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47章 今古杂志社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47章 今古杂志社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李红和孙朝阳找到邮递员,又拦住邮车。

邮车是一辆绿色的老解放,那车挺有趣,全车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就连打火也需要用手柄摇半天。司机是邮电局子弟,颇瘦,没有力气,还是孙朝阳脱掉衣服帮着摇半天,才让引擎启动了。

孙朝阳年方二十,农村和车间的体力劳动,让他长得身高臂长,体态均匀,肌肉结实。衣服一脱,众人都喝彩:“小孙身上这块儿练得真不错,跟《列宁和1918》里的华西里一样英俊。”

孙朝阳做健美姿势,炫耀:“健与美,速度与激情。”

大家都哈哈大笑,李红的脸又红了。

邮车的前挡风玻璃分成两块,雨刮器手动。也就是说,下雨的时候,你得用手去拨雨刮后面的连杆。偏偏四川阴雨天多,司机出一趟长途,都落下颈椎病了。老解放的刹车用的是气刹,发动机启动的时候空压机工作,把气体储存在罐里面,推动刹车片工作。整个驾驶室除了座凳是人造革,都是铁的,很蒸汽朋克。

就是这么简陋的邮车,也需武装押运,押运人员带着手枪。如果有歹徒敢抢邮车,可直接击毙,很有时代特色。

寄走邮件之后,李红请孙朝阳去办公室坐坐,喝水解渴。喝的是蒙顶绿茶,一枪一旗,根根竖起。茶是去年的陈茶,但保存得好,汤色碧绿,香味扑鼻。

孙朝阳爱茶,只喝一口,眼睛就亮了,重生之后见天喝老爹的三花,苦涩不说,还上头。所谓三花,就是三级花茶。四川的茉莉花茶分为特花、一花、二花和三花四个等级。三花最差,纯粹就是茶叶沫子。苦涩不说,关键是喝了之后痨得慌,想吃油水。

李红看孙朝阳表情,问好喝吗,孙朝阳说好喝。李红又道,如果你喜欢,我再从家里偷点出来送你。她父亲是县里某局长的领导,生活优渥。

孙朝阳哈哈一笑:“不要了,不要了,偷字多难听啊。”

李红有拿出瓜子跟孙朝阳一起剥,好奇地问:“孙朝阳,你刚才寄的是什么,那么多,是不是稿子?”见孙朝阳点头,又问:“长篇小说,多少字的?”

孙朝阳:“也不多,六万字左右,我过年期间写的,投北京的一家杂志社试试,看能不能发表。以前我只写短篇,总觉得差点意思,还是长篇来钱快。”说着话,他想起一事,就道:“李红,帮我一个忙,查查一家叫《今古传奇》的杂志社,看那边靠谱不。”

在这个世界线中,《今古传奇》杂志社从湖北跑去了京城,孙朝阳心中不由地感到什么地方不对,很不踏实。

李红是邮电局的,现在所有发行的报刊杂志,都需要通过邮电局这个渠道,占总发行量的百分之九十。至于报刊亭什么的,只是小小的补充。

李红就在系统里查了相关通知和文件,忙碌半天,回答说,有这么一家杂志,是京城一个什么区教育系统和什么大学出版社合作所办刊物,以刊载长篇小说为主,月刊。,创刊号定于四月一日正式发行,一月一号的时候开始征订,现在征订时间已经结束。

孙朝阳又问今古传奇在仁德县的征订情况如何,李红回答道,创刊号,也不知道上面的小说好不好看吗,都没人订阅,就县文化馆订了一年,也好收藏进图书馆里。

李红:“图书馆嘛,只要是国内的出版物,都会收藏一份。”

孙朝阳点头:“也是,创刊号嘛,说穿了就是试营运,等口碑起来,销量自然就上去了。”《今古传奇》既然是京城某区和某名牌大学出版社联办,想来实力非常雄厚,搞不好发展得比后世那家集团公司更好。我想那么多做什么,对方只要稿费高,给钱痛快就行。

在邮电局玩了半天,眼瞅着下班时间到,孙朝阳照例请李红这个饭搭子一起吃饭,连小何她们也请了。

饭是在县城国营三八女子饭店吃的,因为刚过完年,肚子还有油水。而且,这时代能进邮电局做正式工的,大多是干部子弟,日子过得也还行。所以,这顿饭很简单,一人一份砂锅,边吃边说说笑笑,倒也逍遥。

李红对孙朝阳很有好感,但现在的彼此年纪都小。

李红十八岁,还朦朦胧胧的。至于孙朝阳,他有种感觉,《寻秦记》一发表,将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巨大的改变,也许真要和沈从文先生说的那样“离开一个小世界,去一个大世界。”

大家都是朋友,就这么坐一起吃吃喝喝,侃侃而谈,摆龙门阵,吹牛冲壳子,那就很好。

就在他们吃饭的时候,邮电局的邮车就把仁德县的所有信件和包裹送到省邮电总局,开始分拣。

次日早上八点,一袋航空信被装上车送到双流机场,又开始分拣。

下午两点,一架图154摇晃着笨拙的身体升空,一路向北。

下午六点,飞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

和李红预计到当天晚上稿子就能送到《今古传奇》编辑部不同,到第二天下午,鼓鼓囊囊的档案袋才装进邮递员的包里。

邮递员骑上原谅绿的自行车,在小巷里风驰电掣,铃铛声响了一路:“借过,借过嘿!”

