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740章 机场偶遇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740章 机场偶遇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不几日,程忠实的邀请函就寄过来了,用的是陕西作协的名义,说了些场面话。邀请函上还有几个说明,大概意思是作协负责受邀作家的食宿和交通,作家可自行购票前往,那边报销。另外,每日作协还给作家补贴十块钱……云云。

这次活动的地址在延安,大家直接去就是,不用先到西安。

孙朝阳接到邀请函后很高兴,除了可以在见到陆遥之外,对和陕军的其他作家见面也非常期待。重生到现在已经五年,陕西作家群他只认识陆遥一个人。

陕西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从早期的柳青《创业史》开始,到陆遥、程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产生了四个茅盾奖得主,真是群星璀璨。

来这个世界一趟,不见见他们太亏了。

于是,孙朝阳也不废话,跟大林说了一声,背起背包就上了飞机。他对大林说,社里反正也没什么事,业务上的事情你盯着就好。他这次去陕西,邀请函上说活动为期一周,但自己好不容易出去玩一趟,打算多勾留些时日,计划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再回来。

“你主持日常工作没问题吧?”

“没问题,放心好了。”

现在编辑部的日常都是大林负责,孙朝阳已经向上级推荐大林做副总编,补充干部队伍。上面原则上同意,但提出一个奇怪的要求——先结婚——不结婚,大林就是个愣头青。按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成家之后人才稳重得起来,才能立业。

大林现在和南方小土豆已经扯了证,搬进新房,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礼定于国庆节举行。

交代好工作,孙朝阳出发。

延安机场小,停不了大飞机,他被国产支线客机巨大的噪音弄得脑壳里像打翻的蜂箱,嗡嗡嗡,响个不停。

从窗户看出去,下面的黄土高原昏黄一片,全是起伏的山峦。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也是不巧,飞机很晚,到地头已经是夜里九点的样子,外面一团漆黑。

八七年,南泥湾机场还没有兴建,延安的机场在二十里铺。

前世的孙朝阳去过南泥湾机场,那地方地势不是太开阔,好像在一个山脊上,但风景很不错。二十里铺则没去过,现在因为天黑,也看不清楚周围是什么样子。

贺敬之老师的不朽名作《回延安》中写道:“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也不知道此二十里铺是不是彼二十里铺。

大半夜的,没有公交车。

但二十里铺机场比起南泥湾机场有一桩好处,就是离市区近。

南泥湾机场离市区十几公里,从二十里铺机场到宝塔山则只有七公里。孙朝阳身强力壮,腿儿着去,估计用不了一个小时,正好锻炼锻炼身体。

他吸了一口陕北高原带着沙子的风,有点呛人,忍不住腹诽:前世我来延安的时候,这里的山都是绿的,现在怎么干旱成这鬼样子?

活动了一下筋骨,正要走,忽然背后有人吼:“孙三石,你站住,衣服脱给我?”

孙朝阳回头看去,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满头秀发乱糟糟,看起来好像一只阿富汗猎犬。忍不住扑哧一笑:“于华,你搞什么?见面就让人脱衣服,我不是随便的人。”

没错,候机室里的那个青年正是浙**年作家于华,以前中协搞活动的时候,孙朝阳和他见过几次面。

于华颤抖着身体跑过去,伸手就去扒拉孙朝阳的外套:“太几把冷了,真没想到延安冷成这鬼样子,大夏天的。”

他也是失策,从浙江飞过来的时候穿的是短袖衬衣,一下飞机就被冻成孙子。

孙朝阳:“别扒拉,别扒拉,我箱子里有厚衣服,另外给你一件。”

又解释说,别看现在是八月底,白天气温三十多度,可这里海拔高呀,都一千六百多米。到夜里只有几度,甚至还有可能是零度。

他前世来过延安,知道这里的厉害,早就做了准备。

于华啧啧称奇,说长见识了。

孙朝阳:“有点晚了,也没班车,咱们走着进城吧,走一会儿身上就暖和了。对了,你是来参加陕西作协的活动吗?”

于华摇头:“不是不是,是来讲课的,延安文联搞了个培训班,请我过来讲课,朝阳,你来这里是怎么回事?”

孙朝阳大概把自己来这里的缘故和于华说了说,又问他讲什么课,是什么内容?

