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1225章 条鞭法现商议忙

隆庆中兴 第1225章 条鞭法现商议忙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19:54:45

朱载坖最近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讲武堂加以扩大,成为大明的各级军官的主要来源。

朱载坖为此专门召见了顺宁侯俞大猷和戚继光,商量此事,朱载坖准备在讲武堂的基础上组建大明自己的国子武学,用于培养中低级军官和升任高级军官的培训,朱载坖认为,武学要采取分科教育的模式。

经过一众知兵臣子的商量,决定分水陆二师,将原本设立在天津的水师学堂也一并并入国子武学,国子武学陆师设缁工马步炮五科,水师设立炮术、航海二科,由顺宁侯俞大猷任国子武学祭酒,从天下百姓、卫所士卒、官军中招考学员。

凡大明百姓十六岁以上,二十二岁以下的,识字无病者,都可以参加招考,军中士卒只要识字的,朝廷也会在予以招考,同时立下战功的士卒,升迁之后,也要到国子武学进修之后,才能够被授予职务,这些初级军官,要在国子武学中培训两年,经过考核之后,才能够分配到官军各部中担任军官。

考核的前三名授予试百户,其余的授予总旗职务,到官军各部中任职。

除了初级军官的培训之外,还有就是千户升任游击、参将等职务,还有初任总兵官的军官,也都要到国子武学中培训之后才能上任。

除了这些之外,就是专门编定教材,传统的武经七书自然是要教授的,但是除了这些东西了,要根据各个科目的情况,编定教材,用于培训这些军官们,各科要有自己的教材,如炮兵科就要以算学为主,学会弹道学,同时操炮和简单的维修也都在其中。

骑兵科要通晓马性、兽医等知识,总之就是要学有所用,要能够在军中派上用场才行。

除此之外,朱载坖还为大明官军择定军歌军旗,大明官军的军歌以戚继光的凯歌为蓝本,加以改动就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贼奴兮,觅个封侯。

原本是杀尽倭奴,朱载坖命令改成贼奴,命令三军学习,同时规定了大明官军的军旗,以红色为底色,上绘日月,象征大明,下有猛虎和腾蛟,象征大明水陆二师,作为大明官军的军旗。

交代完这些事情之后,朱载坖开始处理起政务来了,首先就是社学的事情,礼部尚书赵贞吉上奏,请求朱载坖拨银用于资助大明社学,社学原本是在县乡设置社学,这也是太祖的圣训,朱元璋曾经下达过上谕:宜令有司其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导民善俗,称朕意焉。

历代大明皇帝对于社学都是极为重视的,英宗就曾经下旨:令各处提学官及司、府、州、县官,严督社学,不许废弛,其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

但是社学在大明的开展并不顺利,原因很简单,主要是缺乏经费,从孝宗以来,朝廷开支浩繁,军务、营造等事项开支巨大,频繁向地方加派,对于朝廷来说,维持开支尚且不易,兴办学校这样的不急之务自然是要放在一边。

地方州县也是困顿不堪,守令亦未曾以教养为己任,徒具文案以备查验而已。等到按察使来查考,也是依然故我,只依公文照刷而已,也不曾实地派人巡视点视,兴废之实,上下视为虚文,据赵贞吉的奏报,现在北直隶的社学,当镇城郭, 或但置门牌,远村僻处,则又具其名耳,地方官员并未能恪守职责,而负责督导的按察使亦未能彻底查核,导致朝廷的正常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施行。

在东南等相对富庶的地方还好,这里的百姓富庶,各种私学甚多,这也是东南为什么在科举上远远比北方强的原因,而北方的社学已经荒废,长此以往,北方的举子就会越加的不如南方,这并非朝廷之福也。

作为分管此事的礼部尚书,赵贞吉恳请朱载坖资助社学,在北方广兴学校,推广教化,朱载坖揽奏之后,先将赵贞吉的奏疏下内阁商议。

内阁阁臣们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事情,现在在科举中,南方强于北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虽然有南北榜的保护,但是在殿试中,南方的举子力压北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从历代状元的出身就可以看得出来,嘉靖二十六年状元李春芳,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状元唐汝楫,浙江兰溪人;嘉靖三十二年状元陈谨,福建闽县人;嘉靖三十五年状元诸大绶,浙江山阴人;嘉靖三十八年状元丁士美,淮安清河人;嘉靖四十一年状元申时行,南直隶苏州人;嘉靖四十四年状元范应期,浙江乌程人;隆庆二年状元罗万化,浙江乌程人;隆庆五年状元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山阴,今年的新科状元,孙继皋,南直隶无锡人。

一个北方的都没有,基本上是浙江、南直隶包揽了,当然这两地文风鼎盛,其他地方很难考过他们这也确实是正常的,可是这么多科的状元,一个北方的都没有,这正常吗?显然不正常。

虽然很多官员都认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对于朱载坖来说,这事要引起重视,作为皇帝,朱载坖必须要平衡各方的势力,南方官僚尤其是东南士绅集团的做大,对于大明来说,绝非好事,虽然朱载坖一直在采取措施对东南士绅集团加以限制,但是他们在科举上的优势还是很大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赵贞吉所提出来的兴办社学,提升北方的学风,确实是一个办法,尽管不能短时间增加北方进士的能力,但是大量识字人群的出现,可以参加吏员的考选,武学的考选,也是进入大明官僚队伍的途径,也能够平衡南北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