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第953章 951【垂危】

九锡 第953章 951【垂危】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第953章 951【垂危】

平心而论,宁太后并不反对陆沉乘胜追击的奏请。

一者,景帝之死对景军的打击确实很沉重,但这不代表景国就此沦为不堪一击的废物,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对方还有布置在定州北部、定州西部和靖州中西部的大量兵力,加起来约有二三十万人。

眼下大齐占据上风,不趁这个机会收复失地,难道还要等景国回过劲来?

二者,宁太后虽是女流之辈,却也知道大齐当年遭受的屈辱,更不会忘记她公公高宗皇帝和她丈夫哲宗皇帝的遗志,那便是收复河山还于旧都。

从这一点来说,她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陆沉。

三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今大齐兵马尽握于陆沉之手,她不希望在眼下这个时候闹出中外决裂的场面。

可是宁太后没有想到会在高焕这里出问题。

她对国库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否则她不会将内府库的九百多万两银子拿出来直接划拨给户部。

这笔钱来之不易。

其中包括当年陆沉从河洛巨户那里刮来的八百万两,以及查抄京城叛乱四家门阀的收获。

因为这两笔进项,内府库存银两千四百多万两,李端在世时便已用去四百多万两,李宗本继位后为了那场仓促的北伐又用去五百多万两,再加上前后两任帝王的国丧,等到宁太后执掌大权之日,内府库只剩下一千一百万两有余。

即便如此,宁太后也咬牙拿出九百多万两充作军资,只留下二百万两以备不时之需。

在她想来,这笔银子加上国库先前的储备,能够支撑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入冬这段时间的支出,等到今年九月开始各州财赋入京,这又是大概两千万两,无论如何都能挺到明年夏秋之际。

这是她能给陆沉最大的支持,到那个时候即便陆沉想继续打,她也只能强迫他停下来。

否则朝廷会彻底崩塌。

“现在才十二月初,距离明年财赋入京还有十个月,国库里就只剩下七百多万两银子。”

宁太后凤眸渐冷,语调渐高:“高尚书,你要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陛下息怒,容臣细禀。”

高焕不敢大意,虽说因为陆沉的关系,朝中重臣对他很尊重,但他见识过宁太后的果决。

即便看在陆沉的面上,宁太后不会要他的脑袋,可这件事说不清楚的话,龙林高氏肯定会倒霉。

他紧张又急促地说道:“陛下,截至去年十二月,国库存银两千一百七十三万两,其中一千八百九十万两为当年财赋收入,余者为前年结余。后来陛下从内府库划拨九百三十二万两,共有三千一百零五万两。”

“过去的一年里,国库共实际支出三千三百七十万两,故而亏空二百六十五万两,这笔银子是臣以户部的名义从坊间拆借而来,目前已经偿还,账目一清二楚。”

“从今年九月开始,各州财赋运送入京,计银两千一百三十万两,除去清偿那笔拆借的银子,另有开年必须拨给朝廷各部以及下面州府的八百七十万两,再除去最新一批供应给江北大军的粮草、军械、冬衣等各项物资的费用以及军饷,便只剩下七百四十七万两有余。”

高焕显然对这些数字烂熟于心,他这段时间经常头疼失眠,此刻更是无比愧疚地说道:“陛下,臣保证户部每一笔进项和每一笔支出都清晰可查,臣……臣真的没有贪墨一分一厘啊。”

宁太后默然,良久后说道:“哀家信你。”

“谢陛下!”

高焕抬头看了一眼,又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现在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今雷泽平原大战已经结束,捷报中言明我军战士阵亡三万余人,靖州平阳城外的大战也已到了尾声,臣预计这两场大战的善后抚恤大约需要一千万两。”

宁太后眉头深深蹙起。

光是这一项就存在两百多万两的缺口,而且朝廷接下来一年的支出不只有军费一项!

高焕先前所言那笔八百七十万两是明年的预算,这本来就是精打细算、甚至在很多方面强行扣减的结果,但是谁敢保证明年各地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万一某地出现水灾旱灾甚至是地龙翻身,朝廷要不要赈济灾民?

即便不谈明年的麻烦,眼下国库实际上连一千万两都拿不出来,除非扣下那笔八百七十万两的预算,可是那样一来朝廷和下面的州府就会直接陷入瘫痪。

两位宰相尽皆陷入沉思,高焕所说的麻烦确实很棘手,但还不至于让他们尤其是许佐束手无策,只不过眼下他们不便公开表态。

礼部尚书孔映冬出班一礼,禀道:“陛下,臣斗胆妄言,是否能让淮安郡王暂停进军?臣虽不通户部庶务,却也知道军费开支在动与静之间的区别。粮草转运靡费甚巨,相较平时要多耗费四到五倍,若是大军驻扎休整,朝廷便能缓口气,否则难以为继。”

吏部尚书姚崇顺势说道:“陛下,孔尚书言之有理,并非朝廷不支持淮安郡王和边军将士,臣等皆知一鼓作气的道理,但是也要考虑实际情况。方才高尚书曾言,过去一年多朝廷军费开支达到两千四百万两之巨,其中还包括陛下从内府库拿出来的九百多万两,这足以证明朝廷对边军不遗余力的支持。”

“是啊,不妨缓一缓。”

“景帝一死,大局便定,何必急于一时?”