于华以前名气不大,就是个普通青年作家。但今年突然爆发,一口气在《收获》上发表两部作品,简直就是收获社的当红炸子鸡,那特么的可是收获啊,国内文学的最高殿堂。另外,在《北京文学》上也有两部作品问世。

此时的他功成名就,已经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延安文联请于老师来给学员们讲讲先锋文学,他是个喜欢玩的人,就喜滋滋过来了,然后被冻得鼻涕长流。

孙朝阳又问于华住哪家酒店,在延安期间好去找他玩。

于华得意洋洋:“东圣酒店,很高级的。听人说,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延河和宝塔山。”

孙朝阳哈哈一笑:“我也住那里。”

“这不是巧了吗?”于华又问:“朝阳,带火柴没有。”

孙朝阳:“我又没有抽烟,带什么火柴。”

于华是抽烟的,满面都是失望:“走得匆忙,坐了几个小时飞机,憋死我了。”

当下就和孙朝阳出了候机室大厅,沿着公路朝远处的延安城走去。

夜里的风很冷,很干燥,口鼻里全是灰尘的味道。

但天空却满是繁星,看起来如此高远。

于华虽然忘记带火,却带了手电筒,拧亮了,光柱子刺向前方。

光线反射到二人身上,黑白对比,宛如罗勃朗油画《夜行》画面。

两人有一段时间没见面,自然要谈文学。

孙朝阳说于华在收获和北京文学发表的四部作品他都看了,个人风格已经成熟,于华你可以考虑写写一些更重要的作品,或者说写成名作代表作。

他心中暗笑:下一步于华你可以写《河边的错误》和《现实一种》了。

《河边的错误》是于华早期创作集大成者,是对青年时代创作的总结,标志着他创作生命的彻底成熟。

后来,九十年代初于华出短篇小说合集的时候,就用《河边的错误》做书名。

于华说:“朝阳,我看了你的《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孙朝阳:“多提宝贵意见啊。”

于华摇头:“提不了,作品很好。朝阳,我读的时候不停感叹,牛逼,真牛逼,太特么牛逼了。一个作家,就是应该写一部这样的作品才不枉此生。”

他来了兴致,忍不住引亢高歌:“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咱们要命的二呀妹妹。”

可惜五音不全,难听得要命。

孙朝阳嘿嘿一笑:“行了,别人唱歌要钱,你唱歌要命。说起唱信天游,我们四川作家叶延兵很专业。”

于华问是不是《星星诗刊》的叶副总编,孙朝阳好奇地问他怎么知道的。于华回答说,前番看到叶副总编在杂志上发表的几篇散文,写的都是他以前在陕北插队时唱信天游的故事。他因此对这片土地非常神往,这才很爽快地来延安讲课。

孙朝阳说,老叶在延安插队的时候就开始文学创作,后来还到《延河》杂志社上班,和陆遥还有贾平凹都熟。最后回成到成都,因为有这个经历,才进了《星星诗刊》。

两人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体能好,虽然在夜里走得磕磕绊绊,但还是很快进了延安城。

这个时代的延安不大,看规模也就发达地区的一个县城模样,灯光也少,却还是能看到延安的那座标志性的大桥。

这座桥梁在陆遥的《平凡的世界》拍成电视连续剧上映时,不止一次出现在屏幕上,孙朝阳忽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心中感慨:少安、少平、润叶,秀莲,我来了。

过了桥,就是东圣饭店,这家酒店好像是合资,在八十年代末已经是相当高级的。

里面灯火辉煌,大堂里摆着一张桌子,是接待孙朝阳他们党建的工作人员。

孙朝阳走过去,桌后一个看起来像狮子似的中年男人站起来,眼睛发亮:“孙三石?”

孙朝阳:“我是。”正要问男人是谁,于华就嚷嚷起来:“有火没有,有火没有?”

男人摸了摸兜:“哎,正好用完了。”

于华烟瘾犯了,心中急躁,他以为中年男人只是普通工作人员,就道:“快去买呀!”

中年男人脸色有点难看:“大晚上的哪里买去,憋着。先登记。”说罢,他显然是有点生气,拂袖而去。

另外一个工作人员有点尴尬:“二位老师是来参加陕西作协党建活动的吧,过来登记一下,房间钥匙马上给你们。”

于华指着孙朝阳:“我不是,他是。”

工作人员一边给孙朝阳登记,一边说:“孙三石同志,程主席一直盼着你来,都在这里等两个小时了。”

孙朝阳:“程主席,程忠实主席?”

工作人员:“刚才跟您说话的就是程主席。”

于华:“我草!”

孙朝阳也跟着说:“我草!”

却是把程老师给得罪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