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

明天子 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

明天子第一百六十八章灾情第一百六十八章灾情

第二日。

文华殿之中,就如之前一般。

大臣都到了。

比上一次大臣要少一点。

不过,却有一个人特殊的人参与进来。

却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监。朱祁镇之前不知道,宫中还有这一位大佬。他事先询问阮安治河方案,阮安的方案不能让朱祁镇满意。

阮安就推进了这一位早已在仁寿宫庄养老的老太监。

朱祁镇一打听,才知道这沐敬是一等一的治水能臣,虽然阮安也修缮过河道,但是这方面的能力与沐敬相比,却是想差太大了。

整个北运河都是沐敬修缮的。沐敬几乎走遍了运河每一处闸口,对各地水情熟悉之极。是治水老臣了。

不仅仅如此,沐敬的品质也是相当过硬的。

永乐年间,沐敬跟随太宗皇帝北伐,但是入漠北已深,月余不见贼寇的影子,下面都有一些人心惶惶了。

只是太宗皇帝依旧不甘心,无功而反。

大臣劝谏,纷纷被遣。

而沐敬依旧劝谏,反复不已。

太宗皇帝大怒,说道:“尔欲反乎?”

沐敬说道:“事已如此,陛下执迷不悟,固不知孰将反也。”

太宗皇帝下令将沐敬斩首,左右将沐敬拖曳下去,而沐敬颜色不变。

太宗皇帝见状,就下令放过沐敬,说道:“宫中皆如此人,岂不诚有益乎?”

随即下令回军。

但是沐敬什么都好,就是一点不好。

就是垂垂老矣,英雄迟暮。

朱祁镇特地赐座,对沐敬如大臣一般。

朱祁镇见所有人都到齐了,对于谦说道:“于先生,先说说顺天府灾情?”

于谦说道:“是。”

随即于谦侃侃而谈,说道:“陛下以工代赈之计,已经安顿了十万民夫,与北京城墙,城楼,三大殿,等工程之上。”

“但是这些工程多在北京附近,而卢沟河水灾却在在东安,永清,固安,武清数县。除却县城之外,大多被淹了。”

“而北京务工的灾民,却大多是京畿附近的。”

“以臣之见,北京附近的灾民,不过财产受损,而此四县百姓,却是生死之间。”

朱祁镇听了,对这个现象。

朱祁镇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首先是北京灾情并不严重。

最少对比这个时代其他地方的天灾,北京的天灾可以说很一般了。毕竟别的地方受灾,决计不会有皇帝圣旨,大臣立即巡视,不知道多少军

队,一起动手救灾。

很多人印象之中,无数人防守堤坝。在这个时代是不成立的。

倒不是军队不会投入救灾治水。

早在宋代,就有专门治水的军队了。

但是想想就知道,一支缺额几乎到了三分之一的军队,打仗不行,治水就可以了吗?

在京师有京营,乃是大明精锐所在,即便再怎么衰败,也苟延残喘到正德之后,依旧是朝廷的武力依靠。

他们并不是那么容易掉链子的。

北京天灾不严重,受灾的人数不多,但是下游灾情严重,更严重的乃是朝廷组织力缺乏,想将这些灾民组织数百里上京。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还有一些大臣在这一件事情持反对意见。

无他,北京乃是朝廷的脸面,大量灾民聚集在北京,朝廷脸上不好看,更何况,各路使节都在京师之中。

麓川的使节,瓦刺的使节,兀良哈的使节。

可是都在。

瓦刺使节还好,而今瓦刺也先,正在整理他父亲脱欢留下的烂摊子,即便是将姐姐嫁给了脱脱不花,脱脱不花与他也是面和心不和。

最直接的表现是,脱脱不花单独向朝廷进贡了三千匹马。

当然了,朝廷按照厚往薄来原则,高价回赠了脱脱不花很多丝绸,粮食,还有铁器。

这一件事情,还是杨荣在的时候定下来的。

固然有些迂腐,但是挑拨离间的意味,太明显不过了。

麓川使节一直在京中跑门路,向要向朝廷乞和。只是麓川使节倒是带了不少金银,但是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人敢收麓川的银子。

甚至在朝廷大军临近云南的时候,麓川使节也放弃了。

朝贡之上,他带了多少东西,朱祁镇加码按照太祖的规矩,掏内库加码三倍回礼,对文官说的是:“朝廷不可失礼于小邦。”

但是却传旨给孟瑛,让礼单给孟瑛看,说道:“这就是朝廷给将士们的赏赐,打破麓川,从麓川所得,尽赏将士,朝廷不取一厘。”

兀良哈的使者眼红,就向朝廷求赏赐。

说起来,兀良哈头上还都挂着大明头衔,所谓朵颜三卫,只是而今兀良哈态度不明。自然不能给。

甚至独石堡那边已经打起来,兀良哈的使者还在京师喋喋不休。

至于朝鲜,安南的使者是都在。

正统年间,还有一些永乐遗风,而永乐年间京师之中外国使节更是数不胜数,最多的时候,有七十多个国家。

这种种原因下,在北京城以工代赈的效果并不好。

但是在卢沟河下游,朝廷也没有那么多的工程来做。

朱祁镇问道:“你估计四县灾民到底有多少?”

于谦说道:“臣只能保证顺天府境内,大概有三万七千人有余,但是直隶其他府县有多少,却不是臣可以知道了。”

朱祁镇看了一眼杨士奇。

杨士奇咳嗽两声,说道:“陛下,臣以为卢沟河威胁朝廷安危,自然要好好修一修了,特别是宣德元年,宣德五年,这两年都有过大修。该怎么修,下面人都很清楚,所以以工代赈是可以的。”

“但是南边的府县,却不好妄自兴工了。”

“臣以为还是开仓放粮赈济的好,臣已经从山东调来一批粮草,足以赈济河间,保定两府了。”

朱祁镇也知道这其中很多事情。

工程建设从来是贪污的重灾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差别。

杨士奇更是明白这一点。

所以他支持卢沟桥工程,但反对其他地方以工代赈。

乃是卢沟桥河道,不是新鲜事。大致需要多少,杨士奇心中其实是有数的。更不要说,于谦是这个工程的负责人。

虽然而今还没有说,但是杨士奇用脚趾头都能猜出来。

杨士奇信得过于谦。但是其他人未必信得过了。

更不要说,之间没有规划,仓促上马,又有灾民的生计所系,做得好,自然是一举而数得。但是杨士奇不得不做好,如果做不好该怎么办?

同样的修黄河,有人能修一次,能用百年,但是有人能修成:“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里面的猫腻,实在是太多了。

杨士奇老了,有一些保守。

有些事情,他宁可多花一点钱,也不去想什么一举而数得。事实也证明,越是花样多的事情,越是有技术含量。

大明官僚到底有没有这种组织能力,杨士奇表示怀疑。

朱祁镇说道:“杨首辅所言极是。此事暂且不提。先说卢沟河,先生也说过,宣德元年,宣德五年大修过,正统元年也小修过。”

“每次多则动用数万人工,少则动用数千人工,已经几乎是年年修,但是即便是这样,隔三差五,卢沟河也要决堤一两次。”

“朕登基以来,元年一次,今年又一次,这一次大修之后,又能支撑几年?朝廷就是金山银山,也不能这要挥霍。而百姓要遭受几次这般苦楚。”

“故而今天,就要这一件事情说清楚?卢沟河怎么修,才能一劳永逸,从此再也不决堤。”

朱祁镇的话,掷地有声,但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