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娘子,请息怒 > 第532章 淮北是个好地方

娘子,请息怒 第532章 淮北是个好地方

作者:娘子息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3 23:19:32

第532章 淮北是个好地方

八月十六,留淮学堂学生在安丰盘桓一日后,继续北上,准备渡淮进入蔡州地界。

和前面遇到的各地官员不同,安丰宰相陈景安听说众人事迹后,特意安排了一名下属,带领三百学生在安丰北部深入基层,做了一番调研。

让留淮学生首次接触了淮北复制到此的基层治理模式,比如村官选拔任命流程、各项考核标准、以及晋升途径。

大约搞清淮北模式后,学生内部出现意见分裂。

一部分人非常抵触这样的官员选拔机制,毕竟读书十几载,忽然发现淮北官员,竟然不是完全靠科举出头.这对一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甚至顾云棠都迷茫了.他虽然两次省试不第,但一直存了再考的意志。

可这淮北模式中,四书五经的占比竟然只有一两成,余者尽是些他完全不懂的耕作、养殖、工坊管理、就业指标等等。

这是对他十几年付出的否定!

而以他的学生关惠民为主另一派,却对淮北模式大加赞赏。

好在双方有着师生、同窗之谊,才没有因为意见相左而闹的太难堪。

但自打这日起,每到晚间,双方便会聚在住处互相辩论,讨论为官者最重要的素质到底是甚。

在这一日日争论中,八月二十一,学生们终于北渡淮水,踏上了蔡州地界。

一进蔡州界,众人便撞上了声势浩大的‘三秋’。

所谓三秋,便是秋收、秋耕、秋种。

蔡州左近虽工业发达,但在当下,秋收仍是一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自知府徐榜以下,全府官员几乎倾巢而出,去往治下各县,征收粮税、监督粮商、协调资源、开展秋耕等工作。

税赋,历来的国家大事,是朝廷维持运营的根本,同时,也是人间惨剧频发的因由。

毕竟,朝廷多收些,百姓的口粮便会少些;百姓少缴些,朝廷的财政便会紧张一分。

若再有官吏以‘损耗’之名,上下其手,会让百姓和官府之间的关系更紧张。

顾云棠、关惠民、钟炎都很兴奋,他们想亲眼瞧瞧淮北征税的全过程。

二十二日,众人行经真阳县保务镇外,却见紧邻稻田的官道旁,扎有各色布棚十几间,外头则是赶牛马车前来纳粮的百姓,排出了数里长队。

留淮学堂的学生人数众多,当地官员自然知晓这帮人。

知县忙于秋收,无暇招待,便委派蓝翔学堂阜昌九年入校的学生崔载道为众人做向导。

见大伙对征税一事有着极大兴趣,崔载道便指着最大那间布棚,解释道:“为方便百姓纳粮,每年夏秋两季,府衙便会在各县设置征粮处。”

原本这是一桩十分平常的事,可那薛仲益却吃惊道:“竟是府衙直接征收?那府衙得养多少公人啊?”

大周如今的基层征税,仍属于层层分包的性质,知府对治下知县下达今年完税任务后,知县再通过各村耆老、乡绅,向本村农人收税。

有些偏远地区,甚至直接将税收承包给某一大户,类似包税制。

这般做,自是节省了官府的行政支出,但一层转包便意味着一层盘剥,毕竟没人会不落好处白干活。

崔载道却哈哈一笑,指着蓬下数名身穿上蓝下黑校服、一手执笔一手打算盘的女子,说道:“不需多少公人,早年间,王爷为防官吏不法,便请了蓝翔学堂学生做志愿者,亲自随各征粮点去往第一线,厘清账目、监督征粮。”

对淮北各事极为上心的关惠民稍一思忖,便忍不住赞道:“如此安排,甚妙!”

贵公子钟炎却迷惑道:“关兄,此事妙在何处啊?”

