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东晋小军将 > 第二十二章 大战余韵

东晋小军将 第二十二章 大战余韵

作者:秋霜红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3:22:45

第二十二章 大战余韵

自回到潼关,刘义之眼看着李原把最后一批百姓迁走,便招来了弘农军的统领黄势,来探讨弘农军的安置问题。黄势心中一震,知道刘义之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对一直躲在陕城的苻廋下手了。当初苻廋为了抵御秦国,开口向刘义之借兵。只不过刘义之在前方统领全部军队作战,慢慢地便掌握了弘农的军权和政权,已经不是苻廋能撼动得了。

“请神容易送神难啊!”没人的时候,黄势也会暗暗感叹。

这些日子,黄势未尝没有考虑过自己和黄家的前途。按说自己是魏公苻廋的心腹和“姻亲”,应该全力支持苻廋才是。只是这次弘农叛乱,若是没有刘义之的干预,苻廋只会畏缩在陕城,等着秦国的大军前来围剿。那时候,仅凭这六千缺乏训练的弘农郡兵,是抵御不了秦军的。到时候自己和黄家,恐怕就会为苻廋陪葬。

黄势名义上是弘农兵的统帅,不过为了提高部下的战斗力,潼关战后新招收的兵马,都是借用了刘义之的部下在训练。攻占华阴之后,刘义之调走了这三千新兵,却直接为这三千新兵安排了代理军主,说是为了指挥方便。等刘义之率军返回潼关的时候,这三千人已经被他牢牢地抓在手里了,凭黄势手上的两千兵马,根本就不能跟刘义之对抗。何况潼关外,关中还有数万大军虎视眈眈。若刘义之弃弘农而走,秦军攻破弘农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

黄势谄笑着道:“建威将军都督司州,这弘农军队,本就在将军的治下。想要如何处置弘农军,还不是将军一句话的事?”

黄势如此上道,刘义之也很欣慰:“这些日子,你率部英勇作战,立下不少功劳,这些本督也都是看在眼里的。只不过,按照我军的惯例,每军设置为一千五百人,你麾下的这六千弘农子弟……”

黄势笑道:“按照都督府的规矩,重新整编也就是了。末将能领其中一军,也便心满意足了。”黄势一心想要巴结上刘义之这棵新大树,知道不能太过计较一时的得失,便一切顺着刘义之的意思来。

刘义之看着黄势,笑道:“弘农郡能在战后迅速稳定下来,实赖将军。”

黄势连道不敢。

黄势这么配合,刘义之投桃报李,在军中为黄家留了两个幢主的位置。各级的地方政府之中,也会为以黄家为首的弘农势力留出位置来。于是刘义之便问了问黄势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子弟可以出来在官府中效力云云。

黄势听了,面露惆怅之色,说到:“末将家族里,子弟好舞刀弄棒,并不重视读书,难以在官府中任职。就是因为如此,末将才会眼热与关中的易货。——可惜这条路子断了。”

刘义之笑道:“哪有那么容易就断了的!我们的酒和糖别处所无,但凡是已经用过的人,那就离不开了。等过一段时间,局势安定下来之后,慢慢得还是可以做起来的。”

黄势眼前一亮。如果走私酒糖的生意可以重新拾起来,那黄家就有了一个来活钱的门路。黄家从河东和关中劫掠所得的钱财是不少,但是坐吃山空的道理黄势还是懂得。只是……不对呀,商事是由刘越负责的,现在弘农郡已经落入了刘义之的手中,无需弘农大族再转运到关中,黄家想要往关中易货,可就不容易了。看来,此事还是要着落在刘义之身上才行!

刘义之自然不知道黄势心中所想。他接着说道:“河东沦陷之后,弘农和洛阳想要吃盐可就变得困难了。如果我们不能想办法从河东走私到盐的话,与河东一战是不可避免的。”

这次趁着河东叛乱,弘农大族们到河东“发财”,从河东搞回来很多的食盐,在弘农郡维持个两三年不成问题。只不过加上洛阳和关中的人口,那可就难说了。

有这么大的需求,刘义之一定会想办法重启商路的。黄势想到这些,心安了不少,不过转念一想,刘义之的麾下,能从河东贩盐到弘农郡的,现在首选的是河东大族啊!他们本乡本土的,路子自然比弘农人广。黄势实在没有想到,经过短短一年功夫里,发生的这么多的变化,竟然最后都自己不利了!

刘义之怎么也想不明白,这黄势为什么突然心情这么低落。不过快出门的时候,黄势看着刘义之的眼神热切了不少,让刘义之好歹放下心来。

现在弘农郡里,除了弘农大族的势力,还有来自河东和关中的地方势力,这些人虽然已经离开了根基之地,实力却也不容小觑。刘义之想要在弘农站住脚,就要让这三方的势力平衡起来,那么暂时打压弘农大族、扶持河东和关中大族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腊月里,刘义之对麾下的全部兵力重新整编,并抽调了一部分弘农、河东和关中的豪族子弟,按照每军一千五百人的编制,一共组建了十五个军。除此之外,刘义之还为治下的十五个县都配置了县兵。新的县兵以现有的县兵为基础扩编,除了缑氏、陕县和河南三县为六百人外,其余各县都是三百人。

安置好了军队之后,刘义之又开始对治下各县的县衙进行充实,以保证官府的运作效率。刘义之出兵潼关的时候,曾经从当地的大族之中,征辟了一批人才作为各县的县令,以保证官府的正常运作,所以这次刘义之招纳的主要是官府的佐吏。与以往不同,刘义之先从各地百姓和移民中,为官府招收了一批书吏,条件也很简单,不问出身,识字就行。这些人将在县衙里面,一面做事,一面准备学习官府指定的教材,等待日后的选拔考试。这种公平的选拔方式,让各地的寒门读书人欢欣雀跃,开始支持起刘义之的施政来。

至于陕城的苻廋,刘义之直接派人接管了他的军权,并把他全家两百余口全部“护送”到了偃师县里。军权和治权都已经丢了的苻廋,再也无法对刘义之进行反抗。不过相对于一起造反的其他“三公”,苻廋的结局已经是最好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