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635章 入彀方知算计精(六)

隆庆中兴 第635章 入彀方知算计精(六)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2 22:27:22

也就是说,如果仅仅看朝廷的官盐,是根本无法满足淮盐行销地区百姓的食盐需求的。而这些地方却又没有发生缺乏食盐的情况,这就奇了怪了。

王国光是担任过巡盐御史的,对于两淮的盐务还是比较了解的。两淮盐区,淮南用煎熬法,淮北用摊晒法,从事海盐生产。煎熬法,既有聚团公煎,也有小灶锅 。聚团公煎者,2—6人共一盘铁,日可煎盐600斤,年可煎盐二十一万六千斤。有盘铁 1 926.25角(嘉靖三十年之数),年共产盐四亿一千万斤。小灶锅,一家通夜可熬2锅,一锅盐30 斤,即日产盐60斤,年产盐两亿一千万斤。淮南灶户9308人,每人岁可办盐二十一万六千斤。

淮北一夫一日晒盐可得200斤,一年以120日晴天计,一夫一年得盐两万四千斤,淮北灶丁人,岁可办盐四亿一千七百万斤。

这个数字就和食盐的产销比较接近了,嘉靖三十四年,两淮巡盐御史杨选估计的370万引、7.4亿斤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也就是说两淮盐业的产量是足够满足行盐地区需求的。行盐地区的食盐消耗与两淮盐生产能力是相适应的。因此,两淮行盐地有相当部分的食盐是由两淮私盐提供的(此外亦有浙福川广之“邻私”),如淮安府、扬州府,迫近海荡,遍地私盐,而现在全国每年固定行销官盐5亿斤左右,户部统计人口约1.5亿,相应的食盐需求为18亿斤,亦即食盐市场2/3以上被私盐侵占,朝廷盐税征税面狭窄,盐税大量流失。

这些事情,其实现在朝野都是清楚,至于原因嘛,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人口一定,食盐市场有限。欲多行官盐,必危及私盐。而私盐在市场上反较官盐更具竞争力,原因在于官盐价昂质次,私盐价廉质优。官盐税重,又要负担种种需索,成本高,售价必昂; 私盐无需纳税,成本低,定价自由。

官盐由劳役制下的灶户生产,缺乏生产积极性,只管盐课足额,不重盐质;盐官收盐,也无品管之责;商人售盐,引岸固定,盐质不碍销售,甚至于杂沙土以诈民。私盐注重品质,宁可出高价收购,灶户也乐于售优于私。造成私盐品质优良,而官盐色劣味恶,不堪于食。官盐不敌私盐,增销失败。

也不是没有大臣想过杜绝私盐,增加朝廷的收入,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扩大官盐销售、增加政府税入的问题,在现在的情境之下,似乎显得非常困难。

要实现官盐的市场垄断,必杜灶私,以绝私盐之源。灶私即灶户私煎、私晒、私卖之盐。国初,灶户聚团公煎,办纳本色盐课,交官仓收贮,不得私产私卖。朝廷发给工本米钞,免其杂役,灶户生活比较有保障,朝廷也容易管理盐业生产。

后来,宝钞贬值,杂役优免多不能行,灶户生活贫困化,只得多产私盐,私卖以糊口; 一些富灶,往往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少或家置三五锅,多或私立十数灶,余盐产量高。朝廷定例以米麦收买余盐,但并无充分之米麦准备,余盐私卖无法杜绝。盐课折银,灶户只要交纳银钱,就可以自由从业,盐不必入官仓,官府无从稽查。盐业生产失控,私盐泛滥。

而自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大举入侵以来,朝廷的军费开支暴增,各处募兵都需要银子,朝廷为了增加盐税收入,同意商人纳银购买余盐,变相的增加了私盐的数量,商人往往借官盐之名暗行私盐,夹带、影射是最主要的走私方式。商人运盐出场,由批验所称掣,多带盐斤,查出没收,称“割没余盐”。嘉靖三十四年后,允许商人纳价回购割没余盐,遂使 之一过批验所便与合法官盐无异。商人各显神通,多方夹带,甚至贿赂监掣盐官,夹带之盐二三倍于正盐者,比比皆是。甚至有1引行盐2500斤者,即以1引夹带10引之盐。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就是私盐,而朝廷对此是毫无办法。

而官员也很乐意容留走私。商人以私盐为利,遂贿赂盐官。盐官受贿纵私,称掣流于形式,盐引验看为虚,甚至帮助伪造盐引,予走私种种方便。走私不绝,官员亦且以缉私报功请赏。 倚仗特权,他们往往自买私盐,各处贩卖,从中渔利。

朝廷想要制止私盐,往往是有心无力,要增加官盐竞争力,必须减税压价。但盐税是太仓收入之大宗,国家军储实赖于此,降低税率则冒减收之危险,主政者无人敢作尝试。而且当时财政已极为困难,唯恐加税之不及,增引与加价并行。

而朝廷为了增引、加价,进一步推高了官盐的价格,导致官盐的竞争力更加下降,反而影响了朝廷的盐税。按照王国光的估计,扬州盐业资本不下3000万两,每年可得利润900万两,给国家纳税100万两,各项费用共计300万两,可获纯利润500万两。

朱载坖听后,不禁大为关火,都是朕的钱啊!说白了,这些扬州盐商从事合法经营以外的私盐贩卖。私盐的泛滥,缘于官盐定额相对食盐产销量的低下。朝廷扩大官盐销售的种种努力,在现在的情境下收效甚微。因此,盐税总额低于 应税水平,利入私门。

朱载坖的想法就很简单,整顿盐务,不仅仅是恢复开中法这么简单,要全面的狠抓盐政,逼迫两淮的盐商向朝廷缴纳利润,否则的话,朝廷始终是寅吃卯粮,入不敷出。

对于朱载坖的看法,讲官们倒是淡定多了,盐务之难,不亚于治水,治水是和天斗,可盐务,是和人斗,这人心啊,可比天候可怕多了。

张居正说道:“殿下,何不请王国光来一叙,他对于盐法,颇有见地。”

朱载坖说道:“那就烦劳张师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