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1170章 更易元辅事纷忙(二)

隆庆中兴 第1170章 更易元辅事纷忙(二)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19:54:45

之前在李春芳任首辅的时候,内阁则例就已经制定完成了。规定了日后内阁实行分票制,只是李春芳还没来的及在内阁中实施分票制就致仕了。

现在朱载坖明确要求高拱实施分票制,按照分票制的规定,内阁首辅秉笔分管具体的票拟工作,而是负责票拟的审核工作,内阁次辅以及阁员们各自负责一个方面的事务,拟票之后由内阁首辅予以审核,然后再呈送御批。

接到朱载坖的命令之后,高拱立马对于内阁的分工进行了安排。

自己的政治盟友和老乡郭朴肯定是要予以大用的,在高拱的安排下,内阁次辅郭朴负责吏部、兵部的奏疏,还有直隶、辽东、蓟镇、宣大山西、陕西三边等处的奏疏。

张居正善于理财,负责礼部、户部、河漕的奏疏,还有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处的奏疏。

新入阁的辅臣吕调阳,负责刑部、工部、大理寺、太仆寺的奏疏,还有湖广、四川、云贵等处的奏疏。

而陈以勤主要负责编修大明会典,票拟不是陈阁老的主要业务,高拱安排陈以勤负责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的奏疏。

对于高拱的安排,朱载坖也并没有表示反对,而是予以了同意,朱载坖需要内阁立马运转起来,快速的处理各种政务,然后推动各项改革的进程。

而高拱上任首辅之后,也是动作频频,高拱除了向朱载坖要权之外,接着就向朱载坖奏请提前进行京察和外察,高拱的理由也很充分,高拱认为之前朝廷新设立了这么多的衙门,下达了如此多的新政,朱载坖对于内外衙门的制度也多有更易,但是对于现任的官员,却没有进行调整考察,所以高拱向朱载坖奏请提前举行京察和外察大计。

朱载坖尚未对此做出反应,高拱就被都察院的御史弹劾了,原因很简单,言官们认为,京察和外察向有成例,照期举行就是了,再说了,京察和外察,是科道、都察院和吏部的事情,和你一个内阁辅臣有什么关系?

河南道掌道御史武尚贤以及河南道御史成守节、王嘉庆等人上疏指责高拱放肆妄言,狺狺狂吠。

翻译过来就是你高拱在狗叫什么?京察和外察是你内阁辅臣应该说的事情?

朱载坖对这些御史当即予以训斥,随即召集阁臣、吏部、都察院堂官一道商量此事,朱载坖也认为应该对大明的官员展开一次清查了,但是之前的那种方式是显然不可取的。

之前大明的京察和外察,考察的主观性太大了,以外察为例,州县以月计上之府,府上下其考,以岁计上之布政司。 至三岁,抚、按通核其属事状,造册具报,立以八法。而处分察例有四,与京官同。

考察官员主要依靠的就是上级官员和巡按御史的考语,主观性极大,这就导致填注考语不实、私揭中伤,贿赂上级官员和巡按御史的情形非常普遍,外察几乎成为空文。

高拱奏请提前举行京察和外察,朱载坖认为是可以的,但是考察的方式要加以变更,使之更加客观。以往的京察和外察,地方官考核的标准主要依据官员任期内行过事迹所造《须知文册》等文簿,京官考核则依据《诸司职掌》以凭考绩,再加上上司和巡按御史的考语,还有就是科道的访单,作为考核的依据。

朱载坖对诸位重臣说道:“朕观之前的京察、外察,流于形式,甚至沦为党争倾轧的工具,朕以为殊为不妥。”

其实朱载坖所说各种弊病,之前也早就有人提出来了,在之前的大臣们早就指出京师的所谓访单、咨访已经渐成虚言,咨访、访单成为言官奔走串联颠倒黑白、横行私意的工具了。

对于这些现象,无论是吏部尚书杨博、左都御史葛守礼都很清楚,但是应该怎么解决,却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

朱载坖认为,以前那种由河南道、都察院和吏部共同组织京察和外察的形式实在是过于呆板了,尤其是对于大明朝这些人精来说,漏洞实在是太大了,他们完全有时间去进行各种操作,这种考察实在是没有任何意思。

而且凭借所谓的什么访单、考语来评定一名官员的贤能与否,简直是儿戏,反正都是花花轿子人人抬嘛,都是同僚,只要不是有党争或者私怨的,一般都不会恶语相向,而一旦涉及到党同伐异,那就根本不管这些了,什么诋毁之词就都出来了。

所以依靠京察、外察来黜退贪官污吏的可能性已经是非常之低了。

朱载坖认为,考察官员,要以能力、才干和品行为主要的考察方面,而且考察要能够验证,得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能全是一番虚言,日后朝廷怎么查证?出了事情,朝廷怎么追究责任?

对于州县官员,无非就是钱谷、刑名、文教三样,朝廷的赋税是否能够及时征解,征解了多少啊,起运钱粮是否如数解运太仓,留存钱粮是如何支用的?刑名主要就是是否有严重恶性案件发生,尤其是民变,朱载坖认为,只要是因为 横征暴敛或者袒护士绅,激起民变的,一律革职,永不叙用。文教就是地方官府对于教育的支持力度。

这些都是要逐条进行考核,变成可以查证的数字,才能够作为考核的依据。

而对于京官来说,也是如此,各个衙门根据自己衙门的业务,制定出一套可以由朝廷事后查证的京察则例来,才是真的。

而对于京察和外察的主持部门,朱载坖认为仍然应当由都察院和吏部来主持,但是不再是由固定的官员和河南道在组织京察了,京察所用的官员要临时点用,事毕之后,再回到本衙。

这样才能尽可能保证京察和外察的公平性,朱载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重臣们的支持,这样确实是能够尽可能的保障京察和外察的公平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