关惠民看了笑而不语的崔载道一眼,便以自己的理解解释道:“学子年轻,无经年官吏身上的油滑之气,他们眼中容不得沙子,有他们在旁监督,便是官吏有取巧心思也不敢胡乱伸手。”

说白了,便是少年热血,正是原则性最强的时候,不虞担心与官吏同流合污。

崔载道点点头,认同关惠民的说法,又补充道:“我蓝翔男女两校,结业后从军、入仕者各占三成,不管作甚,能提前和油滑老吏、农人打交道,能学来许多课堂上学不到东西,于未来大有助益。”

关惠民、顾云棠等人对此感触不深,但出身官宦的钟炎却十分认同的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在家时常听父亲讲,朝廷许多善政到了下边,往往变成了害民恶政,主要原因便是执行过程中,身为执行者的吏人损公肥己、上欺下瞒.若学不会和吏人打交道,便做不好一地官员。”

众人再往前走出十余步,只见官府征收点侧方那十来处帐篷外,挑着各色旗幡,分别写着‘鹭留圩农垦’‘中原农垦’‘管氏油坊’等等。

更有小厮在自家帐外对来往农人喊道:“管氏油坊,大量收购花生、黄豆.”

他一开嗓,旁边另一家油坊的收购点小厮马上也喊道:“周记油坊,也收花生、黄豆,价格比他家合适,各位老乡快来啊.”

“周二,你找事不是?”

“咦,管三,府衙早有公文,花生黄豆这等经济作物,由市场定价,不服你也涨价嘛!我们周记油坊遵从的是王爷教诲,让农人多挣几文钱!”

“好!周家小哥,好样的!”

当即有一群拉着花生黄豆的农人起哄架秧子。

农人也不傻,自是乐的看他们竞争。

眼看有维持秩序的巡逻老兵走了过来,周、管两家的管事才将各自下人拉回了帐内。

这一幕,也让留淮学堂众人看的津津有味,那关惠民却敏锐道:“崔兄,旁边这些收购点都是私人商户?”

“是啊。近年淮北接连丰收,农人缴了两成半的粮税,剩下的一家吃嚼不完,便拿出一部分卖了换些活便钱花用.”

几人还在思索这么做的意义,崔载道已继续道:“早年,王爷曾在学堂一节经济公开课上讲过蔡州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天量工业品仅靠只占人口一成的市民阶级消费是不行的,若无法开发新市场便有可能造成工业品挤压、继而导致通货紧缩。”

几人听的一愣一愣的,这崔载道约莫十七八岁,可嘴里说出那‘通货紧缩’之类,他们竟完全听不懂。

可崔载道却继续道:“所以,要开发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农村市场。第一步,便是让农人手中除了粮食之外,有获取货币的途径,以形成良性流动.”

说到此处,崔载道一顿,似有感触道:“王爷说,他有一个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取销农人们背负了千百年来的粮税.”

“!”

“.”

几人齐刷刷扭头看向了崔载道,便是不太懂这些的顾云棠也难掩错愕道:“这怎可能?没了粮税,官员俸禄怎办?将士粮饷哪来?”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蓝翔学堂内一直有课题组专门研究,也有一点小小成果。

但此事说来话长,且牵涉颇多,崔载道不想在此地谈论,便用了一句陈初的话,回道:“王爷说了,他这辈子不一定能完成此事,希望后辈能完成他这个心愿。”

留淮学堂众人不由沉默下来若真能取消农税,那晋王之功绩足可与历代先贤比一比了。

只不过,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任何一丝可能。

像是为了给崔载道方才那段话做注脚,忽见远处行来一对父子,父亲赶着牛车,车上拉了满满一车西瓜;儿子则推着一辆全身由木头打造的自行车,后座上绑了一个木箱子,上写两字‘冰棍’。

“西瓜,桐山产的薄皮大西瓜,又甜又多汁,最后一茬啦,今天错过,便要再等一年.”

人尚未至,喊声便先传了过来。

这喊声,登时引起一阵骚动。

刚刚卖了粮的农人,围上去一番讨价还价后,纷纷掏钱买了瓜,去到树荫下三五成群分而食之。

如今淮北沙地,种植了不少西瓜,价格虽不贵,但也不是日日能食。

今天刚卖了粮,辛苦了一年,趁机犒劳犒劳自己也实属应当。

还有一农人,带了七八岁的孩子,那孩子见有冰棍出售,缠着爹爹哭喊要吃。

那农人拗不过,只得上前买了一支最便宜的冰棍,塞给儿子时还嚷嚷道:“咋不馋死你,一根冰棍得用两斤粮食换,败家玩意儿!”

嘴上骂着,可这农人还是又挤到瓜车旁,一阵拍拍打打,挑了一颗好瓜,打算带回家给妻子、老娘尝尝。

可这一幕看在关惠民等人眼中,不由又是一番惊讶。

在临安,西瓜价格虽比早些年降低许多,但仍是中产、富户们夏日消暑的专属吃食,可这淮北竟连农人都有钱吃西瓜啦?

