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东晋小军将 > 第八章 烧窑

东晋小军将 第八章 烧窑

作者:秋霜红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3:22:45

第八章 烧窑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正月初七,刘府别院,工坊。

刘家新建的这个工坊设计的规模不小,各个功能片区现在都已经规划出来了,主要有木材加工区,钢铁炼制加工区,食品加工区,工艺品制造区以及后面的工匠生活区。很多地方只是修建了个小作坊,配套的设施还没有修建好。用刘牢之的话说,这里就是规划中的刘家工业园区。

现在工坊里面入住的人家不多,三家铁匠,三家木匠,三家泥瓦匠,还有刚招募的三家陶瓷匠。从场务留下来的铁匠是父子两个,新招募的三家铁匠有五个铁匠,三个木匠是兄弟三个,都已经成家,三家泥瓦匠里,有八个瓦匠,三家陶瓷匠有六个匠师。这些匠师家的孩子,十三岁以上基本都作为学徒在工坊里面帮忙。魏晋以来,工匠这个身份往往是世袭的,轻易难以转到别的行业。

按照后市安置房的标准,每四间房为一家,每三家为一排,在工坊后面修建了房屋。房子下面用砖石垒成,上面使用粘土加上芦苇草夯制而成,就地取材,使用大毛竹作为房檩,房顶使用半茅草,半瓦片,成本低廉的很,每家每户也都修建了火炕取暖。在工坊里面修建有大食堂,由工匠的家属负责统一做饭。刘牢之把所有的工匠按照工龄和手艺划分了等级,工坊里便按照工匠的等级每月分发米票,用于购买刘家提供的饭菜。在工坊旁边,单独开出来了三十亩地的菜田,由工匠家属用来种菜,工匠家属种的菜进入食堂一样要进行结算,算是他们的收入。

这个时代的工匠们在官方的场务里面干活是没有工钱的,稍有差错便会有主管打骂责罚,根本不能算作良民。所以一有机会,这些官方场务里的工匠就会逃亡。在刘家的工坊里面,刘牢之规定所有的匠师按照工作量计发工钱,工钱按月结算,一半用米票,一半用实钱。工钱的标准不高,但比起官方场务的苛刻,那以经是天壤之别了。前几个月因为垦荒、盖房子,各家工匠非常忙碌,都攒下了不少的钱财。虽然劳累,却能够吃饱饭,营养也跟得上,这些工匠们的身子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

工坊这边的主管叫刘颂,是刘家远支的族人,刘家兴建工坊之后,他央求了何氏,做了工坊的主管,平日里带着从部曲里面选出来的八个护院,管理着工坊。

上午练武完毕,刘牢之带着乙班的侍从们,来到了工坊。

让刘颂找来三个老成的陶瓷匠师,刘牢之关心道:“几位师傅辛苦,在这住的可还习惯?”

“劳小郎君动问,这可怎么说好呢?小的们之所以南下,一则胡虏纵横中原,烧杀掳掠,我等朝不保夕;二则官家苛刻,只拿小的们当畜生使唤,子孙没有出头之日。”年长的陶匠说到,“天可怜见,让我们遇到刘将军,赏了这么个好地方,吃的好穿得暖,还有工钱可拿,真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说罢,就要给牢之跪下磕头。

刘牢之连忙伸手扶住,宽慰道:“老师傅切不可如此。只要好好做事,我们刘家万不会亏待了你们。年前让三位寻找附近可以建窑的地方,可有眉目了?”

老匠师伸出手臂指着:“那里,东北方向,离此处大约五里的地方,有个小山,那附近有不少粘土,还有不少林子,可以做一个窑口。”

刘牢之满意地道:“如此甚好,请老师傅尽快核算一下建窑需要的材料,禀报给刘主管,我们尽快采买。”说罢转头对刘颂道:“主管,等到材料备齐,让泥瓦匠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全力修窑。同时安排人手,修建一条从窑口到江边的路,把码头也要建起来!”芜湖这里多水,从水路运输货物更加的方便些,前些日子刘牢之让人到船厂订购了几艘内河的运输船,正在招募水手。

刘颂躬身道:“诺!”

“老师傅,下午的时候我们一起去那边看看。”

刘牢之对刘颂道:“主管,年前垦荒,家里的部曲很多人都看中了手里的农具,不少折算工钱买了去,现在库里的农具不敷使用,你尽快安排铁匠们打制一批出来。留足自用的,如果有人想买,也可以把剩下的卖掉,多少是个进项。”最近打制的这批铁锨和镢头,全部灌钢法制钢,锻打后又采用双液法淬火,不但锋利异常,而且磨损不重,使用的人爱不释手。刘牢之对家里佃客一向优容,便把这些工具按成本价折算成工钱,分发给了他们。

