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474章 名震天下!

乾武十一年,春末的风依旧带着几分凛冽,呼啸着掠过漠北的草原,那广袤无垠的绿色海洋在风中翻涌,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豪迈。

在这片草原之上,矗立着一座意义非凡的学府——漠北骑兵学院。

它作为大唐第一所军校,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

学院的建筑风格粗犷,由巨大的原木和厚实的砖石搭建而成,墙壁上刻满了战马奔腾、大唐各位将军冲锋的浮雕,彰显着这里的热血。

从学院建立至今,时光悠悠流转,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的蜕变。

这里既有大唐武勋世家的子弟,他们自幼在家族的熏陶下,对军事有着天然的热爱。

也有来自平民百姓家的报考学子,他们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背井离乡来到这漠北之地,期望在这军校中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如今,学院里的第一批武勋子弟,早已褪去了曾经的青涩,成为了学院里的中流砥柱,化身为老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一代的学子。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磨砺,也适应了漠北草原独特的生活节奏。

这里有寒暑假,这本该是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对他们来说却成了一种奢望。

回长安的路途遥远而艰辛,仅仅是单程,就要耗费大半年的时间。

加上火车还没有通向这里,回长安实在是太过于艰难。

他们担心长时间的离校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业,这份责任感让他们毅然选择留在学院。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很多人已经在这漠北之地坚守了八年之久。

在这八年里,他们看着草原上的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

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从初入学院时的懵懂少年,成长为英姿飒爽的骑兵。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还在这里安家落户,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了这片广袤的草原上。

他们的生活,与漠北草原紧紧相连,呼吸着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

他们骑着矫健的战马,在草原上驰骋,教导着学生们骑射之术、战术谋略。

闲暇之时,他们会与当地的牧民们交流,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品尝着美味的烤羊肉,喝着香醇的马奶酒。

他们往大唐的军中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为大唐的边疆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漠北骑兵学院中,有五位声名远扬的人物,他们被誉为“五虎”。

为首的是秦叔宝之子秦怀玉,他继承了秦琼的英勇,骑在马上时,仿佛能看到当年秦叔宝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

其次是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他身形魁梧,力大无穷,手中的钢鞭舞动起来虎虎生风,让人望而生畏。

单雄信之子单天常,为人豪爽仗义,交友广泛,他擅长使用长枪,常常在战斗中出其不意地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程咬金之子程铁牛,性格直爽,憨厚可爱,手中的大锤使得炉火纯青,虽然招式看似简单,但威力大,让人难以抵挡。

罗成之子罗通,长相英俊,风度翩翩,且智谋过人,在战场上不仅能勇猛杀敌,还能冷静分析战局,制定出精妙的战术。

这“五虎”都正值而立之年,他们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精力充沛。

在他们的带领下,学院里形成了一股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就在这春末的一天,时任骑兵学院院长的李思摩收到了来自陛下的旨意。

那是一封用绸缎包裹的信件,上面盖着象征着皇权的玉玺大印。

李思摩打开信件,只见上面只有短短的两个字:“放假!”

他便瞬间明白了陛下的意思。

朝廷中的那些老将们,多年来南征北战,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立下了赫赫战功。

可岁月不饶人,他们的身体和精力都已大不如前,脚下的这条路,也快要走到尽头了。

陛下这道旨意,既是对这些在漠北坚守多年的老师们的关怀,也是在为大唐的未来布局,让这些优秀的军事人才有时间回到长安,为朝廷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与此同时,在大唐的都城长安,一件足以震动天下的大事悄然发生。

一部由张三拟定的法律,在大唐的土地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张三,这个名字听起来再普通不过,在大唐的每一个村子里,或许都能找出七八个叫张三的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名字,在这乾武十一年,却如雷贯耳,名震天下。

这真是应了一句话。

今日的无名之辈,谁知道来日会不会名震天下?

张三以前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

在此之前,众人从未听说过朝廷里还有一个叫做张三的大官。

他就像是一颗突然升起的新星,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而这一切,都源于李承乾很早以前交给他的一项重任。

李承乾怕大唐的百姓在不合理的制度下生活得十分艰辛。

于是,他找到了张三,让他编撰一部真正为百姓谋福祉的法律。

张三领命后,便一头扎进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中。

多年来,他走访了无数的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

他查阅了大量的典籍资料,参考了历代的法律制度,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瞩目的大唐劳动法。

这部劳动法,是大唐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是唯一一部真正站在百姓这边的法律。

其中的每一条规定,都是对百姓的关怀与尊重。

例如,法律中明确提到,若是工人对现有薪资不满意,可以选择罢工来提高自己的工资。

这在以前,是百姓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过去,工人只能默默忍受着微薄的薪资,不敢有丝毫的怨言,否则就会面临被解雇甚至是被官府惩罚的风险。

而现在,他们拥有了维护自己权益的武器,这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若是百姓对工作时长不满意,感觉没有自己的时间了,也能用罢工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休息时间。

法律规定,一天上工的时间,不得超过四个时辰,

每五日休两日。

这一规定,让百姓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去享受生活的乐趣,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这部劳动法中,还包容了许多以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其中最让百姓们感到振奋的是,若是觉得官府做的不好,朝廷鼓励百姓举旗游街,围堵官府。

一旦出现这样的事情,朝廷立刻罢免官员。

这一规定,极大地提高了百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让他们拥有了监督官员、参与政治的权力。

在过去,百姓们对官府的决策只能唯命是从,哪怕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只能忍气吞声。

而现在,他们有了反抗的权利,有了为自己争取公平正义的途径。

此等法律一出,天下震动。

大唐的地方官员们无不人心惶惶,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百姓的监督。

每一位官员出门,都要对着百姓面带笑意,小心翼翼地行事,生怕因为自己的一点疏忽,就引发百姓的不满,导致有人游街围堵官府,让自己丢了头上的官帽。

而对于百姓来说,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一个个心潮澎湃。

百姓拥有罢免官员的权力,这在以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如今,这一梦想却变成了现实,他们感受到了朝廷对他们的重视,对他们的尊重。

这部劳动法,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大唐百姓干涸的心田。

它让百姓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大唐。

李承乾也因为这部劳动法,收尽了天下民心。

在百姓们的心中,李承乾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而是他们的大救星,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现在,大唐的百姓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拜那些虚无缥缈的天上神仙。

他们的家里,挂的都是大唐的官员画像。

在这之前,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的画像,早就成为了家家户户的首选。

曾经被人们奉为辟邪驱鬼的神荼郁垒那些画像,早已被百姓们放在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