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东晋小军将 > 第三十一章 京口规划

东晋小军将 第三十一章 京口规划

作者:秋霜红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3:22:45

第三十一章 京口规划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这些年西府一直空着,没有主人居住,只有寥寥几个下人定时打扫,房间里面未免有些阴冷潮湿。因此昨天刘牢之暂住在东府厢房,今天方才过来。

西府的管家叫刘嵩,已经六十多岁了,知道小郎君刘牢之已到京口,昨天便安排人仔细地打扫出一处小院,又准备了几个丫头和小子服侍。

松果领着这些下人整理好小院,把随船带的使用物品都规置好。刘牢之不习惯这个时候的家具,便从芜湖带来了一整套“一品汇”木家具,桌椅床榻,无所不包。原来的家具便都要收起来锁回库房里面,然后架起火盆在屋子里烘烤,除去房间里的潮气,之后才能放置新的家具。这些事情一时半会儿也安置不好,刘牢之不耐烦这些,便抬腿到了东府,找两位哥哥筹划筹划。

在书房里,刘牢之正在和两位堂哥阐述关于京口未来的规划。

“在京口开设宴喜楼和一品汇商铺,主要是为了给其他的事业作支撑。我主要的目的是为家族建立人脉和提高家族声誉。想法有以下这么几个,两位哥哥且先听一听,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第一个是筹建学校。建立以家族为主的学校教育,学校主要为学生启蒙,教授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更为主要的是进行军事教育和培训,我们提供食宿。这样一来,有困难的族人就不用为养育孩子发愁,我们也能够凝聚家族力量。族学的这些学生,吃我们的饭,上我们的课,先天的就跟我们亲近,学成之后如果没有出路的话,他们就会遵从我们的安排。不要小瞧这股力量,不客气地讲,未来大晋的朝廷全靠京口附近的将士们撑着,谁掌握着这支力量,谁就掌握着朝廷。”

刘义之笑道:“兴办学校是好事。我们彭城刘氏数百年的传承,到了现在已经有不少族人生计艰难,读不起书;如果能够为子弟办起学校,延请名师教导,对振兴我刘氏十分有利!”

刘和之也道:“如此一来,家境不富裕的人家也敢生孩子了。听说有的族人怕生了孩子养不起,又把孩子送人的,还有生下来溺死的!哎……”

刘牢之见两位兄长赞同,更加有了信心,接着说道:“第二个我想在京口筹建一座医馆。现如今,世家高门自己供奉着医师,寒门的地主富商也可以进私人医馆看病,但是普通的民众,往往看不起病。他们要么自己硬扛着,要么被江湖郎中所骗,要么被邪教妖道欺骗。将来我们的这所医馆里,穷人看病不收诊金,拿药只收成本费,还可以做工来抵药费;富人如果来看病,则要正常收费。如此一来,几乎所有的京口人都要承我们的恩泽。”

刘和之笑道:“阿全阿,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开医馆,恐怕很难找到足够多的好医生。就像你刚才讲的,好的医生大都被高门世家招揽了去,他们也不是一心想着要为人看病,更多的是要以此作为晋身之阶。”

刘牢之笑道:“这个却不难。除了招揽医生,我们还可以自己设立医学学堂,自己培养医生。我知道好多的儒者也喜欢医术,甚至很多儒者的医术很高明。要想招揽这些学者到我们医院行医,可能他们未必愿意。但是如果只是教授医学知识,那可就不一样了。”

刘和之点了点头。

刘义之听到这里,却摇了摇头笑道:“阿全啊,你有没有想过,朝廷对医者是有征调之权的。咱们花大力气培养的医生,若是被朝廷一直诏令征召了去,上了战场,我们岂不是一场空!”

刘牢之却道:“朝廷要征召人手,总要有依据吧!”朝廷征召医者从军,当然要有依据,除了官方机构的医者,公开营业的官府在籍医者一样会被征召,但是不会因为你会医术就被征召,否则那就乱套了。

刘义之笑道:“咱们开设医馆,不管你收不收费,总要在当地官府报备,朝廷征召也算不得越矩!”

刘牢之笑道:“有一类人即使行医也是不需要服役的。”

刘义之兄弟看着刘牢之,颇为不解。

刘牢之坏笑道:“寺庙的和尚,道观的道士,他们可是不需要服役的!”

兄弟三人哈哈大笑。

“其实我培养医士,也是想让他们能够上战场上的。现在的军士,因为医者不足,受伤之后得不到医治,枉送性命的不知凡几。如果有专业的医疗队伍,相信能够活下来的百战老兵就多了。”刘牢之正色道。

士家属于贱籍,没有人在乎他们,士兵死了再召一批就是了。医者同样地位不高,到了各地军阀手里不被重视,被派上攻城做炮灰的不是没有。如果真能建立起完善的军队医护兵制度,使得士兵们没有后顾之忧,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只是这其中的难处不是一点点,兄弟两人不想打击刘牢之的积极性,便都闭口不言。

刘牢之接着说道:“第三个我们要修建一处公益性的观光园,供附近的人游玩聚会,以提高我们在士林的名声。”

刘义之两兄弟听得直咂舌。这三件事无论哪一件都要耗费无数钱财,以他们目前的财力根本就办不到。

刘义之不以为然地笑道:“阿全好大的气魄!如此想法自然是好的,就怕做起来难如登天啊!你就没算算,这些需要花多少钱?”