“今年局势如此艰难,我朝大军尚能击败强敌,只需休养生息两三年,届时再收复失地岂不是易如反掌?”

“国库几近干涸,总不能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啊。”

群臣的讨论声逐渐热烈起来。

李景达漠然旁观,心中冷笑不止。

他当然知道这些人说的话是事实,朝廷也确实缺银子,毕竟这是高焕亲口所言。

高焕身为陆沉的亲信,要不是他先开口,恐怕旁人不敢提出罢兵之议,要不然很可能步瞿弘毅和朱瑞谦等人的后尘。

李景达也相信这些人此刻的心理有一部分是为朝廷大局着想,但是肯定有人浑水摸鱼,不想陆沉进一步攫取功劳。

阵斩景帝就已经功高难赏,再让陆沉收复江北丢失二十年的疆土,这件事只要想想就觉得可怕。

高焕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何尝不知此刻殿内的风浪是借着他的势,可他就算把高家祖宅都卖了,也没有能力帮陆沉扛起一两千万两银子的缺口。

这已经不是他能解决的问题,陆家商号同样扛不起这份重担。

从始至终,宁太后和两位宰相都没有表态。

“陛下,臣有本奏!”

一片纷扰之中,李景达洪亮的嗓音骤然出现。

宁太后颔首道:“讲来。”

李景达正色道:“陛下,景帝虽死,景军仍有数十万兵马,若是让他们挺过这道难关,将来依旧会是我朝的强敌。唯有趁着眼下他们最虚弱的时刻,以决然之势收复江北失地,重振我朝民心。只要能将景军赶回泾河以北,我朝再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将来定能灭景以平天下!陛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宁太后缓缓道:“李卿之言,哀家亦知,然而方才你已听到高卿家所奏,现在朝廷入不敷出处境艰难,几乎经不起半点风浪,如之奈何?”

李景达躬身一礼,坚决地说道:“陛下,臣累受皇恩无以为报,值此国朝艰难之际,臣家中尚有浮财些许,田庄若干,臣愿折成银两献于朝廷以作——”

群臣遽然变色。

“南浔侯!”

薛南亭一声喝断李景达的话,看着这位年过五旬的军务大臣,他不禁钦佩又头疼。

杀家纾难固然是极其可贵的品德,但是这样一来李景达置满朝文武于何地?

他若捐出身家支持朝廷,其他人难道视若无睹?

这句话要是传出去,李景达以及他身后的宁化李氏必然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他不为自己考虑,总得为李家几百口人想一想吧?

再者,朝廷逼迫文武百官破家舍业充作军资,宁太后和年幼的天子岂不是要被天下人戳脊梁骨?

问题需要解决,但不是用这种决绝的手段。

薛南亭放缓语气道:“南浔侯,兹事体大,再做商议,不必急在这片刻之间。”

李景达咂了咂嘴,虽然他看不惯孔映冬之流的文臣,对薛南亭这位呕心沥血二十年的宰相还是很尊重,因此老老实实地退了回去。

便在此时,御座上传来宁太后温和却有力量的声音。

“关于银匮一事及边军下一步计划,列位卿家限三日内各上一折阐明对策。”

“今日朝会暂且到此,薛相、许相请留对。”

……

南城,魏国公府。

自从两天前江北大捷的消息在京城传开,城内各处洋溢着喜庆气氛,宛如年节提前到来,甚至比年节更隆重。

然而这座盛名在外的国公府内,仆人们脸上的悲戚挥之不去。

那位为大齐付出一生的魏国公大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即便宫里十分关注他的身体状况,送来各种名药,甚至还有两名太医住在府上,却无法改变生老病死这些人间至理。

内宅正房的卧室内,赋闲在家的厉良玉站在床边,尽量缓慢清晰地讲述着京中的动静。

良久过后,床上响起一个非常虚弱的声音。

“你去一趟宫里,就说老臣残躯无力,不良于行,请太后娘娘、皇帝陛下并两位宰相,屈尊……屈尊纡贵,来一趟寒舍。”

“是,父亲。”

厉良玉双膝跪地,叩首领命。

再起身时,他已然满面沉痛,泪流不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