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东晋小军将 > 第二十八章 趁火打劫?

东晋小军将 第二十八章 趁火打劫?

作者:秋霜红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3:22:45

第二十八章 趁火打劫?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北风萧萧,像刀子一样割着旅人的脸,这江南的芜湖一样没有丝毫暖意。天还没有下雪,太阳也只有淡黄色的微光,地面上的小水潭都结着厚厚的冰。在这冰冷的天气里,勤劳的刘家庄客丝毫不惧,一声一声地喊着号子,一锨一镢地刨着山下的荒地。

今年的垦荒刘家的庄客们一直都在进行,冬天农闲的这段时间,庄客们忙着收甘蔗,刘柱则组织着家里的佃户继续垦荒。现在甘蔗收完了,所有的人都忙着垦荒。

张存满意地看着新开的大片土地,这里将是自己事业的新开始。比起第一农庄初建的时候一切草创,现在的规划就强多了,这里大片平整的田亩更适应机械化作业。

刘牢之也没闲着,他正在领着侍从们修剪葡萄。去年种上的葡萄今年长的很兴旺,在五月的时候,刘牢之还专门命人给这些葡萄搭了木头架子,为了防腐,所有的木料均用桐油泡过。这两亩葡萄栽种的并不密集,所以他准备按照庭院葡萄的管理方法,留长葡萄枝。

刘牢之一边修剪示范,一边给刘顺之几个人解释:“从根往上八尺作为主干,所有的枝条全部剪掉。八尺以上,留三到四根枝条,作为主枝,所有的主枝只留五尺长,这些主枝上的小枝全部修建掉。这叫做‘主枝截短,侧枝全剪’。所有剪下来的枝条,只要是看着健壮的,便都捆起来留着。都挺明白了吗?“

孙乾问道:”郎君,这些剪下来的枝条留下来要做什么?“

刘牢之笑道:”你知道葡萄苗是怎么育出来的吗?“

孙乾笑道:”这个我如何不知道。葡萄里面都有种子,把种子种下去,自然就会有葡萄长出来!“

刘牢之笑道:”葡萄种子自然能够长出葡萄来,但是用种子种出来的葡萄比原来的要差很多,多是又酸又涩。要想保持葡萄的风味,就需要用这些枝条扦插。其实我们应该先尝过果实然后再选的,只是我们不缺土地,如果品种不好到时候再除掉重新换过就好了。“

看孙乾似懂非懂的样子,刘牢之却不想现在说了:”照我说的做就好了,别的先不用管!“

众人称诺,刘牢之一旁指点着,上手试着修剪了几棵。等刘牢之觉得没什么问题了,才让他们转教给其他人。一亩葡萄看着挺多,这几十个人一齐动手,一个上午也就修剪完毕了。

去年种下去的茶叶今年的长势很好。不过这个时候的茶树跟后世有很大的差别,基本没有小灌木型的茶树。后世的那种灌木型的茶树,那都是千百年来逐步培育出来的。为了方便以后采摘茶叶,刘牢之对顶端的茶枝也都进行了修剪,力图让茶树低矮些。茶树怕冷,刘牢之还特意用厚厚的草帘子把它们罩住,以帮助茶树过冬。

腊月十二,刘义之一行乘船到达芜湖,除了年礼,还带来了五十匹马和十头牛。这一年来,刘义之用白酒交换马牛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尤其是最近又有了红糖。很多将领眼红这生意,刘义之来着不拒,干脆拉着他们一起做起了走私生意。寿春庄子那边需要的牛马,这半年的时间便就凑齐了。

刘府,启蒙苑。

这是由刘牢之原来的小院扩建而来,因侍从们在此启蒙而得名。

刘牢之兄弟两个正在聊寿春庄子的建设情况。

“现在已经招募到三百多户,一千三百多人。叔父派了一部分士兵跟流民一起盖了很多房子,跟大郎说的一样,光棍住大通铺,成家的人按户居住,好歹都住下了。那边的土地条件很好,都是多年的熟地,只不过这些年抛荒了而已。先期整理出的土地两万五千亩,种上了八千亩的冬麦,三千亩苜蓿。”

“现在已经养了六十多头牛,五十几匹马,两百只羊……”

“庄子内修建了三个大粮库,从芜湖运过去的粮食已经装满了一个仓库;今年种的五百亩菘菜和五百亩芦菔(萝卜)已经全部送入地窖。”

说起来,寿春的庄子慢慢步入正轨了。寿春处于南北要冲之地,能够招揽到更多的人口,刘牢之考虑到这些,插嘴道:“大哥,咱们这个庄子,主要是为了接纳人手。人不怕多,所以供人居住的房子不能少。春耕前后,要大量的盖房子,至少要容纳一千五百户。明年秋后,如果北方发生战事,逃难的流民会有很多,到时候如果没有房子住,我们就留不住这些人。”

刘义之诧异地问道:“阿全怎么笃定秋后会发生战事?”

