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汉家功业 > 第521章 思变

汉家功业 第521章 思变

作者:官笙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3 23:03:25

第521章 思变

第521章 思变

很显然,田丰这种‘整肃吏治’的方式,给尚书台带来了巨大压力,以至于荀彧都在寻求‘缓一缓’。

刘辩沉吟着,默默思考。

田丰的手段,不止令朝野惊愕,恐惧,同样出乎刘辩的预料。

但这是田丰做的比刘辩预期的要好,是刘辩所欣赏的,也是需要的。

在刘辩即位之初,为了朝局稳固,对于朝廷高层一直采取的是‘温和’态度,即便有所更替,也是循序渐进,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整肃过。

后来荀攸,荀彧等相继上位,刘辩一再要求‘吏治清明’,荀彧,荀攸等人也做了一些事情,这也是‘颍川党’出现,成型,膨胀的原因。

而荀彧,荀攸等人同样希望朝局稳固,并没有彻底的清理中下层,而且随着朝廷钱粮流转,**也在加速,从河道一事上,就能看的清清楚楚。

洛阳城是这样,朝廷控制薄弱,甚至失去控制的州郡县,那腐朽程度简直不可想象。

就比如那笮融,短短时间,建立了一座佛城,所花费钱粮,高达几十亿、上百亿钱!

到了这种地步,不整肃如何得了!?

朝廷先后平定了董卓、乌桓,士气大振,威望前所未有,这是整肃吏治,最好的时机!

荀彧站在刘辩身侧,见他久久不言,老成的脸上也少见的严肃起来,道:“陛下,洛阳城再乱,有陛下坐镇,没人能反得了天,臣等也能应付。可如果以这种方式整肃地方,臣可以断定,陛下多年心血,恐毁之一旦!”

刘辩眉头一挑,转头看向荀彧。

荀彧没有退却,与刘辩对视,道:“臣并非妄言,其他且不说,单是那笮融,就有可能举兵叛乱,即便败了,也会退向南方,与叛逆合流……”

刘辩双眼微微眯起,道:“卿家有些危言耸听了吧。”

荀彧刚要张嘴,钟繇突然插话,抬着手,神情谨慎的道:“陛下,洛阳城里的案件,现有千余起,三法司案牍如山,而且还在不断累积,到今天为止的案件,三法司至少要用两年才能处理完毕,再进行下去,臣担心三法司不堪重负。”

刘辩将两人的表情尽收眼底,忽的转头看向曹操,微笑着道:“大司马,你怎么看?”

曹操不动声色的躬身,道:“臣一直谨记陛下之言,朝廷须以和谐为要。”

刘辩深深的看了眼曹操,笑容浓郁,道:“卿家能这么说,朕心甚慰。”

说着,他转头向潘隐,道:“你亲自去见田丰,告诉他,洛阳城里的,缓一缓,不要急,短时间内,别急着出京了,先料理清楚洛阳城里的事。”

“小人领旨。”潘隐应着,小步后退。

荀彧,钟繇等人见状,心里莫名松口气。

但一口气没完全松下去,下意识的对视一眼。

陛下,这么好说话了吗?

还是说,在酝酿更多的事情?

他们都不傻,田丰敢这么做,肯定有宫里的支持!

从田丰被押解到洛阳,到‘消罪’,到入御史台,再到刘协去任,升任御史中丞,这一步一步,宫里的谋划清晰可见。

“就这样吧。”

刘辩用力拍了拍沙盘,笑着直起身,道:“事情都摆在明面上了,咱们就按部就班去做吧,大家都别出幺蛾子。”

一众臣子躬身,道:“臣等领旨。”

刘辩摆了摆手,转身离开。

荀彧,荀攸等人跟着,只留下曹操等大司马府的官员。

曹操目送刘辩的背影,等脚步声消失,他才转头看向贾诩,狭长双眼闪动着怪异光芒,继而笑呵呵的道:“文和,难得陛下这么看重,不如,去南方走一趟?”