一旁的崔载道,却一直留意着卖冰棍的那个小子,此人约莫十二三岁,比起卖瓜的爹爹,他明显羞涩许多,既不好意思开口喊,也不好意思推销。

再加冰棍价格比较高,半晌也只卖出一支。

“小兄弟,你过来。”

崔载道朝那小哥招了招手,后者以为来了生意,赶忙推着自行马走了过来。

“客客官,您要几支?”

“你叫甚,多大了?”

崔载道却在打量了一番自行马后,笑着问道。

“我叫何肚儿,今年十三。”

这少年老老实实答道,崔载道却指着自行马道:“这是你自己做的?”

自行马出自蔡州冶铁所下属工坊,是当下淮北青少年最热门的大玩具,只是高达百两的售价,令普通人望而却步,几乎成了富家子弟的专属代步工具。

而何肚儿这辆自行马,钢材车身却被轻便木材替代,只有关键部位的齿轮才是铁铸。

听崔载道问起,何肚儿似是被搔到了痒处,不由细细介绍起来,比如车身是怎做的,又比如齿轮是跟着村里老铁匠帮了一个月的工,才讨来几斤废铁,自己一点点敲出了齿轮形状。

崔载道听了,却不由吃惊.这小哥年纪不大,却为了造出这自行马,学了木工、铁匠等手艺。

这动手能力确实很强。

崔载道不由起了惜才之心,提点道:“何小哥,你有这钻研劲头,何不报考蓝翔学堂的工科班?工科班有数位大匠为师,你若学成,进了机扩局,月薪三两起步呢。”

何肚儿闻言,不好意思道:“去年,爹爹带我试过一回.我上学晚,算学不好,没考上蓝翔学堂”

崔载道只稍一思忖,便道:“无碍,待秋收完,你去蔡州寻我,我为你补习一番,明年春季招生,你再试一回!”

何肚儿马上露出了惊喜神色,可随后却又神色一黯,回头看了一眼忙的热火朝天的父亲,低声道:“我年纪大了,怕是不成吧?我爹说,学堂里的学生都是文曲星下凡,我家祖上八代都是泥腿子,没这个命都试过一回了,爹让我好好挣钱,娶妻生子.”

“君子当自强不息!你可要想清楚了,若你错过了,这辈子就错过了。”

崔载道竟比何肚儿还要着急,本就有意的后者自是有些心动,不由问道:“这位大哥,你也是蓝翔学堂的学生么?”

“是!本人不才,忝为学堂男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蔡州学联主席、淮北学联秘书长”

为了让何肚儿有信心,崔载道报出了一大串头衔。

蓝翔学堂内勋贵子弟、烈士子女众多,能在此任自治会主席,本身就是一种极大荣耀。

再者,蔡州学联自当年陈英朗领导学生声援项城士子,便名声大噪,历任主席毕业后都极得重用,甚至直接进入王府为楚王文书的都有。

只不过,何肚儿离这些风云人物太远了,也不太清楚这些头衔的含义。

反倒是同为留淮预备学堂的关惠民,不由讶异的看了崔载道一眼,意外对方来头竟然这般大。

最终,何肚儿还是被崔载道说服,打算秋后去蔡州.至于如何说服父母同意,便是他改变命运的第一关了。

临别时,崔载道特意照顾了一下何肚儿的生意,买了十余只牛乳雪糕。

除了分给同行的关惠民等人外,崔载道朝征粮点内唤了一声,“蒋学弟,唤学妹们歇息片刻吧,出来我请你们吃雪糕”

那名蒋学弟似乎和帐内的女学生十分熟悉,直接道:“相宜、嘉嫆唤大家出来吃雪糕,崔学长请客呢”

话音一落,一群女生立马放下了纸笔算盘,叽叽喳喳涌了出来。

“谢过崔学长”

“叫学长破费啦,哈哈哈.”

一时间,征粮点外尽是女子们雀跃之声和银铃一般的笑声。

关惠民、钟炎等人不是没见过女子,却没见过这么一群活泼大方却不带任何轻浮之意女子。

他们见过的,要么是阁子里烟行媚视的姐儿,要么是见了人便脸红的大家闺秀。

以至于,众人竟有些不知所措。

崔载道忙为双方介绍道:“诸位学弟学妹,这位是关兄,留淮学堂自治会主席,这位是钟兄.”

