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国设计师 > 第四十七章 税制(上)

大明帝国设计师 第四十七章 税制(上)

作者:半老夫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4:04:22

第四十七章 税制(上)

随着各种交易物资都集中于赵家寨,整个赵家寨变成了一个大仓库,每天都有粮食、布匹、食盐、硫磺、芒硝、锡箔、水银等等物资运来,也有铁质农具、纯碱和少量纸张运出去,交易的繁盛促进了赵家寨商业的发展,够灵醒的本地百姓,在寨子里开起了茶摊食铺,为来往的力工供应各种吃食,量大实惠深受欢迎。

有了商业发展,张三和老赵商议如何收税,关于商税老赵和张三有不同的意见,在老赵看来就这么几个草台铺子能收几文钱的税,可能还不够养人的钱,等以后商业繁荣了再收也不迟,现在收税明显是赔本买卖。

张三却不这么认为,他知道从别人口袋里掏钱,别管多少人家也是不乐意的,等商业繁盛了,利益集团也建立了起来,再想收税更加困难,凡事要从源头抓起。

开始收税可能习惯于不交税的商人不适应,他们宁愿去贿赂官员给青皮混混交保护费也不愿缴税,这是因为朝廷的信用没了,百姓视朝廷官员为仇寇,这样的朝廷没有倒台足以说明老百姓的忍耐力!

现在开始收税是为了立规矩,开门做生意就要缴税,当然商人缴了税就要受到保护,所以要优先打击青皮混混和胥吏的敲诈勒索!

这些互相监察的机构都要建立起来,趁着现在船小好调头,就要把这些架构设计好,不然最后商人负担了大量的税负,民府却收不到该得赋税!

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钱的和花钱的部门分离,收税部门只管收税,花钱的事和你没关系,要想出成绩就要保证税收的增加!而花钱的部门要负责民生的一切拨款,做到每一笔钱都能花的明明白白。

除了收钱和花钱的部门,还要有监督的部门,收税部门有没有中饱私囊,有没有为了政绩乱收费,花钱的部门有没有贪污公款,以权谋私!这都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之下。

老赵很不理解,他问张三:“你为了互相牵制,设计这么多官位这不和前宋一样遍地夯官了,如此一来收多少税还不够给官员发俸禄,哪还有余力减轻百姓负担?”

“先生此言差矣!什么是夯官?只拿钱不干活的才是夯官,前宋为什么那么多夯官啊,起源就是封赏太滥,士大夫不但自己过得优渥,还能恩荫子孙,那是妥妥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完前宋再说我朝,我朝到是没有夯官,可你看看哪个县衙没有一大堆帮闲皂吏,这些人是不吃朝廷的俸禄,他们指望什么生活呢?不盘剥百姓他们吃什么,这些人的生活一定比辛苦种田的农人过的好多了,可是这些人积下的恶名还不是朝廷背了!一个新科进士下放的一县之父母,中式之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政务一窍不通,所以这知县老爷都要聘请师爷,这些人也不吃朝廷的俸禄,他们也要吃饭,而且要吃好,不贪不腐这官能当下去吗?”张三反问。张三作为一个拥有上帝视角的后世人能够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而老赵作为本世界的一个土著,他眼光的局限性决定他不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这小吏奸滑如油,历朝历代都无法改变,千年已降往往都是官员上任伊始就会被小吏拿捏,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被栽个罪名滚蛋!官是外来户,吏却是本地人,一代为吏往往代代为吏,互相勾结,盘根错节岂是刚入官场的书呆子能够左右的!”赵用贤不由叹息道:“如果能够根治小吏,百姓也会少一点盘剥。”

“元洁先生可知小吏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张三又提了一个问题。

“一样水养百样人,小吏如何想不得而知,想法不同最后所走的路也不同,终归逃不出名和利!”

“我倒是对小吏的思想有所理解,小吏和藩王虽然地位天差地别,但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没有了上升的空间,藩王没有上升空间只能窝在王府里生孩子,直接造成了宗室人口暴涨,他们衣食无忧除了生孩子还能干什么?而小吏更无上升空间,更讽刺的是有些衙役皂吏竟然还是贱籍,不能科举入仕,那他们除了捞钱之外还能干什么?换了我我也是一门心思捞钱。所以要想改变就只能将吏纳入朝廷体制,官吏不分给小吏留出足够的上升空间,当然这样改变科举也要相应改变。”

“如果官吏不分,读书人十年寒窗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光阴,以后谁还愿意读书?”

“我的目标是所有人都读书,每个适龄的儿童都要入学读书,而且是强制性的,父母如果不让孩子读书将会受到惩罚,人人都读书还愁缺当官的吗?”

“想法是好的,朝廷哪有这么多钱投入到教育中,每年的钱都是有数的,要想增加就要加重百姓负担,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元洁先生为何会认为朝廷收入增加就要盘剥百姓,比如说今年赵家寨开了十家商铺,一年可以收税十二两,如果明年商铺增加到二十家,那商税能收多少?至少要翻一倍吧!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盘剥百姓,而是给百姓提供便利,让百姓更加富裕,工商业更加繁荣,这样我们才能收到更多的赋税!历代以来我们都走在一个误区里,以为税收增加就要盘剥百姓,只想着保持原样,不愿意做出改变,但凡选择改革之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先秦的商君,宋之王介莆,本朝张叔大,哪一个不是最后身败名裂!”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不改其志,谓之孝也!这些人妄改祖制,怎能不身败名裂?”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