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第966章 964【身怀利器】

九锡 第966章 964【身怀利器】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第966章 964【身怀利器】

第966章 964身怀利器

江南,京城。

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三月,江北传回来的捷报一直没有停过,景帝和庆聿恭死后,大齐军队在陆沉的指挥下一路收复失地,从靖州以北到河洛地区,再到二十年前丢掉的青、渭、灵三州之地。

对于京城绝大多数老少爷们来说,这是他们二十年来最痛快最喜悦的一个年节。

京中各处青楼酒肆和勾栏戏坊几乎天天爆满,甚至有不少机灵的说书人开始演绎淮安郡王陆沉诛景帝灭景军的故事,引来看客无数。

处处欢声笑语,人人喜笑颜开。

然而对于朝中很多重臣来说,他们的心情则是喜忧参半。

收复故土还于旧都不再是一句空话,虽然大部分功劳要记在陆沉和三军将士身上,但满朝文武在后方也出了不少力,他们同样是这桩伟业的参与者,将来注定会名留青史,这自然是一件值得欢呼雀跃的喜事。

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两个难题。

其一是要如何封赏陆沉?

这位年轻的郡王立下这等不世之功,朝廷无论如何都要给予对应档次的嘉赏,难道大齐真会出现一个手握军权的异姓亲王?

而且从当下坊间的议论来看,单单一个亲王爵位恐怕还配不上陆沉的功劳。

其二便是还于旧都这件事。

迁都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河洛城作为大齐之前一百多年的都城,无论城市建设还是宫殿官邸,都足以满足朝廷的需求,更不必说城外还有李氏皇族历代帝王的陵寝。

如果用陆沉前世的话来形容,这叫拎包入住,只需永嘉皇宫里的人和满朝文武启程前往河洛即可,而且如今景国败退泾河以北,这一路上没有任何风险。

复杂之处则难以言尽。

朝廷迁往河洛意味着大齐政治中心北移,这对江南官绅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因为到时候朝廷肯定会在北地征辟人才,随着江北大量官员的出现,朝堂之上必然会权争不止,不可能再像过去二十年那般,由江南望族把持朝廷权柄。

更不必说如今陆沉对江北拥有惊人的影响力,朝廷一旦迁往河洛,以他如日中天的威望和没人可以动摇的军权,难保不会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总揽军政的权臣,而且如今天子年幼,正是主少国疑的格局。

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场小规模高级别的朝会于文德殿东暖阁召开。

与会者除了两位宰相薛南亭和许佐,还有军务大臣李景达和沈玉来,以姚崇为首的六部尚书,再加上御史大夫张苍和翰林学士王安,一共十二位重臣。

御案之后,宁太后和天子并排坐着。

“今日召诸位卿家入宫,是因为江北战事逐渐进入尾声,淮安郡王必能完成北伐大业,故而有几件事必须提上日程。”

宁太后面带微笑,显然是为江北大军取得的战果而欣喜,继续说道:“第一件事,关于三军将士的嘉赏事宜,朝廷需要拟定一个章程。”

其实这件事不算困难。

只要等陆沉的请功奏章送上来,朝廷派专人核实之后,便可依照规制进行封赏。

根据将士们的功劳大小,赐予相应的爵位、军职和田地。

问题在于陆沉本人的封赏。

这些重臣当然明白其中关节,在稍稍沉寂之后,礼部尚书孔映冬沉稳地说道:“启奏陛下,此战光复河山扬我国威,淮安郡王当为首功。依臣拙见,若能先定下淮安郡王的封赏,余者便可循例赏之。”

“孔卿言之有理。”

宁太后语调温和,随后说出来的话却让群臣心中一震:“淮安郡王居功甚伟,朝廷岂可不嘉赏?哀家仔细思量,淮安郡王此番虽非开疆拓土,但是能让江北丢失二十年的故土重归大齐治下,已然不逊开拓之功。故此,哀家准备加封陆沉为亲王之爵,恩赐九锡,并都督中外军事之权,诸位卿家意下如何?”