贾诩神情淡漠,稍一沉默,道:“下官领命。”

曹操笑着道:“文和不用担心,我会知会皇城府那边。”

贾诩神情不动,道:“多谢大司马。”

曹操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又扫了眼审配,司马朗等人,转身离去。

司马朗悄悄观察着两人的表情,在曹操走后,不动声色的回归座位,心里暗自将曹操与贾诩的古怪记在心里。

审配无声的走到窗外,眺望着南方,脸色怅然失落。

他在袁绍军中本不受重视,在袁绍撤兵回扬州之际,才有袁绍的关注,被派给袁谭为师,更是与袁谭一同来到洛阳为质。

袁谭死了。

审配在朝廷的命令下,东奔西走,见到了太多的东西。

亲眼看到朝廷不断富强,已有了横扫**的能力,心里十分别扭难受。

在他原本的印象中,大汉朝国运将终,需要一个王佐大才,匡扶社稷,做那不世霸主,立下不朽功业。

不曾想,他看错了。

袁绍不是那个人,大汉也不是大周,春秋战国不会出现,不需要任何人襄王救主。

如果,没有在袁绍军中的履历,审配完全可以全心投入朝廷,做大汉中兴的能臣干吏。

偏偏,他在袁绍军中走了一遭,这一点,成为他的‘劣迹’。

审配心中清楚,朝廷无数人铭记。

他现在的情形极其尴尬,忠不是忠,奸也不是奸。

屋里的司马朗见审配久久不回,悄悄来到门口,便见到了侧脸复杂惆怅,怔怔出神,下意识长吁短叹的审配。

司马朗将这一幕暗中记下,悄悄返回。

荀彧,钟繇等人返回尚书台,消化完在大司马府的事,便着手做事。

‘新政’在不断深入,进入了关键的落地阶段,这个时候面临诸多压力以及阻力,尚书台要花费一大半心思,经常是夙兴夜寐,通宵不眠。

“丞相!”

突然间,值房小吏快步进来,急声道:“丞相,御史台刚刚发文出京,是给各州郡县主官的,内容要是要求他们整肃吏治,同时要求贪赃枉法的官吏主动自首,在三个月内,但凡主动自首,上缴赃物赃款,可降低罪责三等,不问死罪。还有就是,对赎罪银,进行了明码标价……”

荀彧脸角绷直,继而点点头,道:“你去荀公,请他你一道公文,内容是劝诫所有官员,持身守正,清廉正直,恪守法度,严明上下,不得贪赃枉法,横征暴敛。”

小吏道:“是。”

“关上门。”眼见小吏出门要走,荀彧淡淡道。

小吏一惊,连忙躬身回头,轻轻关上门。

荀彧见门关上了,深吸一口气,只觉头疼不已,不由得拧紧眉头,不断的呼吸、平复。

他阻止了田丰出洛阳,可田丰并不甘心,放出了这么一手。

可以想见,随着洛阳城事情的发酵,加上御史台的这道公文,天下百官必然惶恐不安,不知道要生出多少乱子。

便是有十個半个郡守、县令、甚至是州牧叛乱,荀彧都一点不奇怪。

大汉朝官员是什么德行,作为丞相,荀彧是一清二楚,真要查下去,便是将一个县,甚至一个郡的所有大小官吏全部杀头,冤屈的,可能不超过一指之数。

在这种环境之下,田丰这般强横蛮干,除了引起强烈反弹,拼死搏命,不会有任何益处。

不多时,钟繇,荀攸来了,两人一脸凝重。

荀攸关好门,不及坐下就道:“我们想错了,陛下没有变。只是他不会再强逼我们了。”

荀彧,钟繇默默不言。

到了这种时候,他们哪里会不清楚。

宫里的那位陛下,始终是那位陛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将‘颍川党’与‘杨党’换家,‘颍川党’失去了对御史台、吏曹的掌控,三法司中,刑曹,御史台回到了宫里手里,而吏曹的王朗与他们向来不对付。

宫里要做事,已经不是完全须依赖他们‘颍川党’了。

“要出乱子了,先想想怎么应对吧。”荀彧没有多提刘辩,声音平静的道。

钟繇道:“田丰这么做,肯定会扰乱地方,‘新政’定然会大受影响。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削减这种影响,稳住‘新政’。‘新政’已经到了这个关头,决不能退缩,停滞都不行!”

