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669章 咱们养这个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669章 咱们养这个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正当孙朝阳为大林集资建房款头疼的时候,家里两位老人已经开车去了顺义县山里。

夏天本是钓鱼佬最好的季节,尤其是北方,天一冷,老头们根本在野地里呆不下去,再说,家里儿女也不答应,怕他们闹出个三长两短。

但这个夏天对他们来说很忙,因为何情从东京回来生孩子,何水生和孙永富已经足足一个月没出门,郁闷得要死。

还好月子坐满,何情上班去了,小喜悦自有外婆和奶奶照顾,他们总算得了闲。

于是,二人把鱼具都找了出来,又给汽车加满油,一路朝山里驶去。

孙永富来北京后,从开始对亲家钓鱼嗤之以鼻,觉得这老头整日搞些没名堂的事情,到现在成为一个狂热的钓鱼人。毕竟,渔猎是印在每一个男人基因里的,一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复苏。

孙永富很开心,路上甚至还高声唱起歌来:“咱们工人有力量,嗨,咱们工人有力量,嗨嗨嗨!”

何水生被他烦得受不了:“老孙,你别一惊一乍的,开车呢,你嗨一声,我差点被你带进沟里。”

“你不懂音乐。”孙永富不满:“老何,你说的那地方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这人爱吹牛,可别让我白跑一趟。”

何水生:“我爱吹牛,我爱吹牛,你乱讲。我跟你说,那地方安逸得很,在两座山之间有个不太大的小水库,大约二十来亩的样子。水最深处有三四米,也就是一两层楼那样高。最妙的是,水库里的水都引自附近的山泉水,清澈得要命。加上海拔高,鱼儿长得慢,肉质极其鲜美。我跟你说,同样的鳙鱼,别的地方都带着土腥味,唯独那里的没有。”

听到何水生的描述,孙永富心痒难搔,但还是照例抬杠:“咱们钓鱼就图个乐子,这两年下来,什么鱼没钓过吃过,早腻了。以前咱们一桶一桶地把鱼钓回家去,刚开始的时候,家里的婆娘还高兴得很,渐渐就烦了,最后一看到鱼就骂人,让我们拿走。所以,水库里的鱼究竟好不好吃,跟咱们又有毛关系?”

何水生:“老孙,以前的鱼儿是多,又笨,好钓。但最近一年来,你发现没有,鱼越来越少。”

孙永富抓抓头:“好像是这样,老何,刚开始的时候,咱们去的是密云水库,那边的鱼是多,毕竟是大水体,但水库毕竟是国家的,咱们这是损害国家财产,有时候还会被抓。”

何水生:“老孙你连大水体这个名词都知道,学问见长啊。”

孙永富接着说道:“密云虽好,就是太远,跑一趟几天,汽油费也不少,咱们年纪大,也怕麻烦,就在城外的河里钓。刚开始的时候鱼儿还很多,但渐渐的钓鱼人越来越多,还有人撒网,电鱼,甚至下药,河里的资源也越来越少,真的很烦人。老何,按说以前的人穷,会去抓鱼贴补生活。现在改革开放了,日子好过了,怎么还缺那一两口肉呢?”

“这就是反常识的地方。”何水生哈哈笑道:“以前的人吃饭恼火,蛋白质不足,如果有一口鱼肉吃,确实不错。不过,鱼本身没有多少脂肪,要想做的好吃,得放大量的植物油和动物油,还得搁进去不少佐料。你们四川的水煮鱼,面上就是红彤彤一层红油。我们江浙地区的蒸鱼虽然口味清淡,但上面好歹也要放两片火腿什么,取的就是动物油的香味。鱼肉如果没有动植物油,味道真的难吃。那时候,普通人一个月才几斤油票,自己平日用来炒菜都不够,还做什么鱼。所以,在以前,没有脂肪油水的鱼虾可不太受人待见。我小时候在上海滩,那里虽然是十里洋场遍地黄金,可穷人也不少,很多人穷得靠吃大闸蟹维生。”

