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第954章 952【鞠躬尽瘁】

九锡 第954章 952【鞠躬尽瘁】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第954章 952【鞠躬尽瘁】

第954章 952鞠躬尽瘁

“魏国公,哀家带着皇帝和薛相、许相一道来看你了。”

宁太后和李道明坐在病榻之旁,薛南亭和许佐则坐在稍远一些的位置。

此外室内还有厉良玉和苑玉吉两人。

望着靠在软枕上、形容枯槁、坚持挤出一抹笑意的厉天润,宁太后眸光湿润面容哀戚。

虽然在她掌权之时,厉天润早已退出朝堂,但她知道这位国公对大齐的贡献。

戎马三十载,救国慷慨间。

厉天润用十五年在靖州打造出一条铜墙铁壁的防线,培养出一大批忠心善战的将领,亲手带出十余万勇毅刚强的将士,这些都是大齐极其珍贵的财富。

为了这个国家的边防,他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几乎是生生累死在靖州大都督的位置上。

要知道厉天润今年才五十二岁,比萧望之还年轻四岁,但是此刻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丁点当年的伟岸雄毅,所见仅是一位身材枯瘦双颊凹陷的垂死之人,连那双往日精光熠熠的眼睛都变得浑浊起来。

“陛下恕罪,老臣今日无法见礼。”

或许是因为喝了一碗参茶的缘故,厉天润的情况比一个时辰之前要好一些,嗓音没有那般虚弱。

“那些虚礼不值当什么。”

宁太后摇摇头,关切地说道:“国公当下最要紧是养好身体,哀家和皇帝都希望国公能早日恢复健康。”

“承蒙陛下和皇上眷顾,容许老臣放肆一回,然而礼不可废,君臣之道更需牢记。”

厉天润意有所指,转眼看向旁边那位宰相,问道:“薛相以为然否?”

薛南亭自然不会反对。

君臣之道是他这一辈子恪守的准则,从李端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宁太后和年幼天子,他的忠心从来没有变过。

他崇敬地说道:“国公徇国忘身,事君尽礼,当为万世表率,南亭唯敬唯服。”

无论宁太后还是旁边的右相许佐,对薛南亭这番赞誉没有任何异议,因为厉天润当初退得十分干脆,并且连厉良玉的兵部侍郎也早就辞去,对于权势没有丝毫贪恋。

“薛相盛赞,愧不敢当。”

厉天润一言带过,随即看向宁太后问道:“陛下,老臣听闻朝廷有银匮之忧?”

“不瞒国公,确有此事。”

宁太后将国库的情况以及陆沉的战略谋划简略说了一遍,顺势道:“哀家这两天和两位宰相几番商议,暂时还未得出一个结果。朝中公卿纷纷上书,皆言暂缓进军为宜,仅有十余人支持淮安郡王的计划,以南浔侯李景达为首。哀家不忍国公重病之时仍要为国事操劳,故而未曾派人过府问询。”

“唔……”

厉天润应了一声,继而陷入沉思之中。

屋内十分安静。

无论宁太后还是两位宰相,乃至肃立榻边侍奉的厉良玉,都是极有耐心沉得住气的人物,在这种氛围里不会焦躁难安。

就连年幼的天子李道明,此刻也乖巧安静地坐在太后身旁。

良久过后,厉天润缓缓道:“陛下踌躇难断,真是因为银匮吗?”

宁太后袖中的双手悄然一紧。

厉天润没有等她回答,又对两位宰相说道:“薛相长于谋国,许相刚直善断,二位皆是一代俊杰,亦非迂腐道学之流。以你们的手腕和才干,解决银匮一事不说易如反掌,至少不会如此为难。依我之见,你们是担心陆沉添上再造大齐之功,朝廷封无可封赏无可赏,难免会出现不忍言之事,对否?”

宁太后姣好的面容上浮现一抹复杂的情绪。

她知道厉天润将矛头指向两位宰相,是要给她和天子留一份体面。

薛南亭稍稍沉默,随即点头道:“既然国公开诚布公,南亭亦不做诳语,确实有此担心。”

许佐更加直白地说道:“如今淮安郡王身负惊世之功,手握雄兵二十万,地位已至人臣之极。放眼当下,朝廷能够制约他的地方已经不多,一者是当年高宗皇帝留下的提携之情,二者是方才国公所言的君臣大义,三者便是由朝廷供应给大军的军饷粮草。纵观煌煌青史,前两者终究失于人心难测,只有军需后勤能够勉强起到一些效果,国公戎马一生当知其中关节。”

“这个我自然知道。”

厉天润听到他们如此坦诚的话语,其实也有些欣慰,继而道:“今日先不聊这些,我想说一说齐景两国之间的大局。”