刘牢之道:“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做出来的,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再说,就是一下子建起来学校和医院,也没有那么多的学生和病人来,那就成了一个空架子了,徒惹人耻笑。所以我们由小到大的做。以十年为限,用五年时间扩大规模,五年时间纵深发展,一定可以完成我们的愿景。”

刘和之接口道:“看起来大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听你这么一说,倒是觉得可行了。”

刘义之也道:“如此操作,先期也并不需要多少钱,可行!”

刘牢之道:“要是两位哥哥也觉得可行,小弟就放心了。这样先期的学校和医院选址,就要二哥费心了。”

刘和之道:“这个不难,反正这一段时间要选店铺,一起看看什么地方合适。”

刘牢之道:“既然是立族学,族中的长辈就不能不通知到,最好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出面管理学校,影响也更大些!再者,立族学,首选的老师也是族里的前辈。族里的读书人,学有所成还尚未出仕的,也要优先选作老师。”

刘义之道:“阿全这事想得周到。只是光咱们兄弟毕竟分量不够,过年反正要拜访长辈,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也好!”

刘牢之又道:“刘氏族学,要兼容并包。彭城不管是哪一支,哪一里,甚至只要确定是汉皇族后裔,只要姓刘的,哪怕不是彭城的,也要团结到了。再者,与我们亲近的这些亲戚朋友,也不能排斥,想加入的,一律批准!”

刘义之道:“这个没问题,声势当然是越大越好!关于你说的这些产业的最终选址,你是怎么考虑的?”

刘牢之道:“最好是选的偏一些的地方,这样可以把这些地方都集中在一起,我觉得兽窟山一带地域宽广,非常合适。”

刘和之道:“地方倒是不错,就是偏远了些。”

刘牢之对道:“就是因为偏远些,才清静,是非也少。我们还可以在那里修建观光园。嗯,我们可以在山脚下的向阳地修建学校和医院。围山建茶园、栽花以及植果树,将来再修建制茶工坊和花卉后期处理工坊。病人家属如果做工的话,就让他们修建山道石梯。如此一来,不用几年时间,也就修好了。”

“种花用来做什么?”刘义之不大明白。

“用来观赏很不错啊,大家游玩也有景可看!”刘和之道。

刘牢之笑道:“二哥说得不错,可以供人游玩。但不仅仅如此,有些花可以做菜,提高菜的品味。可以养蜜蜂采集蜂蜜;最主要的是提取精油,制作胭脂、香水。这些可都是能够卖大价钱的奢侈品!”

刘义之也不知道懂了没有,点点头没有说话。

“大哥是不是觉得我们应该多种植粮食?”刘牢之问道。

“是啊,你不是说过吗,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如果遇到荒年,这些什么奢侈品不能吃,不能喝,没什么用处啊!”刘义之提醒道。

“二哥,咱们家现在在京口有多少地?有多少人口,每年能够收多少租子?”刘牢之转头向刘和之问道。

刘和之掌管着京口的家业,对此倒是了如指掌。

“西府有熟田十顷,部曲十五户,奴十户;东府有熟田三十顷,部曲三十户,奴十五户。京口土地贫瘠,旱涝不定,这边种地多是广种薄收,租子不多。西府按照五成收租,实际收一千零五十石。东府按照七成收租,实收三千一百五十石。”

刘牢之接口道:“说到底,京口现在的土地旱涝不定,所以种粮并无多大利。旱涝不定,主要是无陂渠,水利设施不好。天旱时无水浇地,地涝时无法排水。我们在山上修建水库池塘,山下开荒,引水浇地,应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至于现在的熟田,可以仿照芜湖蔗基鱼塘的做法,地涝时排水到池塘,天干时用池塘水浇地,还可以养鱼。”

“什么蔗基鱼塘?”刘和之没有听明白。

刘牢之解释道:“这是我在芜湖为了解决旱涝问题,以及肥料缺乏问题设计的一种农业模式。”说着把蔗基鱼塘的模式粗略的解释了一番。

“如此一来,粮食问题倒就解决了。”刘义之放下心事。

“大哥想多了。如此只能保证正常年景粮食不缺,遇上天灾粮食还是不够。京口贫瘠缺粮,却又是军事重镇,粮食缺口很大,因此我们需要多建粮仓,在丰年的时候收购粮食,预作储备。”刘牢之道。

刘义之兄弟点头应是。

主要的事情议定,三人又就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讨论了一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