刘牢之笑道:“我也是猜测。朝廷诸公启用谢万,是想利用谢万来制衡桓氏。谢万虽然没有军事才能,士林名声却甚大,能比肩于殷浩。朝廷想减轻桓氏的压力,必然促请谢万北伐。何况桓氏想占据豫州也非一日了,永和十一年,桓温举荐谢尚为司州都督,谢尚以病推脱;今年谢奕将军死后,又想用桓云镇豫州。正是看准谢万无军事才能,桓氏才会让步,一旦谢万北伐失败,桓氏正好借机接手豫州!”

刘义之叹道:“中原沦丧,朝廷诸公不思恢复故土,却一味地争权夺利,把国家弄得一团糟。”

刘牢之冷笑道:“朝中诸公,谁会真正在意中原百姓?守淮也不过是为了江南的半壁江山!难道还能指望他们光复中原?只怕他们还要嫌弃北伐浪费钱粮呢!”

刘义之惋惜地道:“如果一来,淮北局势恐怕就此糜烂,我们要如何应对才好?”

刘牢之缓缓说道:“第一个呢,是避开参与北伐战斗,以免战后被波及;第二个呢,是收拢溃卒。那些私家部曲会跟随自己的将军,出身兵家的普通士卒就可能趁机逃亡,逃兵是死罪,何况即使逃回去,下次还是会征召他们,不如我们收拢了。这些人再怎么说也是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用好了就是一股好大的力量。第三,收拢渡淮南下的百姓,招揽他们为我所用!所以呢土地不怕多,只要是能够浇上水的土地,全部整理出来。有足够的土地我们才能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来养活这些人,慢慢壮大自己!”

“如果朝廷在战后向我们讨要这些人怎么办?”刘义之担心费力不讨好。

“朝廷怎么可能知道详情!战乱的时候,乱兵和流民是没有办法统计的。何况桓氏想占据豫州,朝廷绝不会答应,等他们争出个结果来,我们早把这些人消化掉了!何况淮北的将领们都有私自侵占的人口,到嘴的肥肉让他们往外吐出,北方必乱。大敌当前,他们不敢这么干!”刘牢之肯定地说道。

“淮北糜烂,寿春就成了前线,我们这么大的投入,岂不是打了水漂!”刘义之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刘牢之笑道:“我们的庄园,修的要比寿春城还要坚固。如今我们背靠肥水和芍陂,水路有保障。庄子里屯足了粮食就算庄子被围,我们也可以拖到敌人退兵!只这样还不行,我们还应该在合肥建立庄园,这样一旦寿春的庄园面临大规模的侵袭,我们才有退路。所以,下一步,我们不光要置办马匹,还要准备足够的船只,甚至组建自己的水军。”

“大郎思虑深远,愚兄不及!”刘义之叹道,“刘家这一代,就要靠你了!”

“大哥过奖了!最近我一直在筹划一件事,想跟你商议商议!”刘牢之道。

刘义之没说话,只看着刘牢之,意似征询。

刘牢之接着说道:“京口自郗太尉镇守以来,一直是建康的东方屏障,朝廷借以抵御上游的荆州。京口民风彪悍,乃是徐兖青三州移民汇聚之地,一向出精兵猛将。就连桓温也垂涎不已,常夸‘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所以,我想在京口建立宴喜楼和一品汇的分号。我彭城刘氏多有族人故旧在京口,正好借此机会,凝聚力量。”

“大善!”刘义之道,“对我们来说,芜湖不过是宦游之地,京口方为托身立命之所。经营京口方为正道!”

“大哥支持,我心里就有谱了!”刘牢之跟义之道,“明日我随大哥一起回京口,着手筹措此事!”

说干就干,第二天刘牢之便找来了宴喜楼的主管刘安和一品汇的主管胡风,跟两人商议到京口设立分号的事。

“安叔,胡主管,我跟大哥商议了一下,决定在京口设立宴喜楼和一品汇分号的事。明天我要随大哥去京口,就不带二位同行了。我走之后,两位立时准备抽调的人员和物资,等年后京口方面选好址,两位要亲赴京口把铺子开办起来。”

“安叔,京口的酒楼和店铺,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熟悉两边业务的人坐镇,我首先想到了你,你是家里的老人,有你在京口坐镇,我和母亲才能放心,等那边安稳了,安叔想回来也行,常驻那边也可以!“

一番话把个刘安说得眉开眼笑:“夫人和小郎君如此看重,还有什么好说的。我一定尽心尽力,把分号开起来!”

胡风自无不可,眼下红糖季节已过,自己身边的人也都成长起来了,不怕没有人手可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