听到亲家这话,孙永富恍然大悟:“对啊,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四川乡下的鱼多得很,稻田里、水渠中,全是鲫鱼、鳑鲏还有泥鳅。我帮我老丈母的稻田薅草的时候,薅着薅着就抓到一条泥鳅和黄鳝,扔岸上去。干一下午活,能抓五六斤。拿回家后,也没有油和佐料,直接用火跟我舅子一起烧了吃。好歹都是肉,能节约点粮食。”

“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咱们就靠鱼虾顶上几顿。“

“刚开始的时候吃得还香,但吃上几次就难受得要命,肚子里全是酸水朝上涌,人也痨得厉害,眼睛都绿了。六零年,有人吃河里的玩意儿还吃得饿死了,你说怪不怪。那时候,我们一看到鱼虾就恶心,只想吃粮食,真正的粮食。想吃大米,吃煮土豆,吃苞谷,最馋的是那种刚出锅的馒头,那香甜的味道,你闻上一口就得醉倒。”

“到后来,我们干农活捉的鱼虾,还有摸的螺蛳和河蚌,都剁碎了喂鸡鸭,吃是不可能吃的。”

何水生好奇,忍不住问:“老孙,你说吃鱼虾要饿死。六零年你是怎么顶过来的,吃啥啊?”

何水生:“想办法啊,我吃过芭蕉根。你还别说,芭蕉根一捣碎了,里面的白浆黏糊糊的,贴了饼子,味道不错。橡果磨成粉也可以做饼子,另外,蕨根也不错。我们那里的山,都被大伙儿薅成秃子了。”

“嗯,植物里有淀粉。淀粉在人体中可以转化为糖分,提供热量。”听到孙永富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何水生不住唏嘘:“就是这样。现在包产到户,大伙儿日子好过。农家自己种油菜地,交了公粮,食用油是有保证的。田间地头,犄角旮旯,还可以种点花椒海椒藿香香菜,小葱、大蒜什么的,佐料也有保证。城里人去自由市场,拿钱也能买到。热量和脂肪能够保证了,才谈得上满足口腹之欲。于是,大伙儿都去捉鱼,慢慢地鱼虾就少了,咱们也钓不到。以后大家的越来越好过,河沟里的鱼也会越来越少,这就是反常识的地方,这么说你可明白?”

孙永富哈哈笑这说,确实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道理却是对的。

二人说说笑笑,眼前就出现了连绵的群山,很快就到了顺义山区。

正是盛夏季节,满山青翠,山坡野花开放,风景尤美,可何水生原先说的那个小水库却不见了,就连堤坝也被扒拉了,改造成农田,种满苞米。

二人在里面钻了半天,脖子上还被叶片划了口子。

他们找生产队长,何水生来这里玩过几次,去年还给队长拜过年,彼此已经熟悉,见面后分外亲热。

大伙儿盘膝坐炕上抽烟喝茶,队长说这座小水库原本是农业学大寨时兴修的灌溉系统,本来还有人管的。包产到户已经十年,村民生活好了,年轻人也能娶到媳妇,也能生孩子了,人口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地就不够用了。

于是,就把小水库给扒了,改成农田分给大家。

孙永富好奇,问,水库扒了,农田灌溉怎么办?队长说,是有这个问题,没办法,改成旱地吧,总不可能让这么多新添的人丁饿肚子吧?

八十年代已经实行计划生育,各家各户都只能生一个孩子,这算是新中国最后一波婴儿潮。

队长哈哈笑着,说:“老何,欢迎你们过来玩,今天天色已经很晚了,先在我家住下。你不是喜欢咱这里的田园风光吗,明天我带你去山里采蘑菇、挖野菜,反正嫩苞米得让你装一车回去吃吃。”

何水生很高兴,又递过去一支香烟:“好,好得很,我就喜欢田园牧歌这种味儿。老郝,你还别说,我在大城市呆了一辈子,就喜欢你这里。”

队长姓郝,名真信。

孙永富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对这种大山可不感冒,不禁急了:“咱们不是来包池塘的吗,这不是白跑一趟?”

