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1211章 剿抚并用显神通(二)

隆庆中兴 第1211章 剿抚并用显神通(二)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19:54:45

百姓为什么会造反?其实这些臣子们熟读经史,怎么会不清楚,中国老百姓,但凡能够有一口饭吃的情况的,是绝对不会造反的,当年重八哥要是再皇觉寺有口饭吃,也不会到汤和那里讨生活了。

所以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载坖很清楚,暹罗、占城盛产稻米,要是能够控制此地,将此处的稻米转运到大明,对于大明的意义十分重要。

而且此处还出产铜料、玉石、黄金等,对于大明来说可以带来巨额的财富,缅甸的木材也是大明营建水师多必须的,你说中南半岛对于大明重要不重要。

所以在朱载坖的心目中,中南半岛是必取之的,这次既然已经出兵,就绝不会停止。但是重臣们担心的是,如当年永乐朝故事一样,尽管大明将士洒尽鲜血,甚至成国公朱能也在南征时病故,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夺取的安南,却无法为朝廷提供足够的利益,最终不得不直接放弃安南的郡县。

朱载坖这个时候问道:“诸位都是精通经史的,你们说说,为什么大明当初放弃了安南?”

大明放弃交趾的原因,肯定是极为复杂的,最主要的无非是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的内容。

臣子们认为,从军事上来说,大明征服安南以后,并没有在安南安排大量的驻军。当时,安南的人口总数约为五百多万,而朝廷设置在安南的常驻军队只有不足六万五千人,这个数量显然是不足以应对安南全境的反抗的,一旦安南出事,朝廷只能从云南等地征调军队,而云贵等地原本道路偏僻难行,等援军到来时,往往情况已经不可收拾,双方少不 了一场恶战。

而且当时大明在交趾设立的卫所,也大多是交趾当地人,在安南出现变乱的时候,这些卫所不仅不能帮助官军,反而是投向叛军,给大明制造麻烦。而成祖时五征沙漠,导致大明的国力大损,到了宣德时必须要休养生息了,所以宣宗不得不放弃交趾。

从政治上来说,大明当时悍然吃掉了安南,对于周边的国家来说,未免有些吃相太难看了一些,在大明国内也一直有反对之声。

当然,大家都很清楚,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大明当时在交趾屯驻重兵,还要经常从云南等处调发援兵,每年军费开支浩大,而安南由于战乱频仍,朝廷能够收到的赋税很少,对于朝廷来说,始终是入不敷出的地方,这就导致交趾对于大明成了鸡肋,宣宗经过慎重思考之后,不得已放弃了交趾。

现在臣子们担心也是这点,大明要动用大军,征服缅甸,并非什么难事,但是怎么长久的占有呢?要是再出现交趾这样的情况,对于朝廷来说岂不是里子面子都没了?

朝臣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朱载坖认为这次不会重演当年的事情了,首先缅甸和交趾不同,莽应龙本来就是强行将缅甸统一的,缅甸还没有形成很强烈的国家意识,至少和交趾相比是远远不如了,大量的土司盘踞在缅甸各地,朝廷可以利用这些土司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而且暹罗、占城是主动请大明驻军的,不存在反抗问题,大明要采取温水煮蛙的战术,慢慢的蚕食,同时以贸易的形式从暹罗、占城交换粮食,大明的货物在当地还是非常紧俏,对于缅甸,朱载坖的想法是不必立即实行郡县制,对于缅甸现在的情况,立即实行郡县制也是不太现实的。

同样和云南一样,采取郡县和土司相结合的形式,这次平定云南的叛乱之后,朱载坖就要在云南实施改土归流,将云南的土司变为流官,同时将一些忠诚于大明的土司迁往缅甸,用他们扩大大明控制的土地。而大明先期只要控制大的城市和沿江沿河的地域就行了。

同时疏浚河道,利用当地丰富的河流,联通大明和暹罗等地,控制阿瓦河和伊洛瓦底江、湄公河,利用水道调动官军,运输粮秣,同时控制缅甸的出海口,水陆并进,同时向这些大城市移民,缓慢增加朝廷对于这些地方的控制力,挤压土司的生存空间,假以时日,此地的汉人超过土人的时候,设立郡县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

对于暹罗、占城同样也是如此,现在两国都比较恭顺,何必要动刀兵呢?大明驻军于此,一是帮助两国抵御来自缅甸和西夷的侵略,维护大明的朝贡体制,二是维持大明在南洋的存在,大明通过贸易就可以从两国取得足够的粮食,对于大明和两国是双赢的。

当然事情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入,但是朱载坖并不担心此事,朱载坖说道:“开疆拓土,不是一时一世之事,朕做不完,太子来做,太子做不完,有大明的后世之君来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总有一天,我大明能够将此地变成大明的粮仓,此事难就难在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

为什么朱载坖今日破例连朱翊釴的讲官们和这些翰林学士们都召见了,因为他们都是大明未来的阁臣们,朱载坖要将这个事情和他们讲透,这是为了大明甚至是这个民族的千秋万代的事情。

朱载坖说道:“也许高阁老、张阁老甚至是朕都看不到那一天了,但是朕想你们都是大明未来的阁老,你们继承高阁老、张阁老和朕之志向,总会看到那一天的,难道你申时行、王锡爵也看不到吗?”

一众臣子和太子赶紧说道:“陛下春秋鼎盛,何出此不吉之言。”

朱载坖笑笑说道:“这毋庸讳言,先帝苦求长生,享国四十五载,已经是大明之最了,朕自问不如先帝多矣。然此事事关千秋万代,绝不可半途而废,朕拜托诸卿了!”

申时行、王锡爵等人赶紧说道:“臣等不敢忘陛下之言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