介绍完几人后,又补充道:“几位兄长都是留淮学堂的学生,王爷是学堂名誉山长,说起来咱们两校也是同出一脉,是自家人。”

这么一说,顿时拉近了双方距离,司岚、虎头几人乱糟糟的唤了一声‘见过学长’。

随后,崔载道又向关惠民等人介绍道:“这位是蒋沛蒋学弟,驻守淮南的镇军大将军蒋督帅幼子.”

几人闻言,愕然看向了蒋沛驻淮南的镇军大将军蒋怀熊,给予了临安朝巨大压力,此人名声在临安可谓人人知晓。

接着,崔载道又为几人介绍了其余学弟学妹,几乎个个出身名门,还有些,崔载道言语不详,但猜也能猜到,必是背景更加不凡,他才这般小心。

有了初步了解后,对留淮学堂同样感兴趣的蓝翔学子,七嘴八舌问起江南风物来。

只是,平日里也算能说会道的众人,在大大方方的学校学生面前,竟一个个害起羞来。

一刻钟后,短暂休息结束,蓝翔众学生回到征粮点内继续工作。

留淮学堂众人才齐齐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女子,让他们的感受很奇特.对方完全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平等交流的角色上,且极有自己的见解,让人忍不住心生仰慕,却不敢过于亲近。

大约便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感觉。

几人不约而同回味了一下方才那番交流,最终由顾云棠先开口道:“小崔先生,此地人多忙乱,他们尽是贵人子弟,不怕遇到歹人么?”

崔载道不由哈哈一笑,指着密密麻麻百姓道:“有万千父老在此,谁敢对他们不利?”

“.”

众人不由一滞,他们习惯性的将百姓当成了不安定因素,可在崔载道语境中,这些人皆是父老、甚至是所谓贵人子弟的守护者。

其中蕴含的思维差异,并不难理解只是,若让大周士人也有这般认识,需要大周官员做的事就太多太多了

身为官宦子弟的钟炎,自然能想明白两地有这般差异的原因,不由微微羞愧。

可随后,他却问向崔载道,“崔学弟,你身兼多职,又得众多功勋子弟敬重,不知令尊是.”

这话,稍有拆台之意,暗指崔载道也是官二代才有机会和这群贵人子弟相交。

但几人确实是这么想的,只是思来想去也没想起淮北系中有哪位重臣姓崔。

崔载道却风轻云淡道:“家父已于阜昌九年的水患中罹难。”

“.”

谁也没想到是这个答案,钟炎忙道一声‘抱歉’便打算就此打住这个话题。

可崔载道望着悠悠碧空,缓缓道:“那年,家父罹难,我与母亲一路逃荒至蔡州,在城东王妃娘娘庙旁的窝棚住了四个月,幸得王爷庇佑,有吃有穿.后来,蓝翔学堂招生,我以当届前十的名次被录取,但我并非烈士遗孤,享受不得免学费待遇,彼时母亲已打算将我送去商家做学徒.”

贫寒子弟,大抵都经历过此等难处,最为感同身受的关惠民便是明知崔载道肯定入了学堂,依旧忍不住问道:“那你怎办?”

崔载道平静笑笑,“那时我并不知晓,王妃在学堂里设有助学金,为我等贫寒子弟支付学习、生活一切费用。后来,王妃专门派人找到我家,送上束脩、衣食等,并为我母亲在纺场安排了差事。这才有了我如今一切。眨眼已过八年,但王妃娘娘与我的亲笔信中,那句话我至今记得清楚.”

“甚话?”

“便是我方才讲与何肚儿的那句君子当自强不息!”

众人不由再次沉默,此时方知崔载道对何肚儿殷殷嘱托,竟有种传承之意。

是王妃善意的传承,也是淮北某种精神的传承。

淮北之美,不止美在民丰物阜,更美在充塞于天地间的昂扬向上之精神!

隔了半晌,崔载道忽朝钟炎豁达一笑,只道:“钟兄若觉得我背后有依仗才有了今日,却也不差,我背后啊,是王爷、是王妃,是我蔡州百万父老.”

钟炎不由脸色一红,却也拱手诚恳认错道:“钟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在此向崔兄赔罪”

旁边的关惠民却更为感叹,忍不住道:“淮北十年光景,竟成天下乐土,原因就藏在王妃引用的圣人之言中啊!君子当自强不息,晋王如此、王妃如此、崔兄亦如此淮北,真是个好地方!”

“我等共勉之!”

“共勉!”(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