一月的京城还冷,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小巷里的积雪被无数双脚践踏,变成雪和泥土的混合物,很滑。风阵阵刮在脸上,像是被刀割。

天是阴沉沉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放晴,在这种天气里送邮件真是一件苦差事。因此,邮电局的邮递员们遇到活儿都是能躲就躲,实在躲不了就拖,拖到邮件多了堆在一起了,才集中送出去。

但今天邮递员老王的包里却瘪瘪的,没有几封信。之所以冒雪送出去,并不是他有多么热爱工作。你认真干活,一个月三十块,不认真,还是三十块。这么大雪,这么冷的天,国营单位职工,玩什么命?

实在是杂志社蒋总编太客气,太懂得做人了。

没错,邮递员老王正在去《今古传奇》编辑部送信。

老王和大多数北京人一样,话多,喜欢和人侃大山,京片子嘛。每次去今古传奇编辑部都会和工作人员聊上几句,话说得多了,基本摸清楚了杂志社的情况。蒋总编叫蒋见生,从武汉来京城出任杂志社总编的。他今年三十来岁,特殊年代的时候正在大学读书,完美躲过了上山下乡,也接受了系统教育。毕业后,国家分配到武汉那边的文化单位上班,一干就十来年,听说在文学界颇有人脉。

蒋总编是安浙江温州人氏,已经成家,可前一阵不知道怎么的工作很不顺利,就来了京城,成为这家杂志社的领导。

浙江自古出商贾,浙商在古代天下闻名。蒋见生大约也是遗传了商人的特质,为人和气,讲究的是朋友多了路好走。邮递员老王每次去编辑部,蒋总编都会客客气气地请他坐下,并泡上一杯碧螺春,扔一根中华烟过去。

这么一个大领导,又是大知识分子对自己如此客气,老王每次看到有《今古传奇》的邮件,无论外面刮风下雨还是下大雪,都会第一时间送过去。不为其他,冲的就是老蒋这个人。

老王也不知道穿过了几条街几条小巷,自行车终于停到一所红砖赫鲁晓夫楼下。一楼的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匾,上书“今古传奇杂志社”六个大字。大字左首则是一排小字“xx区文化艺术中心,xx大学出版社。”

架了车,抱起一大摞信件,掀开厚实的窗帘布走进去。因为是一楼,采光差,里面显得很暗,在天花板上两盏60瓦的白炽灯照耀下,就看到大开间里摆着两张办公桌。桌子侧面依稀有“xx区第一小学”字样,估计是从学校借的。三个编辑正埋头工作,光线太差,眼睛都快看花了,尤其是那个小眼镜,眼神迷惘,就是个半瞎。

蒋见生的总编办公室则在里屋,听到声音,探头看了看:“老王是你吗,这么冷的天儿,快进来,快进来,喝口热汤暖暖身体。”

滴答一声,总编办公室的灯绳拉响,一百瓦的灯亮了,有点刺眼。灯光中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穿着这个年头少见的裘皮大衣,戴着皮帽子。这人生得同样是这个时代少有的白胖脸,目光柔和,有种特殊的亲和力。

没错,他就是《今古传奇》总编辑蒋见生,祖籍温州的武汉文化人。

不过,他的个人形象和文化人不太搭,真要比拟,倒像是后世九十年代的东北穿貂倒爷。

老王刚走进里屋,蒋见生就把一根香烟塞进他嘴里,啪一声用打火机点上,又去倒开水:“哈哈,哈哈,老王,你让我说你什么好。稿件在你那里多放一天也耽误不了大事,这路上又是冰又是雪,如果把你摔了磕了碰了,我这心里也不落忍。”

老王:“蒋同志,咱们什么关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再说了,你这个单位刚创立,只要是信,肯定都是要紧的,耽误不得。”

“谢谢,谢谢。”蒋见生不住双手合十。

老王喝了一口热水,暖了暖身子,道:“蒋同志,沙滩这一片都是出版社报社杂志社,我今天给各单位送信,都是各地作家的投稿,多得吓死人。只你这里一天到晚没几份,是不是工作上遇到什么难处了?”

蒋见生笑眯眯地说:“我社新创,创刊号四月份才发行,读者和作家们都还不知道。投稿也少。但这很正常,万事开头难嘛。我相信,在我和社里同志们的努力下,未来会更好。”

老王:“那就好,那就好,单位还有事,我先回去了。”

“小陈,送送老王。”蒋见生对外面的眼镜喊了一声,转过头,却是一脸的忧郁。

心中闪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啊,选择真的太重要了,选对了,万事顺遂。反之,就是一步错,步步错。我的一生,他妈的就是场遗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