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 > 第390章 水库展望

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 第390章 水库展望

作者:我爱左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22 20:46:40

中午醒来后,李堂和赵福来了。

“湘哥,你怎么一直不来,找我们了,”李堂说道。

“我能像你们一样吗!看你们一个个吃的,肥头大耳,”胡湘说道。

“你吃不胖,还不是因为你被榨干了身体,我去了一趟大名府,在翠仙楼见到你的小妾了,哎呀!那真是天姿国色,怪不得你天天不在武安那,”李堂说道。

“你小子胡说八道,我不在武安,也不是天天在大名府,你没有看见我筹集了多少粮食到武安吗!”胡湘说道。

“嘿嘿!我们兄弟,用不着说冠冕堂皇的话,兄弟是来,求你办件事的,你能不能派人到临安青楼,给赎几个花魁来,钱我们出,我也把她们安置在大名府,”李堂嘿嘿笑说道。

“还是算了吧,临安青楼的花魁至少得三千两银子,这大一笔钱出入,你不怕家里闹的鸡飞狗跳,在说你们有几千两银子的闲钱吗!”胡湘说道。

“这尼玛也太贵了,”赵福说听到胡湘的话骂道。

胡湘知道,虽然李堂和赵福挣钱了,但也没有到三千两银子的身价。

“你得到你的小妾,花了多少钱,”李堂问道。

“赵姑娘是赵宋皇族后代,你没有见我一表人才,玉树临风吗?需要用钱吗!”胡湘笑说道。

李堂和赵福听到胡湘的话,如同听到笑话,笑了起来。

“不如这样吧,你俩出笔钱,可以赎一些不是花魁的女子,”胡湘说道。

“歪瓜裂枣,我可不要,”赵福先说道。

对于青楼的女子,胡湘一直想如何解救她们,要知道,那些女子如果没人赎身,年老色衰后,下场也是悲惨的。

因此胡湘早有计划,准备让蒲寿庚带一些青楼女子到北方,以后大名建立纺织坊后,也需要很多女工的。

“临安青楼女子,没有歪瓜裂枣,”胡湘说道。

“能有赵郡主一半,我就满意了,”李堂说道。

“呵呵,你想的到美,不说这些了,我们到铭河,玩水去吧,”赵福说道。

铭河是武安城附近一条河,在雨季的时候,会有水,以前胡湘小时候,经常和李堂,李肥,赵福到河里面扑腾。

胡湘也是无事,就和他们一块到城外河边了。

因为昨晚刚下过大雨,河水涨的很高。

“看来,没法下水游泳了,”赵福看着满涨的河水说道。

“李堂,你学会游泳了吗?你身为澡堂老板,不会游泳,不就笑话了,”胡湘说道。

“澡堂是洗澡的地方,又不是游泳的,”李堂说道。

“你可以建设个游泳池,现在不是有了水泥,建一个大点的水池子,里面要有浅水区,和深水区,”胡湘说道。

“这个主意好,也是个好生意,”李堂说道。

“铭河,发过大水吗?”胡湘自言自语道。

“发过呀!你忘记了湘哥,在我们十岁那年,大水把整个武安城都泡了起来,”赵福说道。

胡湘想,武安城能抵挡百年一遇大洪水吗?

我们说的百年一遇,不是一百年才有一次洪水,它是概率问题。

“我们要是在武安城五里外修建一个堤坝,是不是就是铭河水溃堤,洪水也流不到武安城内,”胡湘说道。

“那要多大的洪水,才能流到到武安城,建个堤坝,我看也是白建,”赵福说道。

其实对于洪水,胡湘在后世听报道的可多了,那些百年一遇到洪水太可怕了,曾经有个城市,地铁里面都灌满了水,据说那大雨下的,可以说是用盆子往下泼。

武安城在修建时候,城内也修建了很多排水渠,并且把挖出来的土,把城内都做了垫高处理。只要没有外来的洪水,武安城应该不会淹了。

“建个土坝,工程量也不大,两米多高就可以了,而且又是坝前面取土,”胡湘说道。

其实建个这样的土坝,很简单,民夫只需要拿把铁锹,把土扔到两三米外,土堆积到两米多高就可以了,上面在碾压就成了。

“先建个土坝,以后在山区里面,铭河上游合适的地方,拦河修坝,”

“山区里面都没有百姓,修那有啥用,”赵福说道。

按目前武安的农业人口两万多,在武安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确实显的稀少。不过武安山区占了百分之七八十,耕种农业条件很不好。

“以后武安人口就会多起来的,按过去看,武安一直是缺水的,不能让雨水白白的流走,”胡湘说道。

后世的武安县志记载:

在古代很长的时段里,武安 2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规模一直在1万到2万之间;

历版《武安县志》无不充斥着“旱”“大旱”“亢旱”之类的记载。

到了明代,以洪洞大移民为起点,人口持续增长,嘉靖年间增加到口(见嘉靖版《武安县志》。)

