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百一十二章 讨南洋檄

明天子 第一百一十二章 讨南洋檄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百一十二章 讨南洋檄

第一百一十二章讨南洋檄

很多问题,绵延数百年。并不是一场战事,或者一次改土归流就可以改变的。

大藤峡久战不定,并不是大藤峡中苗民善战,而是他们不得不战。

而今大藤峡平定了,因为土地争夺,其他各族的百姓就可以和谐相处了。根本就是扯淡了。即便是到了清末广西依旧是土客矛盾最深的地方,所谓太平天国,大多都是客家人发起的。

而今朝廷实力强大,这些矛盾都被压制下去了。

但是太子却也知道,广西这种隐患还在,不会因为几个土司撤了而发生改变。

所以,太子才想从广西抽调百姓南下。好缓解一下这种矛盾。

刘大夏说道:“是,臣明白该怎么办。”

太子点点头,却见有人飞驰而来。在几十步外下面,步行到太子面前,跪下行礼说道:“殿下,南宁侯请陛下入城,城中已经清理好了。”

太子点点头,翻身上马,在千余的护卫之下,进入大泥城中。

这个城池在太子看来,简陋之极,放在中原根本不是一座城,甚至比不上江南的一个大镇子。

城中到有一个建筑很是高大。

不是别的,就是清真寺。

太子见毛锐已经派人将清真寺清理出来,显然要将这里当做太子的行宫。

太子眉头一皱,也不好不进去,吩咐刘大夏说道:“派人将城中长老请来。”

太子随即进了清真寺之中,并没有去正殿,而是在偏殿见了毛锐。毛锐已经汇报战况。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汇报的。

北大年真正发展出来的时候,就是葡萄牙攻占马六甲的一段时间,那一段时间满刺加轰然倒塌,葡萄牙的统治并不是太稳固的,甚至有与淡目国战争等等。

而且葡萄牙人信奉天主,与回回从来是矛盾重重。于是很多原本在马六甲交易的回回商人都转到了北大年。

这才是北大年最辉煌的女王时代。

虽然这种辉煌并不长久,但是这也奠定了北大年苏丹国的根基。在此之前,不过是一个小城而已。

毛锐入城之后,就好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轻轻松松的就将这些人个震慑住了。

太子说道:“南宁侯辛苦了。”

毛锐说道:“都是殿下指挥有方,臣不敢言苦,臣以为兵贵神速,此刻当立即骑兵,翻越南山,直入满刺加城下。”

毛锐所言的南山,就是在北大年之南而称谓,这里就是后世称为马来半岛中央山脉。谈不上山高林密,但是在这个时代,却多是原始未开发的情况下,倒是有一些小路,可以通过。但是不足以通行大军。即便是满刺加内部,大多也是海上比路上方便。

否则就要绕道,先向西,绕过中央山脉一带,进入印度洋沿岸,然后再沿着马六甲海峡,一路往东打,沿着沿海狭长平原,打到满刺加城下。

在毛锐看来,这一路上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满刺加的抵抗,而是后勤辎重。数万大军行军不可能不要后勤。但是毛锐到南洋之后发现,大体上南洋是不缺少粮食的。

因粮于敌是可行的。

这才有兵贵神速,速战速决。

不过,这在太子这里通过不了。

太子对南洋战事从来是一个稳字当头。

并非,太子不了解军事。

太子也是带兵打过仗的,虽然没有从第一线厮杀过,但谁要是说他是外行人,却是错了。

太子之所以如此想,就是知道,这一场战事,双方实力差距太大。

稳扎稳打,就是一场稳赢的战事。

而这一场战事,胜利对太子来说,是锦上添花,难不倒还能因为他这一战打的漂亮,让他回北京当皇帝吗?

如果败了,却大损威望,甚至给别人可乘之机。

所以对太子来说,别来是悬危之计,别搞什么奇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就行了。

什么?

你说旧港。

抱歉,太子作为储君,对旧港定然有一个态度,表面上的态度,自然是大明不会放弃一个子民,一定会救旧港。

但是实际上来说,谁都看得出来旧港本身就很危险,围城十个月有余。即便是城陷了也是情有可原。

太子不是不想救,但是如果为了救旧港,而吃一场败仗,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不可取的。

只是这样的心理话,他自然是不会说出来的。他说道:“大军从后面运输过来,也需要半个月,而且南宁侯有一件事情却做错了。”

毛锐说道:“臣愚钝,请殿下指点。”

太子说道:“不该让我住这里。但凡战事,收人之城,收人之心难,大明初临南洋,还是要入乡随俗的。”

太子在“初临”这两个字上面,特别是加了重音。

毛锐心领神会,说道:“属下明白。”

太子对于南洋现状并不满意。

无他,大明皇帝是天子,天然掌控神权,凡是在大明传教的,不管你信什么,都不可能越过大明天子去。这是铁则。

不管是你是转世活佛,还是龙虎山张天师,都是如此。

而回回教在南洋的权力太大了,大到了左右国家与君王的地步,这是大明所不能容忍的。

但只有道学家才有政治洁癖,真正的政治家要讲现实。

现实就是如果将回回教连根拔起,大明遇见的阻力就太大了,再加上朱祁镇在京城修建大清真寺。据说规格之高,已经超越了北京白云观。

其中有什么深意,太子岂能想不明白?

将来怎么办,是将来的事情,而今太子就要对回回教表现出怀柔状态。

太子随即在清真寺之中,召见北大年的长老。果然,本地的长老都是神父。太子先在清真寺行礼拜,然后对所有神父说道:“大明天子,胸怀天下,至于四夷。凡劝人良善,导人法度,皆为善教。本朝不禁也,而今亦是如此。”

“今朝廷起大兵南下,非为回回教,而是为淡目一国,目无朝廷法度,不尊朝廷。陛下有明诏,令其与满者伯夷罢兵修好,置若罔闻,乃至灭之,置陛下与何地,陛下这才调兵南下,复满者伯夷,此乃春秋之大义也。”

“至于满刺加国,本我朝藩属,本朝于其有开国肇基之恩,谁料此辈狼子野心,杀朝廷使臣,攻旧港宣慰司。”

“其之不义,天地共厌,方有今日之师。”

“尔等只需遵纪守法,大明秋毫无犯。如若寡德无义。弃大明之恩,投豺狼之邦。朝廷虽仁慈,亦有必至之诛。”

“陛下于京师新建大清真寺,正下令传各地长老到京师,共论清真之正论。如此盛事,岂能缺了这位长老,就请诸位长老选一二德高望重宿老,进京论道吧。”

太子随即辞清真寺不住,令人把守清真寺,让当地百姓礼拜如故。真选了几个神父,去京师论道。

北大年的气氛明显的好了许多。

刘大夏更是以太子讲话为核心,润色为一篇檄文,通过汉商与锦衣卫的渠道,传播到整个南洋。

就是为了化解回回联盟的军心。

其实各地回回教也是不同的特色,回回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也东南亚文化融入回回教的之中过程。

东南亚的回回教的攻击性,就要比中亚回回教差多了。

虽然这一场战事的核心矛盾,乃是回回商人与汉商之间,几十年贸易争夺权的总爆发。但是对很多本地回回信徒来说,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一点。

毕竟,这些利益对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一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