亲王之爵其实在这些重臣的意料之中,然而他们没有想到宁太后居然会将后两项提出来。

所谓九锡之礼,乃是朝廷对有功之臣最大的褒奖,这件事本身没有问题,只不过史书上领受九锡之人,后来要么遭到清算,要么走上篡逆之路,纵然本人能够善终,其后代也很难安稳一世。

至于都督中外军事之权不必赘述,按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启奏陛下,臣认为此议值得商榷。”

其他人还在思考的时候,右相许佐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宁太后平静地说道:“许相若有异议,但说无妨。”

许佐微微垂首道:“陛下,爵位乃朝廷名器,赏罚皆需慎重,不过以淮安郡王所立功劳,的确可以破例加封其为亲王,然而九锡之礼非人臣之福,实乃祸乱朝纲之因,还请陛下明鉴。”

宁太后定定地看着他,心中略感欣慰,点头道:“许相老成持重,这件事是哀家思虑不周。”

“陛下纳谏如流,豁达大度。”

许佐诚恳一赞,继续说道:“淮安郡王身为三军主帅,陛下又予其提督江北军务之权,此乃战时权宜之计,不可形成定制。如今战事告一段落,朝廷固然仍要倚重淮安郡王,也应该明确权责划分。臣非嫉贤妒能之人,而是从长远考虑,此事需要慎重对待。”

左相薛南亭补充道:“陛下,许相之意是不妨先定下亲王之爵,其他事情从长计议,譬如往后的大齐军制该如何调整,军事院的权力该如何厘定,这些都是国之根本,不必仓促定夺。”

宁太后看了一眼其他重臣,道:“好,便依二相之言。”

短暂的安静之后,吏部尚书姚崇开口道:“关于江北新归疆土的官员选调,臣请陛下示下。”

这倒是一件麻烦事。

陆沉的动作实在太快,几个月的时间便收复大片失地,如今那些地区处于军管状态,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朝廷需要尽快建立各级官府体系。

宁太后缓缓道:“之前淮安郡王奏请江北各地先行恢复旧制,江北除去河洛地区,还有七州之地,确实需要选调大量官员。不过此事不宜操之过急,姚卿可先拟定一份官员名单,交由中书二相审定,再呈递御前。”

姚崇垂首道:“臣遵旨。”

宁太后看向御案上那十几份奏章,话锋一转道:“近五日以来,计有十七位朝臣上折进言,所言皆为同一件事,便是奏请哀家和皇帝遵循高宗皇帝遗志,北上还于旧都。兹事体大,非哀家一人可定,诸位卿家不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些重臣不仅知道此事,甚至连十七位官员姓甚名谁都一清二楚,近段时间也都在暗中斟酌。

左相薛南亭奏道:“启禀陛下,还于旧都乃是大齐子民共同的愿望,亦是高宗、哲宗皇帝的遗愿,臣觉得此事无可争议。”

宁太后不动声色地问道:“这般说来,薛相支持迁都?”

“臣支持迁都,不过……”

薛南亭微微一顿,郑重地说道:“陛下,臣觉得眼下并非合适的时机。”

“详细说来。”

“是。现今江北初定,局势较为复杂,若朝廷冒然北上,一旦出现波折,极有可能损伤元气。景廉人窃据河洛二十年之久,城内百万居民之中藏着多少细作不得而知,光是肃清这些潜在的威胁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薛南亭的话引来几位重臣的点头赞同,见此他愈发恳切地说道:“陛下,方才许相之言发人深省。如今大齐八成以上的军权都握在淮安郡王手中,军中将士皆唯其马首是瞻,若不能改变这种情况,陛下和皇上岂能轻易离京北上?”

此言一出,站在最下首的翰林学士王安不禁微微皱起眉头。

薛南亭一句话便挑明朝廷迁都的最大阻碍。

对于这些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重臣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委实不算生僻的故事。

诚然,如今大齐的情况并非群雄并起之乱世,但是本质上都有同样的忧患,那就是主弱臣强大权旁落。

如果直接迁都,天家和朝廷在江北几乎没有根基,光靠沈玉来统率的几万禁军,如何能够抗衡陆沉麾下的二十万虎贲?

暂时留在江南则不同,得益于李端十多年的勤政爱民,再加上李宗本和宁太后萧规曹随,至少江南民心在于朝廷,这是天家最大的倚仗。

宁太后的视线快速扫过户部尚书高焕、翰林学士王安和军务大臣李景达,轻咳一声道:“淮安郡王乃是忠心耿耿的国之柱石,薛相勿疑之。”

“陛下,臣并非妄自揣测淮安郡王的忠心,臣亦知道今日这番话若是传到淮安郡王耳中,必然会引起他的不满。”

薛南亭躬身一礼,正色道:“然而事关天家安危皇权稳固,容不得半点轻忽,臣不敢不直言进谏。倘若真有不忍言之乱,陷陛下、皇上和社稷于危难之中,臣万死难辞其罪!”

“臣附议!”

礼部尚书孔映冬、吏部尚书姚崇、刑部尚书尹博、工部尚书朱衡、兵部尚书陈新才和御史大夫张苍相继表态。

高焕等三人依旧沉默不语。

宁太后看着无形之中分成两派的重臣们,心中暗暗一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