿都干过。

本身就是个弱不禁风的体格子,很难想象当初他在工地,一干就是十年,直到把家里的二小子供上大学。

老韩家的这位韩老二比韩老大和大姐韩静萍好太多了,懂得四个字:莫向外求。

当初在工地的时候,于大为在呼市的公司已经开起来了,因为大姐跟大哥都被他弄过去了,当初他也想把韩国风弄过去,帮他算算账做点事儿。

不过这家伙或许是真的有些文人风骨,说什么也不同意,理由是不想离家太远,家里的老婆孩子都需要照顾。

后来于大为也没有再提这事儿,一直到自己公司倒闭。

其实他还是挺后悔的,如果当初真的把韩国风弄过去,也许他真的能帮自己出出主意。

“你在粮库是做粮油信息员是吗?”段大海看到对方的履历以后,忍不住抬头又看了这男人一眼。

长得很瘦,头发是那种中长的发型,不是板寸,整个人文文弱弱的,想来确实不像是个能干体力活的。

让段大海比较在意的是粮油信息员这个身份,这可是跟市场息息相关,而且每天都要拢好报表,可以说很忙又很重要。

他已经面试了两个粮库粮油信息员了,但似乎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整个就是个老油子,说的东西也都是东拉西扯。

所以段大海有些怀疑这人到底行不行,看着不像是个会骗人的。

他为什么这么在意?其实他们的面粉厂也缺少这种粮油信息员的人才,说白了缺少对市场有预判,能分析,能整理的人才。

“对,我在粮库做信息员已经快十年了,今年过完刚好是第十年。”韩国风站在横条的桌子外面,回答的很诚恳。

梁老板此刻也抬头看了一眼这人,最后将申请表递给了段大海。

这人一来年岁比较大了,而且性格比较腼腆,不太适合做销售,二来对方申请表上明显写着想应聘到面粉厂去。

他索性也就不掺和进去了,挪了挪椅子,将主位让给了段大海。“嗯。”段大海点了点头,伸手接过韩国风的申请表后,目光在上面又扫了一眼,这才抬起头继续询问:“那你能跟我说说,粮油信息员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什么吗?”

其实段大海也没抱太大希望,粮库里混日子的人太多了,只是他不甘心呀,万一真有啥可用的人才呢。

“我一般做的工作是搜集、整理、编辑粮油市场信息,撰写粮油市场分析报告,对粮食市场趋势进行评述和预测。”

“有时候也做国内外市场的粮油分析,都是通过一些新闻和文件,进行的汇总。”

明明是冬季,可韩国风在回答的过程中,手心不知不觉有了汗液,手扪子里的两只手都已经湿了。

“关于市场信息收集与编辑这块,你能详细说说吗?”段大海将椅子拉近了一些,眼中再看韩国风的时候,明显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收集和编辑这块,主要整理的包括粮油的价格,供应,需求等方面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偶尔也会做出一个专题分析,包括生产、消费、库存增减的一些情况。”

韩国风在说到自己专业领域的时候,虽然有些紧张,但从头到尾都没有打奔儿(卡住或停顿),话语十分流畅。

听得旁边一直在喝茶的于大为,也忍不住扬起了嘴角,果然啊,他这个二舅哥还是有点本事的。

“嗯嗯,好!”段大海一边听一边忍不住点头,双眼盯着韩国风的时候也越来越亮。

人才啊,这绝对是他面粉厂里稀缺的人才。

段大海作为整个厂子统筹的管理者,对市场调研这块也有研究,也看一些市场调研分析的书,虽然不如韩国风这种实践派厉害,但相关的专业术语和知识他还是懂一些的。

这人从专业性来讲,肯定是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的,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是骡子是马终归得拉出来遛遛。

“来来,坐下,喝点茶,我再问你几个问题。”段大海起身给韩国风让开了一条道,将空余出来的椅子让了出来。

“这……”韩国风面色有些为难,他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粮库方向。

他这次出来的时间有点久,他怕同事们都知道他出来干什么了,别人倒还好说,就是他那个大姐夫,要是知道自己“投诚”了,肯定不会给自己好脸色。

“没事儿,就几句话,不会耽误你太长时间的。”就在韩国风犹豫不决的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于大为忽然开口提醒了一句。

韩国风这才点了点头,然后不好意思的朝段大海笑笑,有些紧张的坐在了没有余温的小椅子上。

“你不是做粮油市场信息的吗?所以我想问问你对当下咱们东北这边粮食啥的怎么看?”梁老板直接搬出现在大环境下的问题,“现在个体收粮的越来越多,这对我的那个面粉厂会有什么影响吗?”

韩国风下意识伸出手指抬了一下眼镜儿:“这两年个体收粮虽然多了,市场竞争大了,但这种竞争关系是对老面粉厂有好处的,至少目前来看能货比三家,选择最优的粮食,作为咱们厂的主要粮食生产。”

“不过长远来看,随着收粮给老百姓的价格高了,为了保证收粮人利益,他们会提高价格的可能性也高了,如果真到了互相竞争到一定程度,甚至最后一家独大的话,面粉厂这边的情况就很难受。”

韩国风说到这儿眉头紧皱了一下,抿了抿嘴这才开口:“我前些天听说齐市那边水稻的价格被收粮的提了一大截,不过转手就卖不出去了,最后只能是平进平出到了五常那边。”

五常虽然是种水稻的,但水稻的各种上下游生意大多也都聚集在那边。

“我看这种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未来会更多,甚至用不了多少年就有可能成为规模,形成产业链。”韩国风对这种东西很敏感,本身就是做粮油市场分析的。

只是他说出的话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的猜测,到底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好。

当初他自己都认为粮库是一辈子的铁饭碗,可最后怎么样?不还是得偷偷摸摸的出来找工作么。

“嗯嗯,你分析的很对。”段大海十分认可的点了点头,在收粮的这个问题上他跟余厂长,跟大为都聊过类似的话题,其实差不多都得出这么一个结果。

那就是未来想要把面粉厂稳住,必须得跟收粮人挣,做到全产业链都打通,这样才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问题。

也是避免未来粮商做大,对面粉厂抬价的这一隐患。

“我们厂现在缺一个市场调研部,我想让你过来专门负责这个事儿,你有什么想法吗?”段大海一开口,吓得对面韩国风不知所措。

“我?是我吗?”韩国风伸出食指指着自己,满脸的不可置信!

“对,目前市场调研部就只有你自己,后期我还会再招人,工资的话先暂定一个月两千,算是公司小主管的待遇,后面如果你能把市场调研这块做好,薪资额外再加。”别看段大海如今穿着还是如从前那般朴素,喝酒也没有太大讲究。

可如今的段大海跟从前那个开废品回收站的段大海早已不同,如果单论财力的话,一点不比于大为输多少,明面上看不出什么,但私底下个人财富已经能和县里的企业家们比肩了。

段大海这么多年只做好了两件事,一个是品质,再一个就是服务。

品质上不论产量出现什么问题,也必须保证进回来的粮食的品质达标,否则磨出来的大米白面绝对不符合段大海的预期。

服务的话更是不论刮风下雨,有订货,当日达,隔日达,甚至远一点的三天内必达。

刚开始不行,但随着后来口碑做起来,这种信誉加分之后,收益也逐渐恐怖起来。

段大海如今不缺钱,缺人,真正能帮他撑起面粉厂的人才。

在小镇上想搜罗到人才,真的太难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