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

明天子 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

明天子第一百六十七章马政痼疾第一百六十七章马政痼疾

朱祁镇脸色严肃说道:“刘卿请讲。”

其实朱祁镇对西北不能供应全军战马,早有预料。

毕竟锦衣卫在朱祁镇的调教之下,对外情报如何,还不好说,但是在对内情报上,朝廷上下,很少有瞒得过朱祁镇的事情。

但是很少瞒得过却是事实。却并不意味着锦衣卫就能将这其中各种利益纠葛,给弄明白。

锦衣卫之中文化水平也是相当有限的。

所能做的,仅仅搞清楚现状而已。

刘定之说道:“太宗皇帝天纵英明,在永乐年间,就询问臣下,以漠北牧养之法,与民间分养之法孰善,然群臣误陛下,乃用民间分养之法。”

“以至于今日之势,纵然有马数十万匹,但却不可作为战马。”

朱祁镇问道:“原因何在?”

刘定之说道;“陛下,马性温顺,然也有好斗之心,如果马聚集成群,则群马相争,必有头马,头马占据雌马,所生之幼马,就远胜寻常马匹,即便头马之下,也有一些马匹相当不错。”

“故而这些马匹就可充为战马,做冲锋陷阵之用。”

“然而今马匹善养于百姓家中,且不去说百姓负担,单单说,这些马庭院之中,用以畜力,即便是发情,也是百姓配对。”

“时间一久,去除野性,只能用做畜力,如果用以战马,恐怕见千军万马相争,尚未发力,就先行胆怯。”

“故以此法养马,纵然有马百万,也不足一用。”

朱祁镇心中一动,他算是明白了。

后世马匹之东西,早就是稀罕东西了。

所以朱祁镇根本没有接触过,即便稍有接触,也决计不会深入到养马细节之中,万万没有想到,单单是养马,就有这么多学问。

朱祁镇也知道,刘定之有些为尊者讳。哪里是太宗皇帝不知道放养的好处,实在是没有放养的地方。

最少对北京附近的来说,确实是如此。

而且其实刘定之所说的未必全对。

并非战马不能圈养,而是百姓根本不会用养战马的办法,养马。原因无他,成本太高了,别的不说,各家勋贵之中,谁家没有几十匹上百匹战马,都是上阵要用的。

也不见他们上阵的时候,这些战马就软脚。

刘定之见朱祁镇听得认真,说道:“陛下,令百姓分养战马,对百姓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了。民间有谚语,家财万贯,带毛不算。”

“而今强令百姓养马,一旦有失

就要坐赔,不知道令多少百姓家破人亡。臣以为非善政也。”

朱祁镇说道:“此事朕知道,而今分养战马不行,当如何养马?刘卿久在西北,可以教朕乎?”

马政分养的弊政,朱祁镇早就有所耳闻。

甚至不用刘定之说了。

而且朱祁镇听了刘定之刚刚说的分养之弊,就决定一定要废除分养之法,集中精力要在全国建立起几个大马场。因为只有有足够的马匹,才有足够的机动能力,有足够的机动能力,才能出塞征讨瓦刺。

而今总体来说,朝廷虽然缺马,但是收刮一下,还是有十几万战马,但是远远不够。

既然已经决定废掉这个政策,对于他的其他弊端,朱祁镇就不需要多做了解了。

刘定之说道:“臣走遍西北,山丹卫,青海,河湟之地,都是上好的养马之地,而且有贺兰山护卫,瓦刺不能轻易翻越。”

“比起长城之外,要好上不少。”

朱祁镇慢慢咀嚼这几个字,心中暗暗摇头,知道这一件事情,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宋元积弊,西北的人口并不多。

西北人口少到了什么地步?

洪武年间北伐的时候,傅友德独领一路出西北,而徐达领一路出大同,徐达这一路王保保大战。

王保保骑兵众多,占据优势,但是徐达败而不溃,坚如磐石。一路从草原上退到了大同。都没有让王保保找到全歼徐达的机会。

只是徐达退兵,让傅友德呈孤军深入之态,傅友德不得已撤军,将一路上所俘获的人口,全部迁回去。

但是所有人口加起来,不过数万而已。

所以西北方向,如果说是无人区,是决计不对的,但是指望西北有多少汉人,却也是想也不要想了。

为什么明代对攻取西域不感兴趣,西北地区的匮乏,大概也是原因之一。最少开国到而今不过七十多年。

满打满算三代人。

虽然这样的情况,有一点点改善,但是改善的并不是太多。

所以西北方向,其实也有很多土司,还有受朝廷册封的蒙古人。

也就是说这些草场,其实也都是有主的。

想要夺取这些地方,不动刀兵,是不行的。

但是朱祁镇而今深刻的厌恶了战事,四个方向的战事,朱祁镇怎么有心思另开战线,真不知道想怎么死吗?

朱祁镇说道:“这一起,让你进京,你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朱祁镇将这一件事情上了心,话题一转。将话头扯到了其他地方上

“臣知道,臣将任大兴知县。”刘定之说道。

朱祁镇说道:“你这个大兴知县可与寻常知县不一样,可以这样说,而今北京城之中大小事务,恐怕就要你来负责了。”

刘定之听了大吃一惊,说道:“臣不过是区区一知县而已,如何能越权行事。”

朱祁镇说道:“朕的状元郎,岂能仅仅当一个知县,明日御前会议,商议卢沟河治理之事,在此之后,于先生就要将精力放在这工程上面了。”

“至于北京城的事情,就要你多担待了,只要办好了,他日代替顺天府,未必不行。”

“臣谢陛下信任。”刘定之说道:“臣定然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朱祁镇说道:“无须如此,只是你这县令与寻常县令不一样。”随即朱祁镇将他在北京城之中正在进行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刘定之听了,一时间心中激动夹杂着害怕的情绪,涌上心头。

刘定之在西北磨砺的好几年,奔波劳苦。对大明的认识又深了几层。能考中状元的,都不是蠢人。

刘定之岂能不知道这一件事情,牵扯之大。

一旦失败的话,皇帝定然是没有错的,有错的只能是大臣,也就是于谦与他,定然会为皇帝替罪。今后不会有什么前程可言。

但是同样的。

如果这一项改革顺利的推行全国,那么刘定之的政治资本,将会极其雄厚,内阁的那几把椅子,定然有他一席之地,不过是或早或晚而已。

而且皇帝对他推心置腹到如此程度,刘定之是一个聪明人,他还有选择吗?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

比起于谦来说,小于谦十岁的刘定之,功名之心,要胜过于谦。他看见的根本就是巨大的政治利益,至于这个改革对大明是好是坏。

刘定之其实并没有深想。

刘定之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将陛下的政策全部落实。”

朱祁镇心中松了一口气。

刘定之这样大臣,比于谦要好用,因为他们是政客,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政治理念可言。但是于谦就不一样了。

朱祁镇说服于谦可是大费口舌了。

但是真正用起来,还是于谦让人放心。于谦说定的事情,决计不会改变,乃是真正大丈夫。但是刘定之就不一样了。

政治利益大到一定程度上,很难保证刘定之不倒戈。

“哎。”朱祁镇心中暗道:“如果于谦也想刘定之这样听话就好了。”虽然朱祁镇也知道,这是妄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