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第995章 993【螳臂当车】

九锡 第995章 993【螳臂当车】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第995章 993【螳臂当车】

大齐永宁三年,元月。

随着京城花灯会落下帷幕,这场天家与民同乐的年节终于宣告结束。

新年伊始,朝廷也迎来一番新气象。

在秦王陆沉的举荐下,原先暂代灵州刺史一职的刘元返京升任左御史中丞。

原定州刺史丁会返京接任吏部左侍郎,原广陵知府詹徽升任定州刺史,原定州都督府长史黄显峰升任渭州刺史。

王衡升任青州刺史,高汝励升任灵州刺史。

与此同时,经由陆沉奏请,宁太后批准,朝廷正式设立一个单独的新政衙门革新司,全权负责各项新政的规划统筹,以及施行过程中的监察和考核,具体施行则由中书二相和朝廷各部衙负责。

革新司由陆沉主理,日常工作则由厉良玉负责,此外还有一大批过去一年在江北历练出来的年轻俊杰加入,譬如崔浩、王翰、魏惜云等人。

他们出身各异性情不同,但是过去一年当中都非常优秀地完成陆沉交待的任务,尤其是曾经提出利民十五策的崔浩,他在王翰的配合下,将青州治理得欣欣向荣,愈发得到陆沉的认可和器重。

在陆沉的主持下,革新司很快便拿出新政第一阶段的计划。

首先第一条便是今年春天加开恩科,凡江南和江北三州有功名者,江北故土各地受官府举荐者,皆可赶赴河洛参加恩科,此谓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第二条便是肃清吏治,针对朝廷多年来臃肿的官员体系进行修正,御史台将会在各州、府、县建立监察体系,哪怕是最低阶的选御史都有直接上折中枢的权利。

第三条是朝廷将在全国设定田赋的水准线,即根据农户所拥有田地的数量和成色,设立不同的征收水准。

这是一个极其明确的户等制,朝廷将民户分为上上、上中、中上、中中、下上、下中、下下七等,上上户需要缴纳的田赋额度最高,余者依次递减,下下户可酌情免除。

原本这项新政推行的难度极大,光是统计现有的田产情况就是一桩大麻烦,但是得益于经界法在江南推行数年,江北巨户又被陆沉折磨得没了脾气,再加上过去一年已经完成各地田亩的清丈和统计,因此即便有不少朝臣认为户等制存在一些问题,仍旧能够强硬地推行下去。

光这一项就能极大地充实国库。

第四条是在户部之下设立农事司,专门负责培育良种、改良耕具、研究沤肥技术和轮作之法,而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喊着劝课农桑的口号,不能给百姓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农事司还与工部增设的水利司合作,实地考察兴修水利,工部不再只负责给天家修缮殿宇和给百官建造官邸,他们需要为百姓做一些实事,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被弹劾罢官,重则身首异处。

第五条是调整太医院的职事,新设一处医疗局,主要借助官府的渠道建立遍布各州县的医馆和药铺,同时大量招募学徒,编写简单有效的卫生条例。

一辈子超然物外的薛怀义到老反而入了官场,成为医疗局首任主官。

第一阶段的新政共有八条,此外还有兴办学堂、厘定商税、鼓励商贸这三项。

陆沉很清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没想过一口气就能实现跨越,因此在认真总结前世的一些经验教训之后,在许佐、高焕、陈循和刘元等人的协助下,先将目标对准这个国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几条温水煮青蛙的政策。

增开恩科和肃清吏治是相辅相成的手段,通过前者让官员们认清朝廷这次新政的决心,后者则是针对性地罢免和问罪一部分官员,又给予一部分官员将功补过的机会,从而避免酿成大规模惰性对抗的局面。

这一点陆沉尤其叮嘱过刘元,弹劾官员需要掌握一个尺度,水至清则无鱼的现状虽然无奈,总得一步一步来。

新政的推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光靠陆沉一个人就能完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泥沙俱下是可以预见的情况。

当时间进入三月,新政磕磕绊绊地铺展开来,秦王府也迎来第三位下一代。

厉冰雪顺利产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

在京官员纷纷上门恭贺,宫里自然不吝赏赐。

西城太平坊,一座精巧雅致的府邸内。

“这次秦王侧妃诞下一子,你送了什么贺礼?”