而进入清朝以后,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武安的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据史料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人口为 12 万,至民国十七年(1928 年),人口已为 36.5 万。400年间增加8倍;将近200年间,又增加两倍,人均耕地由乾隆元年的8.47 亩下降为 2.78 亩。

这个时候,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时代,武安人民面临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

后世武安县,大贺庄村现存胡氏民国版《家谱》,其就总结胡氏家族外出经商的原因曰:“八世以下,人繁地狭,逐渐归商……”

“有了水库,是不是就可以放些鱼在里面了,”赵福说道。

“当然得放些鱼了,不然就浪费那一库水了,”李堂说道。

“那我的饭店,以后就可以多一道菜了,”

在赵福和李堂的谈聊时候,胡湘拿着望远镜看着远处的广阔的河水。

铭河到流到这一带,河面特别的宽阔,有一里多宽,因为现在水多,形成了一个湖泊了,流出口那一段,因为两边地势高,水道就一百多米。

要是依据这个地势,在出口修建一个水坝,不就可以形成一个湖泊了,而且工程量也不是很大。

“你们看到没有,我们要在那里修建一个土坝,就可以把水拦截了,不能往下游流了,这里是不是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胡湘用手指这远方,河道窄的地方说道。

“恩,是,河道是比较窄,我们到那看看,就知道了,”李堂说道。

于是胡湘和李堂,赵福来到那里。

“哈哈,从这里往上游看,如同一片汪洋了,”李堂说道。

胡湘看向上游,有四五里长,宽一里都是水,这也是雨后看,不是雨季还看不到这个景象。

其实在后世,这里就是武安城附近的的一个大水库,叫大铭远水库。

“要是水坝建好了,一年四季都会有水,就形成一个湖泊了,我们在修些亭台,以后就有游玩的好去处了,”胡湘说道。

其实修建水库,最重要的是涵养水源,还有就是农业灌溉用水,人畜的饮用水。

“要修建个黄鹤楼那样的阁楼就好了,”赵福说道。

“现在哪有闲人,我现在天天被房主催,房子到现在完成的不多,就是因为劳力不足,”李堂说道。

现在武安城只要有闲余劳动力,都被李堂招纳盖房子了。

李堂的建房子队伍,也是武安劳动力的调蓄池,只要有闲人,就去盖房子那,别的工坊要是缺人,也是从李堂的建房工队抽人。

现在武安还没有后世的劳动力市场,人要是在劳动力市场等待人招纳干活。那样就太浪费劳动力资源了。

一般没有特殊情况,武安的劳动力也是不闲着的,当然都不是免费干活的,只要干活就有工钱,也不拖欠。

不过按武安的工钱,出卖劳动力一天工钱,没有会技术和手艺的人工钱多,所得工钱按照武安粮食价格,只能养活三个人。

“我们到铭远村看看,”胡湘说道。

“李堂的丈人家,就是这个村的,”赵福对胡湘说道。

胡湘等人于是来到这个村。

这个村五十户,不到三百人,村庄四周也修建了土围子,是三米左右的土胚墙,墙外十米内,有很多两米多深的陷阱,陷阱内都有铁刺。

不过还没有完善,只要庄稼里面不忙的时候,村民都会去加固围子。

在村庄进口,也修建了角楼,晚上时候,会有两人站岗,这个村庄有四个出口,其实目前的武安各个村庄围子,都是四个出入口。

村里面的土墙壁上,白灰大字写满了道德标准,和社会公德。

根据胡湘的提议,每个村有正副村长,和民兵正副队长,村长都是由年龄大的。威望高的村民担任,民兵队长是年轻力壮的壮年担任。

胡湘等人刚进村,就有一个长者和几个村民出来迎接了。

他们应该早发现胡湘等人。

这也不奇怪,胡湘带了四名护卫,李堂和李福都有一个护卫,也可以是伙计跟随着,这一众九人,在乡村也是很显眼的。

“原来是胡少爷,李少爷,赵少爷,请到家里喝杯茶,”长者说道。

在武安,胡湘很少下农村,但胡湘父亲和二哥经常下乡,武安的一些村长都认得胡湘的。

李堂和赵福虽然不担任官职,但他们在武安城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今天不是公事来的,不用惊动村民,”胡湘说道。

胡湘知道现在地里面也有很多农活,尤其是锄草,那是需要天天锄草的,不然会影响庄稼苗的生长。

通过介绍下,胡湘知道这个村长姓尹,其实这个村大部分村民都是姓尹。

胡湘等人在村长家的院子里面,一棵大槐树下面围桌而坐。桌子上面摆放一陶罐水,还有几个盛满水的碗。

胡湘喝了一碗水,就和村长聊了些庄稼话题,这个村,在武安还算富裕,因为挨着洺河,水浇田多些,而且这个村的麦田也没有着火。

胡湘也了解到这个村有土地四千亩,水浇地一千亩,

胡湘也说起了,修建个拦河坝,就能形成一个很大的湖泊。

村长听了,说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虽然会淹些水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