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959章 风波乍起朝堂急(八)

隆庆中兴 第959章 风波乍起朝堂急(八)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2 22:27:22

没了徐阶的庇护,高拱和杨博就开始收拾这帮言官了,这两位都被言官收拾的不轻,这次朱载坖要收拾言官,他们当然是要借机狠狠的收拾这帮言官。

高拱不仅是要收拾言官,还要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科道,杨博也是正有此意,毕竟言官考满之后,可以直接外放知府甚至布政司参议、按察副使等要职。在言官系统也可以以佥都御史等职务出任地方督抚,对于非翰林出身的进士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出路。

在朱载坖也有意利用他们将科道中的东南官员清理出去一批,用以平衡科道的力量对比。徐阶在任的时候,东南出身的官员很是吃香,徐阶也很乐意照顾自己的乡党。现在时代变了,高拱等人对于现在的官场风气极为不满。

高拱对理学和心学都没有什么大兴趣,高拱的政治口号是舞文无赦,所以一法守。具有很典型的经世实学的特点,而首辅李春芳反而相对温和一些,这也使得很多官员反而跑去支持李春芳了,使得李春芳的地位很快得以稳固。

尤其是心学门人和东南出身的官员,他们在徐阶去位之后,快速团结在李春芳门下,希望李春芳能够为他们发声,但是李春芳和高拱只是手段的区别罢了,高拱主张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李春芳认为应当循序渐进。

但是在整顿科道这个问题上,李春芳、高拱、朱载坖的看法是一致的。

但是徐阶虽然将一应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来,甚至不惜以致仕来平息这场风波,但是有韦银豹叛乱所引起的风波并没这么快就平息下去。

针对张居正在东南实施的一系列新政,很多官员都对此表示不同意,其中非议最大的就是张居正的赋役新政,张居正的赋役改革,继承征一法,基本形成了一条鞭法的大概条款,将徭役折色化,配合朝廷的优免则例,使得百姓投献给士绅无利可图,因为士绅们现在能够优免的田亩有限。

之前的所谓免丁也都被田亩替代了,这样一来,不少之前投献的百姓就要将自己的土地要回来,由此在东南地区产生了大量的诉讼,州县乃至于布政使 、按察使衙门应接不暇,士绅们也是怨气满满。

刑科给事中舒化上疏称:夫道在日用,当官者不必出寻常之外而别为调停。政贵宜民,善治者,岂在创新奇之法,以抗夫时俗。

他认为张居正的赋役新法就是别出心裁,而现在由于张居正的赋役新法,导致了东南骚然,百姓不停的上告,这不是朝廷治国的善道。同时南直隶巡抚杨继盛也遭到了弹劾,原因也很简单,杨继盛在这些百姓向士绅索要田产的诉讼中,相对是倾向于百姓的,这使得东南士绅们大为不满。

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就上疏弹劾杨继盛,认为他沽名乱法,动盈千纸。凡衣冠之族,饱暖之家,远年祖产。每日开门受讼,悉听刁徒告赎。

其实戴凤翔说的倒是士绅们实话,朱载坖的一系列新政,使得这些士绅们损失了大量的土地,他们当然是怀恨在心,虽然徐阶去位将之前韦银豹叛乱所引发的朝廷动荡给按了下来,但是士绅们怎么可能就这么认输了,他们不断的怂恿科道言官和地方官员向朝廷上疏,陈述新法造成东南骚然,大有动乱之势。

朱载坖并没搭理他们,反而将舒化、戴凤翔降职外放,但是东南现在确实出现的大量的诉讼,州县官府难于处理,杨继盛在奏疏中也向朱载坖反应了这个情况,请求朝廷专门派遣钦差处理此事。

朱载坖召集阁臣们商议此事,苏松作为朝廷的财政重地,朱载坖不能不重视,虽然朱载坖要清丈田亩、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但是朱载坖并不希望将士绅逼迫太过,保证苏松的稳定仍然是最重要的事情。

杨继盛请求派遣钦差,朱载坖也正有此意,他也要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苏松的现实情况,朱载坖一面命令张居正了解相关的情况,一面选择科道言官,作为钦差了解当地的情况,经过内阁的推荐和朱载坖的亲自选拔,工科给事中齐康、河南道掌道御史韩楫、原遵化县令现巡按苏松御史沈炼作为钦差前往东南州县巡视,了解当地的情况。

很快厂卫和张居正的密疏就到了朱载坖的案头,张居正也向朱载坖介绍东南诉讼急剧增加的原因,说白了,就是投献方式不同罢了。

向官僚士绅们投献的主要有两个群体,其一是仅仅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这部分人产生的诉讼是不多的,因为朝廷在清退投献田地之后,他们还是继续耕种自家的土地,只是之前向士绅们交租子,现在向朝廷交赋税罢了。

真正引发大量官司的事第二种情况,就是中小地主的投献,这些中小地主,虽然拥有土地,但是由于没有官身,无法获取朝廷的优免,所以将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官僚士绅们,以求获得优免,逃避赋税,而他们则成为士绅们的所谓家人,代替士绅们们收取租子,与士绅们分成。

这里的土地关系就比较复杂了,佃户、土地原主人和士绅,按照朝廷的规定,清退投献之后,土地应该是回到原主人的手中,也就是这些中小地主的手中,这就引起了佃户们的不满,佃户们认为他们的利益受损,故而状告到官府去。

因为他们现在认为,这些所谓的中小地主,只不过是转佃罢了,即他们之前从士绅们手中将土地大片租佃而来,然后就土地转佃给佃户,借此赚取差价罢了,朝廷清丈投献,就应该将土地给他们,或者是由这些中小地主对他们进行补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官员都称这种告状的百姓为刁民的原因。

张居正在奏疏中也说道:方其初佃,大费工本。及转佃他姓,即以工本为名,立契得银。小民既已出银,又焉得为白占?今欲追价,则价已付之原主,世无一田二值之理。若与原主追价,则原主已前又有原主,展转追寻,何日清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