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上帝指使 > 二千五百六十九章 女帝的崛起

上帝指使 二千五百六十九章 女帝的崛起

作者:上帝指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3:34:18

二千五百六十九章 女帝的崛起

戌卒知道现在已没有退路,加上一些对陈胜的迷信传言,都表态道:“愿听从命令”。接着就“斩木为兵(砍木头作兵器),揭竿(竹竿)为旗”,正式宣布起义。义军以扶苏、项燕为号召,自称大楚。陈胜自任将军,吴广为都尉,首先攻占了大泽乡,接着又打下蕲县等处。义军后来虽然被秦军剿灭,但由陈胜吴广起义所点燃的星星之火,已经烧向全国。各地军阀和六国旧贵族,纷纷自立割据,秦朝终于灭亡。

大隋未年,跟秦朝的情况并不了多少,相反一个社会安定,府库充实,人民有口饭吃的地方那就算是个好地方了。《史记》记载李渊管理的地方,虽然说也并非让百姓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可是至少这里的百姓是有饭吃的,跟大隋比起来就这点就有天壤之别了。李渊更是大肆的吹嘘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他自己当然不会去说,他都是让别人来说,这话从别人的口里说出来,那就不怪他了。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米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李渊管理的地区,因“他这里山高皇帝远,他并没有活在隋炀帝的眼皮子底下,加上李渊这个人还是比较低调的,兢兢业业做事,国家无事,只要隋炀帝不管他,李渊也乐得自在。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富足。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牸牝者槟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大地朝历史上是少有的。当然,这是与在隋炀帝的手里活着相对而言的,百姓那时候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只要与活在酷政下面的人想到要有一天自己能吃上一口饱饭,不用去做劳役,他们一定会对这个让他们逃离水深火海里的人感恩戴德的。

忽一日,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一场浩劫就此展,大家渴望着国家能改变百姓一穷二白的现状。一穷二白特指大唐刚刚恢复生产和经济初期的经济基础,幸运的是女帝上承贞观之治,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武帝夺取政权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武则天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缓解了官位世袭的矛盾。在以前官位世袭,导致了优秀的人才进不来,而呆在体制里的人却没有任何的作为,这也就导致了国家的发展缓慢。而女帝的广开言路的政治,让部分庶民与贫农看到

了希望。

女帝为了扩大其统治而做的一些部署:一、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男人,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如《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雄阳城南门,亲自临试。”外貌出众者,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

二、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

三、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还支持去村里寻找村夫,女帝对村夫很是偏爱,在上帝指使小说里更是得到了大肆的渲染。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特别是村夫。以前谁能想到国家需要村夫,直到女帝时期,大家才知道原来统治阶级对村夫是如此的渴望,甚至达到了饥渴的地步。

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另外,长安二年(702年),还“初设武举”,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武举做铺垫,大家总算是明白了,女帝需要男人,而且是猛男,有了武举后无疑不是扩大了选官范围。武则天选官范围广泛,不免有滥竽充数;但确实选拔了不少贤才,如《新唐书》所说:“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这些贤才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继续辅佐玄宗,从某些方面来说女帝确是做了不少事。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陆贽说:“(太后)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

此外,武则天在同高宗共同当皇帝时,还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情况;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于是从前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凡是姓郑的都自称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无从辨别其为旧士族还是新士族。

女帝的态度很简单也很明确,对待下面的臣子都是一视同仁的,不管是谁只要你臣服于她,都可以与她共同来治理这个国家。但是,要是谁要是有一点异心,想要造她的反,那她就会让他死得很难看。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

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非常赏识,并能对其一一加以重用。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

由于武则天能够注意整顿吏治,赏罚严明,赏其当赏,罚所当罚,明察善断,有知人之明,因而能从广泛搜罗人才中拔擢贤才以为己用,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武则天很清楚大唐始终是李家打下来的,现在虽然表面上依附自己,可是这也是大家暂时的权益之计。他们表面上臣服在自己的脚下,可是心里未必就没有别的想法。这个世界没有人会甘居人下的。人都是有野心的,没有野心这一定是假话,这是因为现在的自己暂时没有能力来迎合自己的野心。一旦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了,谁不想也把别人踩在脚下,凭什么自己就得活得如此的不堪,为什么命运如此的不公。

1,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只要是她怀疑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试想一下,女帝当时是如何的疯狂,跟任何人都是面和心不和,表面上任由别人的算计。可是私下里却把别人记恨上了,据说当年阻止她修通天塔的大臣后来没有一个有好的结果,她不仅是力排众异修了通天塔,还把反对她修塔的人全部的干掉了。当时,你是看不出她的态度的,要是别人看出她的杀意,一定不会有人劝她修塔的。

很多的大臣死了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得罪了女帝,因为这个世界总有不同的声音,有的人支持修塔,自然也有人不支持修塔。如果只要是一个开明的皇帝,就不会因为这样的事而记恨大臣,大臣应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大臣也并是不是故意要为难女帝,也不是想要出她的丑,更不是想要让她下不了台的,可是就是这样简单的表明态度,却是惹来了杀身之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