此言一出,不光宁太后和两位宰相肃然以待,连李道明都悄悄坐直身体洗耳恭听。

这两天关于陆沉继续进兵的奏请,朝中始终没有形成决议,其实不能完全归咎于宁太后和两位宰相心怀猜疑。

他们只是觉得局势一片大好,对于战争和边疆军事没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判断,而陆沉、萧望之、张旭和陈澜钰等人皆在江北,朝中能说上话的武勋只有李景达和沈玉来。

哪怕抛开李景达的政治立场,宁太后也不太相信他的战略眼光。

沈玉来固然忠心可嘉,却一辈子没有去过边疆领兵。

因此宁太后和两位宰相商议几次,都觉得暂缓进军应该没有问题,只是担心陆沉会因此大发雷霆,所以迟迟没有定论。

厉天润轻声问道:“陛下可知,大齐近六十年来何时最危险?”

宁太后想了想答道:“今年初春景国皇帝以举国之力南下,我朝稍有不慎便会山河倾覆。”

“不,在臣看来是二十年前河洛失陷之时。”

厉天润摇了摇头,缓缓道:“今年景军固然来势汹汹,其实景帝心里清楚,他不可能一战定天下,因为我朝君臣一心众志成城,即便丢掉定州和靖州,我军必能守住平阳城和淮州全境。景帝只是想压制我朝向上之势,从而稳住景国在江北的统治。一个团结又坚韧的大齐,一个有着江南十三州全力支持的大齐,不可能被景军灭亡,哪怕没有陆沉和那些新式火器,我朝也能坚守至少三十年。”

宁太后听得连连点头。

厉天润继续说道:“二十年前则不同,成宗皇帝和几位亲王死于宫中大火,朝廷瘫痪,官府惶惶,匪祸横生,苍生离乱,那是大齐最脆弱的时候。景帝和庆聿恭这辈子第一个重大失误,便是想着先内后外,他们觉得反正已经占据江北那么多疆域,不如休养生息徐徐图之。这一歇就是二十年,浪费了那批景军最巅峰的状态,给了我朝最宝贵的舔舐伤口的时间。”

说到最后,他已经显得十分疲惫。

厉良玉心中不安,却不敢开口相劝。

许佐沉吟道:“国公之意,打蛇不死必受其害?”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厉天润轻叹一声,继而道:“景国与我大齐不同。他们立国至今不到四十年,前后仅两任帝王,再往前乃蛮夷部族,并不存在君君臣臣的固有观念。如今景帝殒命沙场,可以预见景国会生内乱,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五年,最后肯定会有人脱颖而出,成为景廉一族新的主宰。这段时间对方最虚弱,我军不会遭遇太强的抵抗,所以陆沉才会决定一鼓作气。”

“等到景国内部稳定下来,当权者为了进一步赢得人心,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针对我朝。陛下,当年杨光远杨大帅天纵奇才,面对景军依然只能采取守势,为何?不是他养寇自重亦或能力不济,而是越往北越适合景军骑兵纵横驰骋,我朝大多步卒,两条腿如何跑得过敌人四条腿?所以在河洛以南,我军能够利用地形抵消景军的机动优势,而在河洛以北,景军天然占据战争的主动权。”

“一如我先前所言,当年景帝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给了我朝重整旗鼓的机会,如今我们怎能重蹈覆辙呢?”

厉天润说完之后转头看向厉良玉,后者连忙将准备好的参茶递上。

注意到这个细节,宁太后心生不忍,却也知道这不是多愁善感的时候,终究没有多言。

薛南亭细细思忖片刻,开口说道:“国公此乃金玉良言,不过如今淮安郡王手握新式火器,一战覆灭景军玄甲龙骑,理当能彻底扭转齐景军力的差距,足以抹平敌军骑兵在北方平原上的优势。”

“薛相,战争从来不会这么简单。”

厉天润语调平和,耐心地说道:“一者,火器之利在于出其不意。雷泽平原一战,陆沉筹谋良久,先是任由几路景军困住我军各处守军,营造出被迫迎战的局势,然后在战场上通过各种引诱,才让景帝决心毕其功于一役,轻重骑兵同时发起进攻,给了我军火器营以逸待劳的机会。以后景军必然会注意这一点,不会硬着头皮往我军的火器上撞。”

众人若有所思。

厉天润继续说道:“二者,如果将时间拖长,任由景军盘踞江北大地,难道对方就不知道利用火器之威?古往今来,轻敌乃败亡之因,景廉人如今已经熟练掌握攻城之法,焉知他们不会以火器对火器?薛相,许相,下面的官员可以被胜利蒙蔽双眼,二位乃当朝宰执,切不可飘飘然如临云端,重蹈前人覆辙啊!”

薛南亭和许佐悚然一惊,不约而同地面露愧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