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387章 张先生和沈先生

孙朝阳:“怎么了,您春节是怎么过的,没回天津吗?”

“回去了一趟,挨了领导骂,又过来看看这边的情况。不过还是感谢你的春晚门票,让我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演出。”木呐还戴着他那副用橡皮膏缠着腿儿的眼镜,站在那里长吁短叹。

孙朝阳:“现在情况如何?”

木呐苦笑:“我也不知道,大伙儿这不是在过年吗。今天来找你,就是想商量一下看怎么搞?这都快正月十五了,如果问题还不解决。过得一月半载,那厮的西贝货《文化苦旅》再版,印他个几十万册,咱们就完了。”

孙朝阳问:“老木,我的稿子你带回天津没有,那边怎么说?”

木呐回答道,社里对孙朝阳的稿子很满意,也没有什么修改意见。朝阳的《文化苦旅》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今年的重点项目之一,有专人负责,几个编辑正在校对润色,一切弄妥后就送印刷厂排版。但小花伞这边的事情如果不得到解决,两本同名书同时摆新华书店的架子上打架,那画面不敢想象,最离谱的是作者还都是孙三石,那简直就是文学界的一大笑话。

所以,百花文艺出版社那边也是犹豫,一直没有下文。

老木继续感叹道:“朝阳,我不否认这事关系到我的工作调动和个人前程,我有私心。可在我的心目中,已经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市场就这么大点,莽流的《文化苦旅》多卖出去一本,你的《文化苦旅》就少卖出去一本,我不想看到你的利益受损。”

这事确实很严重,孙朝阳想了想,就对办公室里新来的那位姑娘道:“小玉,我有要紧工作要出去一趟,等会儿悲夫同志回来你帮我请个假。对了,往期的《中国散文》样书还有没有,给我两本。”

“好的,孙主任。”

从小玉那里拿到杂志后,孙朝阳带着老木出了杂志社,又到商店买了一网兜香蕉苹果。

木呐疑惑:“朝阳,咱们这是要去哪里?”

孙朝阳:“我们去找沈从汶,他是祖师爷,下面的弟子干了坏事,清理门户这个当老大的责无旁贷。”

木呐大惊:“啊哟,冒昧了,冒昧了。我我我,我就不去了吧。”最近两年,沈从汶的名气渐渐起来了。他有两本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分别是《湘女萧萧》和《边城》,虽然票房不是太好,但艺术成分颇高,一看就是能拿金鸡奖的片儿。

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过,加上文艺界的风气越来越宽松,沈从汶那种带着强烈文艺情调的东西很受知识分子欢迎。

孙朝阳:“老木别怂啊,大师也是人做,想当初,我也是和巴金光未然等大宗师谈笑风生的人,感觉老先生们都是平易近人的。”

“你和巴金光未然见过,快说说。”木呐一脸的羡慕。

二人聊着天,转了两路公交车,终于到了一个看起来像什么单位的家属区里。这里位于前门东大街,其实离孙朝阳家不远。

门口还有个看门老头,问找谁。

木呐说他来找沈从汶先生,老头道没听说过这里有个叫沈从汶的,不许进。

孙朝阳忙走上前去问这里是不是社科院的家属区,我们找沈月焕教授。

这下老头才道,有的有的,才放孙木二人进去。

原来,沈月焕是沈从汶先生的原名,从汶是他的笔名。老先生建国之后就不写文学作品,改而从事历史研究,研究古代服饰,研究漆器,成果斐然。历史研究和人没有利益冲突,因此在历次运动中都没有受到冲击,当真是躲进小屋成一体,过得逍遥快活,还摇身一变成为历史学家。

不过老先生内心还是有点郁闷,经常在家人面前喊:“我要回湘西,我要回湘西。”

这么看来,老头其实是挺精明的一个人。我不搞文学,不留任何文字,你们想整我也找不到把柄。

相比之下,沈从汶的爱徒汪曾祺就看不穿。汪先生先创作了京剧《范进中举》获得当年北京市京剧调研一等奖,然后被批判。发配到张家口一个农研所当工人,主要工作是拿刷子给果树刷波尔多液;拿锄头把上冻后的茅坑里的粪便挖出来,和上黄泥施进地里,拿着锅铲半夜起床煮黑豆喂牛。

摘帽之后,汪先生执笔创作京剧《苇荡火种》,获奖,受到周公、玉阶同志,董老接见,然后被打倒。

回到工作岗位后,汪曾祺参与创作京剧《沙家浜》,获奖,被邀请上**观礼,然后被打倒。

接着,汪先生灵感爆棚,继续写样板戏,写小说,写散文,不停获奖,不停被整,人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假如他也能和恩师沈从汶那样活得通透,估计命运不会这么多舛。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汪曾祺比老师年轻二十多岁,又正好处于创作力最旺盛的年龄阶段,你让他停笔不写,还不得憋死。中国传统文人嘛,不平则鸣。

总之,沈从汶是个活得通透,很聪明的一个先生。

沈先生以前在京城居住条件不是太好,在一个小四合院里有一间几平米的陋室,挤得都没办法安置家眷,所以,他的夫人张先生则住在一公里外的另外一座四合院的厢房中,两人只周末的时候才团聚一次。

现在国家稍微富裕了些,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建了新家属区,沈从汶才分得一套三居室,全家老小总算是可以在一起生活了。

孙朝阳上了楼,敲了敲门,里面出来一位七八十岁的白发女先生,疑惑地看着外面二人:“请问你们找谁?”

孙朝阳:“您就是张先生了,我叫孙朝阳,笔名孙三石,是《中国散文》杂志社编辑,这位木呐同志只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前来拜访沈先生,请问先生在吗?”

张先生眉目清秀,身材偏瘦,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位美人。她是安徽人,十六岁的时候来北京中国公学读书,学西语。她文章写得好,国色天香,最了不起的是体育很好,在运动会还拿过全能冠军,女神标配。当时沈从汶先生在学校教书,就爱上了张先生,每天写一封情书,他写“愿意做张女士的奴隶”尽是虎狼之语。

当初孙朝阳在书上读到这段故事的时候,禁不住大摇其头,不知道该如何评判。

据说,沈张的恋情当时很多文化名人还出面撮合过,其中就有胡适之。

建国后,张先生做过小学和中学教师,退休前在《人民文学》当编辑,说起来和孙朝阳、木呐是文学同道。

当下,她就微笑道:“孙三石,我看过你的书,了不起,现在的年轻人还真了不起。那文笔,那写作手法,那选题,比我们那代人强多了。老实说,我很吃惊,吃惊的是文学现在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快请进,老沈在家。”

说着,就喊:“老沈老沈,有人来看你。”

孙朝阳定睛看去,客厅里站着一位老先生。短发全白,额头饱满,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很儒雅。他个头虽然不高,却显得结实。

老先生虽然八十多岁了,但行动却非常敏捷,大步流星走过来,分别和二人握手。

他和妻子张先生都是身体非常健康的人,不愧是军人和运动员出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