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第806章 804【罪在朕躬】

九锡 第806章 804【罪在朕躬】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第806章 804【罪在朕躬】

第806章 804【罪在朕躬】

大齐鼎正二年,三月初九。

历曰,桃始华。

寅时三刻,陆沉从睡梦中缓缓醒来。

府内不少地方已经亮起明亮的烛火,住在东跨院的亲兵们正在收拾,府内管事则给这些身躯魁梧的大汉们准备了管够的白面馒头、米粥和小菜。

这座郡公府便是当初先帝赐下的侯府,陆沉住在这里的时间不多,因此没有特意装饰,只是将门楼上的匾额换了一下。

不出意外的话,今日过后匾额要再换一次。

老管家陈舒显得很是兴奋,一把年纪依旧跑前跑后,陆沉忍不住笑道:“陈叔,我又不是娶媳妇,你瞎张罗什么呢。”

“公爷,可不能这样说。”

陈舒停下来,感慨道:“我们老陆家要出一位国公了!就是可惜老爷今天不在,不然他肯定比小人更高兴。”

陆沉放下碗筷,起身对这位忠心耿耿的老管家说道:“爵位还未定下,你让家里的人冷静一些,莫要惹得旁人笑话。”

“公爷放心,小人明白。”

陈舒笑吟吟地应下。

陆沉便迈步向外走去。

登上马车,三十余名护卫在秦子龙的率领下前后相随,行走在深沉的夜色中,朝着南边皇宫的方向而去。

约莫一刻钟后,马车在和宁门的广场外围停下。

广场上已经来了不少官员,三三两两地分散站着。

陆沉走下马车,没有过多在意那些朝他投来的注视,径直走向广场南边,来到武勋们所在的区域。

“见过郡公。”

除了萧望之以外,张旭、陈澜钰、李景达、汤永等人纷纷拱手见礼。

陆沉一一回礼,这次他没有再找陈澜钰的麻烦,毕竟对方明面上没有做过天怒人怨的事情,之前在京城郊外诘难一番已经够了,陆沉不能做得太过分。

“精神头不错。”

萧望之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陆沉来到他身旁站定,低声道:“昨夜戌时初刻便睡下了。”

萧望之微微点头,意味深长地说道:“看来是做好准备应对今日这场大朝会了。”

陆沉心神平静,问道:“萧叔觉得今天会出现意外的状况?”

他们二人当然不是初次相见。

五天前陆沉在宫中和天子发生了一场不算激烈的争执,他随即用一天时间做了一些布置,然后在前日特地前往荣国公府拜望萧望之。

他对萧望之很信任,自然不会隐瞒和天子的争执,所以萧望之才会对今天的大朝会语含深意。

萧望之与他并肩而立,微微抬头望着巍峨庄严的皇宫,轻声道:“不会那么平静,但是应该不会冲着你,我们这位陛下至少还能做好表面功夫。”

从这句话便能看出,萧望之对李宗本的不满已经很明显。

这世上或许有圣人,但绝无可能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杀人无数的名将。

入京之前,因为杨光远冤死的缘故,萧望之对朝廷无法给予太多的信任,先帝在时亦是如此,这是他和厉天润最根本的区别。

入京之后,虽然名义上是国公之尊、领衔军事院大权,实际上因为李宗本联合张旭、韩忠杰、陈澜钰等人的排挤和架空,萧望之的处境很是艰难,一直到考城大败、陆沉都督江北三州军权才有所好转。

泥人尚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是萧望之这种戎马一生的老将,只是为了顾全大局,他才将那些憋屈默默隐忍下来。

陆沉刚要接话,忽听远处传来几声清亮的鞭响,紧接着厚重的宫门徐徐打开。

其时天光渐亮。

随着奉仪御史的呼声响起,文武百官依照位次走入皇宫。

武勋这边以萧望之为首,陆沉在其身后,然后依次是张旭、陈澜钰、李景达等人。

文臣则是以左相薛南亭为首,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李适之次之。

陆沉平静地向左边看去,目光落在李适之脸上,只见这位御前红人目不斜视,仪容端正。

便在这时,左相薛南亭忽地转过头看了陆沉一眼。

这个眼神很复杂,很难用言语来形容。

他不及细思,薛南亭已经回过头去,百官脚步不停,走向前方的端诚殿。

大乐奏起,天子驾临,群臣行礼如仪。

一套程序过后,大殿重归安静。

李宗本高坐龙椅之上,环视下方群臣,并未刻意在某人面上停留,缓缓道:“列位卿家,如今江北局势稳固,景贼不敢觊觎我朝边境,战事暂时落幕。对于在战事中立下功劳的将士们,朕已经命军事院拟定封赏章程,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之内会逐步落实。至此,可以对前年冬天至去年夏天的战事做一个总结。”

这个开场白让殿内很多官员心生不解。

那场战役不是已经结束了吗?