荀攸闻言,一脸不解,道:“陛下不会不知道这种后果,他为什么还是纵容田丰?”

荀彧看了他一眼,道:“是我们做的不够,陛下不满了。”

荀攸不由得皱眉,道:“我们已经做到极限了!陛下……”

“好了。”

荀彧打断他的话,道:“说事吧。”

荀攸瞬间醒悟,将话头咽回肚子,纵然对宫里再有不满,一些话,还是不能说出口的。

钟繇神色严肃,沉吟着道:“现在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地方的州牧,只要他们稳住了,郡守、县令则问题不会太大。第二个,就是兵曹与大司马府,只要地方上的禁军牢牢把控,便不会有太大的乱子。”

荀彧认真思索,道:“大司马府与兵曹,我来办。你们亲自出去一趟,安抚各州,对于一些重要的郡,也亲自走一趟,该许诺的许诺,该保的力保。田丰那边,我会再施压。”

钟繇点点头,道:“这个好办。我还有一个想法,不知道该不该提。”

说着,他瞥了眼荀攸。

荀攸猛的坐直,沉声道:“曹操绝不可出京!”

荀彧神色微动,道:“嗯。”

钟繇见状,便也不再提,道:“丞相,吏曹那边,也要盯紧了。这一次要不缺的官员众多,我担心王景兴会趁机做些动作。”

荀彧不自禁的双手按了按太阳穴,沉色道:“好。你们出京后,各大世家也走一走,对于一些大才,可以破格录入。必要时,明确告诉他们,一旦他们真的抵制朝廷科举,朝廷会将他们录入‘不仕名单’,五代以内,静止入仕,甚至连坐亲友。”

荀攸一惊,道:“这,是否有些过于严厉,我担心适得其反。”

荀彧目光湛湛的与他对视,道:“到了这种时候,你还不明白轻重吗?如果我们不把事情做在前面,一旦陛下出手,就是我们进退两难,处境尴尬的时候,既如现在!”

荀攸张嘴要什么,最终还是转了话头,道:“天牢里有很多是我们的人,该保的一定要保出来,而且,决不能让御史台大肆诛连!”

这一次,荀彧没有反对,道:“我来办。”

荀攸意外,旋即也明白,不知道是不满还是什么,突然冷笑了一声,道:“你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钟繇连忙道:“公达,伱得体谅丞相的难处。”

荀攸自知神态,瞬间调整情绪,道:“我就这么一说。”

荀彧没有在意荀攸的话,道:“我……”

“丞相。”

突然间,门口响起敲门声,等了片刻,传来值房小吏的声音,道:“蔡公进宫了。”

“蔡邕?”

钟繇若有所思,看着荀彧道:“丞相事先知道吗?”

荀彧微微摇头,与门口道:“去吧。”

小吏应着,无声消失。

荀攸神情疑惑,道:“没有旨意,蔡邕是不能随意进宫的,是陛下召见?陛下召见他做什么?”

钟繇也在思考。

蔡邕因为王允一案,虽然没有落罪入狱,可也被排除在朝廷之外,这辈子都不可能进入进入朝廷核心。

即便是他女儿为后,外孙为太子,依然不会改变。

这是宫里的意志!

荀彧似想通了什么,道:“不用管他,应该不是陛下召见。说我们的事情吧,户曹要设立转运使,由左侍郎兼任,我已经向陛下举荐了韩斌,陛下允可了,转运司要加速运作……”

钟繇,荀攸听着,一边应下,一边分析,出谋划策。

而这会儿,蔡邕已经到了后殿,坐在刘辩对面。

他满头白发,精神矍铄,脸角瘦削,双眸凸起,如同一个严谨治学,刻板严厉的大儒。

但在刘辩面前,他拘谨又微笑,道:“陛下,臣这次入宫,主要是询问,关于太子府的筹建。”

刘辩怔了下,道:“太子府?太子要开府?是不是太早了一些?”

蔡邕笑容好似僵硬在脸上,不得不说,一直保持着,道:“陛下……臣记得陛下六岁便寄居于史府,而今太子已七岁,加上建造府邸,遴选东宫掾属等,还须两三年时间,时间,其实已经并不宽裕。”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