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四十三章 余子俊

明天子 第四十三章 余子俊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四十三章 余子俊

第四十三章余子俊

这种平常人见了之后,惊奇一阵子也就过去了。

北京人更是看惯了蒸汽机了。

他们更愿意说一些稀奇的事情,比如说某一个锅炉爆炸了,一个零件飞出两道街砸死一个官,后来一查,这个官做事丧尽天良,这是报应来了。

诸如此来的事情。

很多人身处与高速的变化之中,却不自知。

但是刘大夏并不一样。

仅仅是片刻之后,他就成为了铁路派。

因为他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益与作用。

如果能将铁路遍布大明每一个省份,对大明作用,不亚于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也是为什么以韩雍为首很多官员愿意跟随朱祁镇的理念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朱祁镇的权力,也是朱祁镇给他指出了一个很光明的方向。

辟雍之会已经过了十几年了,但是辟雍之会中提出的很多东西,而今才缓慢而坚定的深入人心之中。

因为中华民族本性就是务实。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什么用处。

只有让人看到好处,才能让人相信。

刘大夏进京之后,在宫中抵了牌子,剩下的就只能等消息了。

而此刻,朱祁镇正在召见余子俊。

余子俊以这一次赈灾的组织能力,让朱祁镇看重,有意让他代替马文升为户部尚书,而马文升调入内阁之中,代替徐有贞的位置。

在此之前,朱祁镇自然要与余子俊一次谈话。

余子俊五十多岁了,与朱祁镇的年龄相差仿佛,但是与朱祁镇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朱祁镇养尊处优,用心保养,甚至得了胡濙的保养精要,每日按时习练,所以身体很好,头发乌黑,少有白发。

偶尔有几根,也让人在早上梳头的时候给拔掉了。

但是余子俊就不一样了。

余子俊乃是四川青神人。以清廉著称。更是一个员干吏,很多时候都是亲力亲为,比如这一次赈灾,余子俊忙起来更是日以继夜,不敢有一丝拖延。甚至亲自跟着灾民徒步从宁夏到关中。

各种安排很是得当,尽量让百姓活下来。

只是这样的工作强度,即便是年轻人未必能熬得住,更不要说一个五十岁的人了。

而且他不是仅仅今年如此,在此之前也常有的。

故而,这种过度的劳累,提前透支了他的身体。

当他与朱祁镇对奏的时候,任何看见余子俊的人,都不会觉得他与朱祁镇是同龄人

只会觉得余子俊要比朱祁镇大上十几岁才是。

只见他身体微微有些驼背,不知道是不是伏案时间太长了。头发近乎全白,只有几根头发顽强的保持着黑色。

他的官服的颜色,也褪下好多。有些脱色了。

以余子俊的官职每年最少几百两银子。如果保持余子俊而今的生活状态,绝对够了。甚至可以过的相当不错。

其实百官只要不追求声色犬马,他们俸禄大体是够的。余子俊从来不做这些事情,但是他每年的俸禄从来没有结余。

只因为他长年在自己的俸禄之中留下来一些接济百姓。

所以才有这样的情况,带着几分寒酸。

朱祁镇见了有些心酸,更生出几分敬意。只是一问话,余子俊带着浓浓四川味的官话,就扑面而来。道:“陛下,陕西苦啊。”

余子俊一五一十的将陕西的苦楚说来出来。

第一土地贫瘠,粮食不产粮,陕西很多地方,每一亩地不过产几斗糜子。与江南平均每亩二三石的产量,根本不可比。

更不说,江南极限产量甚至有七八石的。这就是精耕细作的威力,只是这都是特例了。

第二,就是转运之苦。

西域战事不熄,转运之苦就压在陕西百姓头上。

就整个天下来说,也就是陕西百姓承担的转运之苦最大。

驰道大规模修建,与各地粮仓的建立,让百姓转运之苦降到了最低。很多时候都百姓在县上卖了粮食,交银子就够了。

如果嫌县里粮商压价,就能去府里,卖给户部仓库之中,一般来说,这里都一个最低价。

不过一大明而今的国力,也只能维持在府一级,甚至在偏僻地方,也只有省里才有户部粮仓。

但是即便如此,也维持了大半个大明的粮食价格,不出朝廷的控制之外。

当然了,这样好处陕西很难享受到。

驰道在平原上的能力,与山地之中的能力是完全两个状态。

南方是靠得水道,北方靠着驰道,但是西北既没有水道,驰道在群山之中,也更像是一个样子货。

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西北百姓承担转运义务。

从这一点来说,陕西百姓大概是最苦的。

第三,就是多灾多难。

如果看过本卷开始列举的地震次数,就会发现陕西正是地震活跃期,今年的地震不过是最大而已,并不是说往年没有地震。

除此之外,陕西常年大旱,更是家常便饭了。

这还是大而化之的说,很多

细节更是触目惊心,日本有一个师团长在二战之中要求士兵吃草进攻,很多人都嘲笑他。

但是如果细看陕西百姓的生活,野菜何止是半年之粮,根本是吃野菜之余,才能吃上几口糜子。

这不是在吃草吗?

朱祁镇几乎不忍听了更悲惨的,在天灾**之下的人伦惨剧。即便是朱祁镇已经尽力赈灾了,但是国力就放在这里,他能做的事情,其实是相当的有限的。

朱祁镇说道:“余卿,你从陕西来,陕西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余子俊说道:“修铁路。臣来京师这几日,以及细细考察了京师周围的铁路。如果有一条铁路直通西北,可面百姓转运之苦。”

“而且臣问过京师的价格,煤一石居然能卖上一钱,隆冬之际,甚至可以数钱一石,而西北有不少地方,煤就是泥土一般的东西,只要能运出西北,足以让百姓安居乐业。”

“还请陛下念及陕西数百万百姓,降此天恩。”

余子俊也知道铁路耗费一定是非常之大,近乎哀求道。

朱祁镇叹息一声,他觉得大明之中还有不少大臣是实干家。于谦治理陕西见朱祁镇的时候,就希望修建驰道。

而余子俊而今求朝廷修建西北铁路。

两人的举动,近乎同出一辙,可以看出来。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他们已经有行动践行了这一点。

铁路就在北京边上,不知道多少官员看见了。

潜移默化之间,强烈反对修建铁路的人已经很少了。

但是朱祁镇最大难题,已经不是反对修建铁路的大臣,而是钱。

铁路造价,一里最少一万两。这还没有说别的。如果综合计算,一里铁路就不只是一万两了。

大明需要修的铁路有多少,即便是沿着而今的驰道布局修建,且不说人力物力,单单说财力,就是一个将大明给卖了也做不到的事情。

朱祁镇扶起余子俊说道:“余卿之意,朕已经知道了,只是而今国库空虚,这一件事情只能放一放了,不过陕西遇见如此大难,朝廷也不好不有所表示,朕这就下令,免除陕西一省三年赋税,受灾的地方自然是要免税的,没有受灾的地方钱粮留给陕西地方支用。”

朱祁镇给出这个优惠也是相当不错了。

戏文之中,才有那种免三年钱粮的段子,一般来说朝廷最多免当年的赋税,来年征收不上来,才会继续免的。

毕竟朝廷也是要吃饭的。这也是江南有一笔大银子入国库,朱祁镇才能大方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