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981章 天子一怒百官惊

隆庆中兴 第981章 天子一怒百官惊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2 22:27:22

徐阶和张居正、杨继盛在商量如何才能加强朝廷对于苏松的控制,其实徐阶既是松江人,又当了这么多年的首辅,也曾经在地方任职,对于其中的情弊是十分清楚的。

徐阶明白,为什么朝廷始终对于苏松无法完全控制,就是因为朝廷官府缺乏官员,尤其是流官,面对苏松这样极为难治的州县,事务繁杂,案件众多,他们根本无法有效的处理政务,控制地方。

而官员们为了自己的考绩,就会和地方士绅们做交易,朝廷考察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无非就是三个方面,钱谷、刑名和文教。

东南文风鼎盛,文教根本不是问题,对于官员们来说,重要是是钱谷和刑名,尤其是钱谷,朝廷对于东南的赋税,肯定是极为重视的,但是仅仅依靠县衙的几个官员,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官府收税,主要是依靠两种人,一是衙门小吏,他们是直接承办的,二就是地主士绅,官府往往需要依靠他们来征收赋税。

而士绅和小吏已经结成了利益同盟,从官员到任起,士绅们就会和小吏们一起观察官员,若是官员不通政务,那么这些小吏就会直接把持县政,架空朝廷命官,使他们变成士绅们的橡皮图章。

若是来的官员精明强干,小吏们无法欺瞒于他,那么士绅们一样有办法对付他,无非就是银子和前途罢了,对于那些贪婪的官员就直接用银子收买,这也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当然总会有强项令,尤其是苏松地区的州县长官,都是经过吏部精心考选的,不少人还是想做些事情,没那么好糊弄的。

那就用前途来收买他,士绅们最厉害的地方在哪里?除了通过衙门小吏把持县政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对于科道的掌握,大量的御史言官被他们收买,而这些巡按御史对于州县官员是可以一言而决的,只要他们一封奏疏,虽然对于督抚大员来说聊胜于无,但是对于州县官员那是相当致命的,基本上可以一言定生死。

每年被巡按御史弹劾落马的州县官员都不在少数,何况御史不仅可以弹劾也可以举荐,这就使得士绅们可以以此为筹码和州县官员们做交易,士绅们可以帮助官员在钱谷上收缴赋税,也能够保证不发生危及官员仕途的恶性案件,甚至可以操纵御史,向朝廷举荐他们。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州县官员就要将大部分的行政和司法权力让渡给士绅们,士绅把持乡里,官府根本无从插手,使得士绅们的势力更加做大,后任的官员即便是想要改变也是无从着手了,士绅们依然做大,官府不仅无法惩治他们,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需要依靠他们,州县官员仰士绅鼻息的事情在东南是经常发生的。

所以徐阶认为,要趁此机会,改变朝廷在东南的弱势局面,加强朝廷在东南的存在。

徐阶这么积极,不仅仅是出于公心,当然也有自己的私心,徐阶很清楚,现在他在东南士绅中,已经被视为叛徒了,士绅们当然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但是一旦徐阶故去,他们会不会报复徐阶的儿孙就很难说了,徐阶当然也很清楚,毕竟他也曾经是士绅中的一员,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把这些士绅们彻底的按下去。

徐阶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才积极的为张居正出谋划策,徐阶很清楚,只有把这帮士绅彻底钉死了,徐家才能安全。

在经过徐阶、张居正的杨继盛三人的商量之后,总结了苏松的善后条陈,徐阶认为,苏松难治,在于事务繁杂,州县官员无法处理如此多的政务。

那么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第一是增官,第二是析县。

增官很好理解,就是增加州县官员,以苏州府为例,现在的苏州府,下辖长洲、吴县、常熟、昆山、嘉定、吴江诸县,领太仓一州,太仓州管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其余由苏州府直辖,这些州县无不是事务繁杂,极为难治的州县,仅仅依靠知府、知州和知县们,实在是难以管理,必须要增加官员。

徐阶认为,在府一级,要增加同知、通判等协助知府处理政务,同时苏州钱谷、刑名都是极为繁杂的,除了正常应该配置的通知、通判之外,专门设立管粮同知、管粮通判,以解决赋税征收的问题,同时就是刑名,由于苏州案件众多,像正常一府仅仅设置一名推官是远远不能满足苏州府的需求的。

徐阶建议至少按县设置,也就是最少七名推官,负责刑狱事务,这样的话知府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而且通判是无定员的,要增加通判的人数,协助知府分管庶务。

州县也是一样的,县丞虽然只有一任,但是主簿是无定员的,要增加主簿,协助县令分理庶务。

至于析县,徐阶等人认为,苏州府的大部分县份人口、赋税繁多,县令实在是难以管理,必须析县以减轻县令的管理难度,增加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

徐阶认为,以苏州府为例,可以分长洲县南部设元和县;从常熟县分出昭文县,从吴江县分出震泽县,从昆山县分出新阳县,同时新设宝山县,这样的话,一县所辖的人口、土地减少了,事务自然也就减少了,便于县令管理。

徐阶等人商议完成之后,决定由徐阶通过密疏向朱载坖奏明此事,徐阶致仕时,本来按照规定应该上缴银章,但是朱载坖特旨令徐阶保留银章,准允他可以密疏奏事,现在就正是使用密疏奏事的时候了。

而在京师的朱载坖也终于收到了来自苏州的急报,朱载坖看完之后并没有大怒,而是召集群臣于文华殿,当众宣读张居正等人的奏疏。

读完之后,朱载坖才问道:“苏松的事情,诸位以为应当怎么办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