有功之士皆被封赏,除了身为主帅的山阳郡公陆沉,但今天这场大朝会肯定会给陆沉嘉赏,此外犯错的人比如韩忠杰也被问罪,按理来说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

李宗本将群臣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说道:“此战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从我朝大军北上至考城大败,后半段则是陆卿家临危受命力挽狂澜,连续取得尧山关大捷、太康大捷和飞鸟关大捷。虽说此战最终以我军胜利告终,但是在前半段的损失不容忽视。朕反复思量,之所以会出现考城大败,一战折损五万精锐将士,完全是因为朕错误判断了形势,发起北伐的时机过于仓促。”

此言一出,群臣惶然,有人忍不住高声道:“陛下何出此言?”

李宗本眼帘垂下,愧然道:“考城之败,五万大齐儿郎命丧沙场,后续靖州防线被敌人来回践踏,十四城落入敌军之手,无数大齐子民饱受蹂躏,朕岂能心中无愧?故此,朕决意颁下罪己诏,昭告江南江北各州府。”

听到“罪己诏”三字,群臣并不陌生,但依旧很震惊,因为当年朝廷南渡之前,将大齐折腾得民不聊生的成宗、也就是李宗本的祖父可从未想过下一道罪己诏。

李宗本没有给群臣劝阻的机会,随即看向侧面肃立的苑玉吉,后者遂迈步走到御阶之前,摊开圣旨高声诵读。

“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人,遂致景虏猖獗……”

苑玉吉的声音在大殿内回响,绝大多数朝臣一脸凝重的神情。

左相薛南亭和吏部尚书李适之较为冷静,不光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更在于他们提前知晓这封罪己诏会出现。

数日前两人联袂入宫,李适之提出了几项建言,罪己诏便是其中之一。

“重念靖州之民,罹此一时之难,栋宇或遭于煨烬,田畴并丧其犁锄,老稚有荡析之灾,丁壮有系累之苦……”

苑玉吉继续念着,语调十分沉稳。

这封罪己诏重点在于那一战的前半段,乃是李宗本对仓促北伐、考城之败、靖州垂危的总结和反省。

这时候很多大臣猛地想起不久前那封暗中流传开来的奏章。

出自山阳郡公陆沉之手。

即便有些人怀疑这封文辞恳切的奏章非陆沉亲笔所写,但这一点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天子居然对边军主帅如此诚恳的劝谏视而不见,难免会引起朝野的物议。

而如今这封同样发自肺腑的罪己诏一出,至少能够安抚大齐臣民之心。

“在朕日御万几,自然多有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此朕之罪也。”

“朕甚愧之!”

在罪己诏的最后,李宗本承认自己没有采纳一些大臣诸如薛南亭、陆沉和许佐的谏言,以至于酿成大错。

苑玉吉收起圣旨,恭敬地后退。

满殿寂静,群臣肃然。

他们望着龙椅上的天子,不论心中作何想法,至少面上只有敬服之色。

身为臣子,他们当然不能说“陛下知错就改就是好皇帝”的糊涂话,于是在左相薛南亭的引领下,殿内响起一片称颂声。

“陛下圣明!此乃大齐之福!”

陆沉亦在称颂的人群之中,他并未显得特立独行。

在李宗本刚刚说出罪己诏的时候,他就想起那日在宫中御花园,他对李宗本说过为何不同意让韩忠杰起复,这和朝堂上的权力争斗无关,而是他不能让那些无辜的将士们死不瞑目。

李宗本颁下这道罪己诏当然不可能只是为了回应陆沉,但至少有几分用意在里面。

陆沉直起身来,稍稍抬眼望去,刚好撞上李宗本看过来的视线。

君臣二人眼神交会,因为距离不算远,陆沉勉强能够看清天子的脸色。

李宗本神情平静,很显然这封罪己诏并非他的违心之举。

下一刻,李宗本开口说道:“万幸国有良将,可保社稷,这才是大齐之福。陆沉。”

“臣在。”

陆沉迈步出班,拱手一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