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193章 书赠吾弟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193章 书赠吾弟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孙朝阳来北京已经有大半年时间,他爱玩,有空就去城中各处的名胜古迹游玩,但北大燕园还是第一次来。

实际上,现在的北大校区对社会是开放的,可以自由出入。正因为这样,不少社会闲杂人员在里面出出入入,引起不少纠纷。八三年之后,管理变得严格。看到年龄不符的人,门岗多半会问上一问。不过,如果是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则可以肯定是北大的学生了。北大兼容并包,学生多半要追求爱情,不像社会上那么扭扭捏捏。

燕园到处都是古建筑,风景极美,别有一番韵味。不过因为时间关系,他也没办法多做游览,心中便打算等下活动结束再说。

孙朝阳按照信上的地址找到骆一禾,一个二十出头的大帅哥。

骆一禾现在还在念书,明年就会毕业参加工作。他本是高材生,又是学校活动积极分子,诗社主持人,工作分配自然是极好的。在真实历史上,骆一禾分到《十月》做小说组编辑。没错,就是文学杂志四朵金花的《十月》,负责西南地区作家。

孙朝阳是四川人,将来免不得要跟骆同学打交道,这也是他欣然应约而来的原因之一。

骆一禾不像他最好的朋友海子那样沉默寡言,为人很开朗很健谈。跟孙朝阳握手后,就说,能够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 人,应该是位背着行囊,鲜衣怒马的五陵少年,孙朝阳和他想象中完全一样。

孙朝阳也道,骆一禾同学你发表在杂志上的长诗节选《世界的血》我也读过,在我想象中,定是一位翩翩佳公子,今日一看,果然如此。

如此高的评价,倒让骆一禾有些不好意思。

二人聊了一会儿,骆一禾看了看手表,哎哟一声,道,今天的文学讲座时间快到了。学校对我社的活动颇多支持,专门给了一间教室。同学们听说孙三石要来,都很兴奋,等会儿还请你上台去讲诗。

孙朝阳:“都是同龄人,互相交流切磋吧,真让我讲话还真不行,就在旁边听听。”

骆一禾哈哈笑道:“三石你来就好。”

孙朝阳:“对了,最近《星星诗刊》上出了位叫海子的诗人,他的诗写得不错。下次你们应该请他过来讲讲。”

二人一边聊天,一边朝教室那边走去。

说起海子,骆一禾就激动了:“原来你也读过海子的诗,他现在人大读书,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每月我们都会聚一次,今天活动本邀请了他的。海子听说三石你要来,说要来的。但昨天带信过来,说他突然不想动弹。哈哈,海子的脾气有点怪,人际关系搞得不是太好,只我能忍他。”

孙朝阳:“如果海子身体不好就应该去医院看看。”他有点怀疑海子未来的死和疾病有关,便善意提醒骆一禾。

骆一禾点点头:“他心情一直忽好忽坏,病的时候在床上一躺就三四天,饭也不吃,还失眠,是应该去医院彻底检查一下身体。只可惜我当时只是以为他遇到什么事了,安慰半天。现在想来,应该是病了。”

“病了就看医生,吃点药就好。光安慰,光做心理辅导也没用,要唯物的。”

说话间,二人就进了一间教室。

里面已经挤满了热情的同学,起码六十人以上,实在没位置了,就站在窗户外面,门外面。

听说孙三石来,众人都发出激烈的掌声。

八十年代是诗歌的时代,几乎人人读诗,人人写诗。

少年心事总是诗。

那时候,北大写诗的人特别多,你扔一块砖头过去,搞不好就能砸中一名校园诗人。同学们也弄了不少诗社,还出了自己的刊物。其中最出名的有五四诗社、未名诗社、繁星诗社、启明星诗社。从这里走出了不少未来诗坛的代表性人物,比如骆一禾、西川、戈麦、西渡……等等。

孙朝阳上台去说了几句很高兴看到同学们,我们年纪相当,都是朋友。在艺术的国度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也是个学生,还需要学习,以后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孙作家在诗歌上拿到过星星诗刊的优秀奖,小说也拿到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如今正当红,他在台上讲话一点架子没有。大家看到他就好像看到同桌的你,顿时大生好感,鼓掌声更响亮。

骆一禾擅长组织,不然以后也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编辑,看气氛热烈,很高兴。今天活动的内容是读诗会,按照流程,先请一位女同学上台读诗,然后由他讲解。

今天因为有孙朝阳来,骆一禾就请他和女同学搭档朗诵。

诗是聂鲁达的《马丘比丘之巅》,很冷僻,但对于诗歌界来说却很热门,这首诗启发了八十年代很多现代诗诗人。骆一禾的代表作《世界的血》,海子的代表作《太阳》就受到过一定的影响。