“灌钢”法可能发明在东汉末。南北朝时,綦毋怀文进行了完善,使这种新的炼钢方法趋于稳定,操作更加简便。灌钢法同百炼法、炒钢法等炼钢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点,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分及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这样可以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质量。因此,灌钢法可以减少反复折叠、锻打的次数,提高劳动生产率。《北史》中记载綦毋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过三十札。”动物尿中含有盐分,冷却速度比水快,用它作淬火冷却介质,淬火后的钢比用水淬火的钢坚硬;而动物油脂冷却速度则比水慢,淬火的钢应力小,变形开裂倾向小,有韧性。如果綦毋怀文“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是先后对同一锻件进行淬火,那就是中国最早的双液法淬火。

在工坊的食堂吃过饭,下午跟陶匠老师傅们去看了看所选的窑址。到了老陶匠所说的山,刘牢之暗暗好笑。那地方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岭,地势不高。夹在两个岭之间,有一块还算平整的地块,周边的土多为粘土,周围树木茂盛,取薪甚为方便,果然是个修窑的好地方。

“此地甚好,老师傅们用心了。”刘牢之赞许道。

那老陶匠听到刘牢之对这个地方很满意,也很高兴,嘟囔着说道:“郎君满意就好,郎君满意就好。”

刘牢之又问:“听说现在的窑炉也有很多种,不知道老师傅想修建一个什么样的窑炉?”

老陶匠躬身道:“我们在北方的时候多用圆窑,现在南方则多为龙窑,咱们要建的,也不外乎这两种吧?小郎君怎么看?”

“旬月之前,我曾在一个老仙长处见礼,得蒙赐下一张窑炉的图纸,我对此不甚了了,请老师傅们验看。”说罢,刘牢之掏出一个卷轴,递给老陶匠。

图纸上画的是一个蛋形窑,因其形似覆盖的半个蛋,故得名。全长十五到二十米,窑床前低后高,倾斜度三度左右,窑室前大后小,呈长椭圆形。蛋形窑由火膛、窑室、烟囱三大部分组成。窑头有火箱,火焰经窑体至窑尾,废气由蛋形截面的烟囱排出。容积大,约一百五到三百立方米。窑墙与护墙之间填以砂土作隔热层,热利用率较好。在同一窑内,根据各部位温度的不同,可以同时装烧品种不同的制品。蛋形窑结构合理,设计科学,造价低廉,装烧量大,适合多种坯釉的烧制;同时它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是清代景德镇地区焙烧瓷器的主要窑型。这种窑形乃是历史检验过的东西,当然要拿过来用了。

老陶匠双手颤颤悠悠地拿过来,眯缝着眼仔细地看了半晌方说道:“小老儿十四岁开始学徒,至今烧陶已逾四十年,却从未见过此等形制的窑。不过看起来,此窑设计的甚为合理。既然是老仙长给的,想来是不会错的。”说罢双手把图纸奉还给刘牢之。时人大都崇信道教,老陶匠听说是老仙长给的,到不敢造次。

刘牢之没有接过,只是说道:“既然老师傅也觉得没有问题,就按此图施工吧。老师傅估算一下需要多少材料,尽快通知刘主管去购买。需要的泥瓦匠和帮手,也让他尽快联系。”

老陶匠躬身道:“诺!”

经过七十多天的忙碌,一所小砖窑和一所蛋形窑相继修建完成了,经过烘干之后,第一窑就按照刘牢之的安排,先试烧了一批砖瓦,两天之后出窑,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刘牢之安排着,用烧好的砖,在前两天发现的石灰矿边上,起一座石灰窑,准备用来烧制石灰和水泥。

芜湖附近有高岭土,膨润土,可以用来烧制瓷器;有大量的石灰岩,可以烧制水泥;有珍珠岩,可以制作保温材料;至为关键的,是有大量烧制玻璃用的石英石。其实刘牢之制瓷只为自用,制造玻璃制品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试窑成功之后,刘牢之让陶匠们先烧的是宴喜楼使用的盘子和碗,现在的餐具配合炒菜不是很合适,非常的影响观感和口感;接着又烧制不少口大缸和坛子,准备用来酿造酱油和白酒。

天气转暖,刘牢之让刘柱组织人手着手春耕。因为冬天的时候地都翻耕平整过,此时插秧播种比较方便。水稻插秧的技术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刘牢之也是采用的此种方式。因为养殖了牲畜,加上垦荒时修建的垦荒厕所,刘家积攒了不少粪肥,水稻播种按照经验施足了肥。去年参加垦荒的流民,不少都应募到庄上做了庄客,春耕的人手到并不缺。

一千二百亩水田里全部种上了水稻,鱼塘则主要种植桑树和甘蔗,水田里和鱼汤里面撒了不少鱼苗,都是刘牢之组织人手到河里面去捕捞的。去年冬天,旱田里种植了四百亩小麦,开春之后又在剩下的地里种植了二百亩的大豆和二百亩甘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