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1259章 宗臣改录属国欢

隆庆中兴 第1259章 宗臣改录属国欢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19:54:45

王锡爵奉旨查看朝鲜相应的记录,在朝鲜的国史当中,李成桂那可是好人啊。

李成桂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李成桂是元朝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夺取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来与元朝、红巾军、倭寇、女真等势力作战,战功显赫,不断获得提拔,从辽东回师之后,李成桂实际掌握了高丽的政权。

按照朝鲜史料的记载,高丽末年,国人不附,共推成桂署国事,表闻大明,高皇帝命为国王,遂更名旦,赡瑶别邸,终其身。也就是说没有弑君的事情。

至于李成桂的世袭问题,朝鲜方面也做了详细的解释,李成桂的始祖是新罗司空李翰。后传了十多代,到李成桂的高祖父李安社,举家迁徙到江原道三陟,后又迁到东北面宜州,高丽政府曾任命李安社为宜州兵马使。高丽高宗末年,李安社又投降蒙古,调任斡东千户。

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也仕宦于元朝,蒙古名吾鲁思不花。元末之时,高丽恭愍王利用中国爆发元末农民起义的机会,发兵北拓领土,吾鲁思不花成为了高丽的内应,协助高丽军队攻占元朝双城总管府,此后李成桂与其父归顺高丽,成为高丽将领。吾鲁思不花归附高丽后,恢复高丽名李子春,官至荣禄大夫判将作监事、朔方道万户兼兵马使。

同时,在朝鲜的史料中,还将李成桂塑造成了一个对于大明极为忠诚的人,当时崔莹等高丽权臣主张对大明用兵,而李成桂上疏称和大明作战有四不可: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发兵,二不可;举国远征,倭乘其虚,三不可;时方暑雨,弓弩胶解,大军疾疫,四不可。

在苦劝崔莹等无果的情况下,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以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劝服曹敏修,果断在威化岛回军,返回开京,流放崔莹,此后他出任右侍中,与左侍中曹敏修一起掌握高丽政权。

至于所谓的弑君之事,则是无中生有的事情,朝鲜方面的史料认为,在李成桂掌握了政权之后,当时的高丽国王想要暗害李成桂,同时再次挑起对大明的战事,所以,高丽国王王禑被诸将逼宫退位,李成桂主张另立王氏宗亲,曹敏修主张立王禑之子王昌,曹敏修的主张得到当时德高望重的大臣李穑的支持,因此最终王昌继位。

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王禑派人暗杀李成桂,事败,李成桂以大明称王昌非恭愍王后代而不许入朝为借口,废王昌为庶人,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是为恭让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华,十二月双双自杀。

按照朝鲜史料,李成桂本来是不愿意当这个朝鲜国王的,恭让王准备到李成桂家里与李成桂盟誓,约定“世世子孙无相害”,并保证永不辜负李成桂。李成桂麾下大将裴克廉贪图富贵,发动兵变,向恭愍王遗孀王大妃安氏逼宫,要她废了恭让王,安氏只能从命,恭让王遂被废。次日,大妃命李成桂监录国事。

在麾下将士们苦劝之下,李成桂才不得已接受这个职务,并且表示:“自古王者之兴,非有天命不可,余实否德,何敢当之。”李成桂表现出惶恐的样子,并且闭门不纳,裴克廉等打开其家门,将国印送到李成桂面前,李成桂才接受玉玺。

这个剧本不知道以为是赵匡胤穿越到了高丽了,对于朝鲜史官的这些春秋笔法,王锡爵并不意外,他关注的主要是李成桂和李仁任到底是什么关系。

朝鲜方面对于李仁任也有详细的记录,李仁任是高丽后期名臣星山君李兆年之孙,李褒之子,李仁复之弟,能够证明李仁任和李成桂没有关系的重要依据就是两家的交往,李仁任的不少亲戚,如女婿姜筮、侄儿李济和李稷、侄女婿河仑等都是朝鲜王朝的功臣,其中李济还是李成桂的女婿(娶庆顺公主)。若李仁任和李成桂是父子关系的话,这不就是**了?显然不太现实。

所以王锡爵经过调查之后,上疏朱载坖,认为李仁任和李成桂确实没有关系,至于所谓弑君之事,年深日久,已经难以查证了,朝鲜方面的史料当然是为尊者讳,至于是否有其事,难以确定。

朱载坖收到了王锡爵的奏疏,还有朝鲜方面的辩诬奏疏,以及大明的相关史料,随即召集阁部重臣,翰林学士、都察院都御史、六科科臣,一道商量此事。

从现在的史料来看,李成桂和李仁任确实是没有关系,但是大明应该怎么处理此事,这是问题的关系,因为事涉皇明祖训,兹事体大,臣子们也莫衷一是。

左都御史葛守礼、礼部尚书赵贞吉认为不能变更祖训的说法,祖训乃太祖之言,朱载坖后世之君,怎么可以变更祖宗圣训,这是不孝,从轻重来说,太祖是重是大,朝鲜是轻是小,岂有以朝鲜之辩而易太祖之言者?他们认为不能变更,太祖有明训不能变更祖训,大明只能在其他官方文书上对朝鲜予以说明。

但是次辅张居正、署理藩院事茅坤、刑部尚书赵文华、翰林学士陈思育则认为应当更易,首先朝鲜是大明的重要属国,如果大明在这些事情不对朝鲜所关注的问题予以回应的话,是会导致朝鲜离心的,而且太祖当然的圣训,显然是遭受了欺骗之后才说的,本就不能作数,应当予以更改。

吏部尚书杨博也认为此事重大,朝鲜因为宗系辨诬,已经向大明先后遣使二十七次,从太祖朝到本朝,可见此事对于朝鲜的重要,大明对于此事必须要慎重对待。

两派臣子针锋相对,朱载坖于是决定将此事暂且搁置,随后召集内阁辅臣商量此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