这座宅子的主人、礼部尚书孔映冬笑呵呵地望着对面的中年男人。

一张国字脸、不怒自威的刑部尚书尹博花眉微扬,淡淡道:“老夫家境贫寒,拿不出厚礼,干脆就不去惹那位王爷心烦了。你呢?如今增开恩科和兴办学堂这两项新政都是由礼部操办,你孔尚书愈发权柄深重,想来不会错过这个示好的机会。”

“大成兄何必话中带刺?我们孔家虽然不至于过于贫寒,但如何与陆家商号相比?就算拿出几千两银子,秦王怕是也不会放在眼里,说不定还会让那个刘秉元上折弹劾我一本。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我只好做了一幅画让人送去秦王府。”

孔映冬意味深长地说道:“你猜怎么着?这幅画原原本本地退了回来,王府长史亲自登门道谢,只说秦王有令,心意他领了,贺礼一概不收。”

尹博道:“这也很正常,那位厉侧妃只是第一位,接下来秦王府据说还有五位待产之人,要是每一次都收贺礼,恐怕京官今年都要活不下去了。”

孔映冬笑了笑,感慨道:“多子多孙,好福气啊。”

尹博不轻不重地冷哼一声。

“大成兄不必着恼。”

孔映冬叹了一声,徐徐道:“平心而论,这新政八策利国利民,若是真能顺利施行,不出两年就能见到效果。”

“老夫对新政并无意见。”

尹博稍稍提高语调,正色道:“老夫只是看不惯这位王爷的做派!新政既然由他首倡,那么他就该担起责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名声和功劳全都在他身上,怨望则归于二相和百官!”

孔映冬默然。

片刻后他低声道:“我等又能如何?薛相和许相不站出来,秦王又靠着刘秉元这条老疯狗撕咬百官,短短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被刘秉元和他麾下的御史们弹劾罢免七十六名官员,从中枢到各地州府,圣人和二相一言不发,任由秦王提拔心腹,安置在各个紧要衙门。大成兄,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秦王这是借新政推行谋夺民心。”

尹博皱眉道:“难道我们就这样看着?”

“如之奈何?”

孔映冬转而看向下首那位一直沉默的年轻人,问道:“你说呢?”

年轻人不疾不徐地说道:“二位大人,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出秦王的狼子野心。据晚辈所知,有很多年轻官员依然忠心唯上,只是他们无力撼动秦王的权势,而且没人可以将他们团结起来。圣人和二相不是不知道秦王的谋算,只是他们身处那个位置无法表态,一旦表态就会导致局势瞬间恶化,因为军权始终握在秦王手里。”

孔映冬摇头道:“我相信圣人和薛相是有苦说不出,但是许相未必会这样想,这三个月如果没有他的默许甚至是支持,刘秉元哪能那么容易调动御史台的力量,秦王也无法如此顺利地插手朝政。”

“晚辈不敢妄议许相。”

年轻人微微垂首,继而道:“二位大人,晚辈相信无论秦王如何权倾朝野,总有一批忠耿之臣愿意为圣人付出一切包括性命,只要能除掉秦王这个祸国权奸。”

孔映冬和尹博同时吃了一惊。

虽说他们心中的担忧逐渐成为现实,但是终究不敢明言,不像这个年轻人一般犀利又直接。

“二位大人勿忧,晚辈不会冒然行事。”

年轻人神色从容,冷静地说道:“在晚辈看来,如今正好有一个机会,可以迟滞秦王在朝中大肆培植心腹的企图。”

孔映冬动容道:“细细说来。”

“这件事还是要靠孔大人操持。”

“你是说这次的恩科?”

“没错。”

年轻人抬眼望着他,徐徐道:“秦王增开恩科的目的便是拉拢人心,确切来说是士林之心,那些江北的名士文人都想借着这次的恩科登上高位,可以预见他们都只会认秦王而非朝廷。孔大人,只要你能在这次恩科中尽可能多取江南士人,让江北那些人铩羽而归,秦王之谋便可不攻自破。”

“这……”

孔映冬和尹博对视一眼,一时间迟疑不决。

年轻人郑重地说道:“孔大人,秦王如今不愿背负篡逆之名,所以才用这些手段,既然他要在朝廷规制之内行事,难道孔大人还找不出足够的理由决定这场科考大典的结果?”

尹博双眼一亮,颔首道:“此言有理。”

孔映冬这时也明白过来,他身为礼部尚书兼这次恩科的主考官,让谁金榜题名还不简单?

至于理由……如他这种饱学之士,无论选中哪些文章都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引经据典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一念及此,孔映冬悠然道:“好,不过为了避免秦王发怒,本官还是会给江北士人留一些名额。”

年轻人继续提醒道:“孔大人不妨适当照顾一下那些被秦王反复折腾的世族子弟。”

孔映冬自然明白其中深意,他忍不住笑了起来,抬手点了点年轻人,感慨道:“若谷啊,你不愧是薛相亲自调理出来的年轻俊彦。”

年轻人垂首道:“大人谬赞,晚辈只是在为圣人效力。”

他便是当朝左相薛南亭长子,国子监司业薛若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