于是,孙朝阳和女同学一人一句念起来。

“从空间到空间,好像在一张空洞的网里。”

“我在街道和环境中行走,来了又离开。”

“秋天来临,树叶舒展如钱币,”

“在春天和麦穗之间,是最伟大的爱,”

“彷佛在落下的一只手套里面。”

……

聂鲁达是智利左派诗人,西班牙语言文学中标志性作家,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曾多次出访中国,见过巴金、茅盾,跟周公谈笑风生。

这首《马丘比丘之巅》收录在他获诺奖的诗集《诗歌总集》里面。

写得自然是极好的,就是太长,几百行,读得孙朝阳口干舌燥。

八十年代拉美文学正火,马尔克斯、博尔霍斯,《百年孤独》是文学青年枕边必读书目。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眼睛里全是青春的光芒。

孙朝阳却觉得没意思,他对于现代诗兴趣不大,在念诗的过程中尽顾着看旁边的搭档了。

搭档美貌,樱桃小口杨柳腰,涂着口红,抹着红指甲,在八二年的时代背景中,绝对不会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好不容易把那首长如八点档家庭伦理剧的诗念完,骆一禾就上台讲解。

“……拉丁美洲左派运动失败后,诗人心中苦闷,攀登古印加王朝的首都马丘比丘,他一路向上,描述了沿途的壮丽景色,山脉、悬崖,树木、古老的石制建筑,内心中满满都是孤独和痛苦,失败让他一蹶不振……等到山顶,已经是半夜,看到头顶的星空,这种孤独和痛苦更是转化成为对整个全人类的忧思……”

下面的同学们都认真地听着,所有人都拿起纸笔,沙沙记录。

只孙朝阳和那位女同学没有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不过,目光各自不同。女同学眼神里带着对着名作家的好奇,而着名作家孙三石则好像是欣赏一幅美人图。

两人对视,然后同时一笑。

骆一禾:“……这个时候,诗人把自己的个人放在整个历史,整个宇宙时空里,豁然开朗了,也从拉美古老的神话中汲取到了力量。愤怒的诗句,在羽蛇的注视下燃烧了。”

众人都激烈的鼓掌,把手都拍红了。

至此,本次诗歌讲解会结束,为时一个小时。

孙朝阳正要去问那个女同学要联系方式,一个眼睛挤过来,把孙作家和女同学分开。他拿着一本书:“孙三石,孙三石,我最崇拜你了,能不能帮我签个名。”

有故事的女同学微微一笑,拂袖而去,消失在人海。

孙朝阳大为不快,接过书一看,正是上次星星诗歌大奖赛的合集,就问:“好好好,写什么?”

眼镜男一口吴语:“我是北大西语系的学生,也是诗社的成员。您就写,赠吾弟俞敏红。”

孙朝阳有点烦他,提笔刷刷写道:“赠吾弟俞敏红——史铁森。”

俞敏红不解,说名字不对啊,孙朝阳回答道孙三石是笔名,史铁森是真名,一回事一回事,就溜了。

晚饭骆一禾做东,陪同的还有诗社其他几个成员,都是未来诗坛着名诗人,俞敏红也在。俞同学表演性人格,话很多,说话的时候很有感染力,人生理想是做个大诗人,整日游山玩水打熬气力,对于女色却丝毫不放在心上。

大家都是穷学生,也没有什么钱,骆一禾就带大家去吃馄饨,一人只半斤,得了个半饱。还买了一瓶啤酒,六七个人分着喝。孙朝阳本来要买单,想了想,不能冷了骆一禾他们的热情,就陪着挨了饿。

俞敏红感慨:“真穷啊,我以后要多赚钞票,大大滴钞票。”俞诗人的人生理想又变了,他只想搞钱。

孙朝阳因为晚上要去电台主持节目,不克久留,就和大家互相留下通讯地址,告辞而去。

这几日天气不错,也不冷,他就在燕园里慢慢走着。因为贪看风景,不觉走到一处小楼,忽然有种强烈的既视感。总觉得以前好像来过,可搜索记忆,死活也记不起。

小楼有上下两层,亮着灯,里面有唱机在播放音乐,钢琴曲《哥德堡变奏》,很风雅。

孙朝阳想了半天,一拍脑袋:“原来是这里。”就走到楼下,伸手拍了拍大门。

一个保姆模样的人开门:“请问您找谁?”

孙朝阳:“我从未名诗社那边来,拜访谢先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