“包池塘?”郝真信队长一脸疑问。

何水生忙给孙永富递过去一个眼神,示意他不要说话。他们来这里包池塘主要是自己养鱼,钓着过瘾。这事也不能明说,不然会被老老乡们笑的。

他喝了一口茶水,开始了吹牛模式。说,郝队长,我是浙江人,你也知道那边是改革开放前沿,个体经济发达,国家也有政策鼓励。

郝队长点头,说,原来你们是个体户啊。

何水生道,比个体户要稍微大那么一点点,以前在浙江的时候是搞水产养殖,带着乡亲们致富的,后来年纪大干不动退休了,就来北京跟着儿女。可在京城几年,实在是闲不住,想重操旧业。

听他说要带领乡亲们致富,郝队长眼睛都亮了,握住何水生的手不住摇着:“老何,我和你是什么交情,乡亲们苦啊,你得帮他们一帮。”

环京城贫困带自古有之,顺义虽然距离京城不远,但农村的日子依旧过得很苦。要等到二十一世纪才富裕起来。

何水生本是富家公子出身,身上自然带着一股贵气。

他吃穿用度无一不精美,还开着豪华汽车,那派头,比大干部还牛。

所以,老何说的话,郝真信都信。

心中自然是想让何水生在这里搞个脱贫攻坚。

这算是八十年代的招商引资吧。

何水生点头:“应该的应该的。”

孙永富插嘴:“可你们的水库都已经改成包谷地了,一点水都没有,还养什么鱼,养耗子吧。”

郝队长:“有水的,有水的,老何,老孙,稍安勿躁,我带你们去看看。”

当下,他也不耽搁,立即引着二人出门,朝后面山上爬去。

何水生本不喜欢爬山,只走两步就喘得不行,还好路程很近,只几步就到了地头,却见一条小溪流如同银链在山间蜿蜒盘旋。

溪流清澈见底,水底沙石洁白,手脚放里面,冰冷沁骨。

老孙是农村长大的,当了几年钓鱼佬,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当下摇头:“水至清则无鱼,这种水,鱼儿根本就长不大,产量也低。”

郝真信也点头叹息:“是啊,水太冷,就算用来浇地,庄稼也受不了,先要引进池子里放两天让太阳晒一晒。”

“能养的。”何水生肯定地说。

郝真信:“真能养?”

何水生再次肯定:“可以,而且我有信心带着乡亲们致富,在十年之内,让村里人人都变成万元户。”

郝队长猛地握住何水生的手:“老何,走,到我家喝酒去。”

郝真信的手劲很大,握手的时候喜欢用力捏,何水生被他捏得呲牙咧嘴,手都快淤血了。

很多人在郝真信的手里吃过亏,包括后来到这里玩的孙朝阳。

孙朝阳给郝真信的这个坏习惯取了名字——川普之握。

郝队长让老婆杀了一只鸡一只大鹅,又煮了一锅四季豆土豆茄子,味道很不错。

同时,大队的文书和妇女主任、民兵队长等干部也都过来陪客。

穷了几十年,现在国家又有政策,允许私营经济做为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大家心里都燃起了致富的渴望。

八十年代,乡下基层管理分为公社、大队和小队三级。

郝真信是大队队长,也就是后世村两委的一把手。

后来,公社改成乡镇,大队变成村,小队则是组。

听大家问起何水生要养鱼的事情,老何也摸了摸下巴,卖了半天关子,才从包里掏出一本画册,翻开其中一页,问:“这种鱼你们见过没有?”

画册是用铜版纸印刷的,极其精美,上面除了英文还有日语。

正是孙朝阳从东京回国时,在书店给老岳父买的,他知道泰山大人喜欢这种调调儿,当然,书价是非常昂贵的。

大家把脑袋凑过去一看,鱼的皮毛很漂亮,身形狭长,脑袋颇小,长得怪怪的,不属于青草鲢鳙中的任何一种,以前却没见过。

都说好奇怪,这是啥啊。

何水生问:“各位,你们听过莫扎特的儿歌《小鳟鱼》吗?”

孙永富看他很不顺眼:“老何,你少来这套。”

何水生:“这就是鳟鱼。虹鳟,很值钱的,咱们养这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