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扶乱唐 > 第601章 沉住气

扶乱唐 第601章 沉住气

作者:狼烟东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4:05:04

第601章 沉住气

“话虽如此,陛下之前在太极宫中定下的两年之期限,不光是我等臣子知道了,大唐的百姓也是知道的啊!若是我大唐水军不发兵,如何向百姓们交代?”

张冲其实当然也不愿意去,但是想到李倓在大唐百姓面前吹出去的话,只能是又硬着头皮说了一句。

“将军多虑了,如今乃是盛世,朕说要去打别人,因为路途遥远不去了,百姓是不会怪罪朕的,之前的百姓有怪罪皇帝的时候,那是因为咱们要是不出兵的话,百姓们的家园就会遭受到敌军的攻击,现在的百姓,他们是不会遭逢如此情况的。”

张冲一听李倓说的也有道理,当时就不吱声了,毕竟他还是十分在乎自己麾下将士们的性命的,既然李倓都说大唐的战舰可能会存在航行距离的问题了,那应该一定是不会忽悠他的,而且他都已经当了这么长时间的水军了,对于自己麾下战舰的航行距离自然也是心中有数的。

而关于华夏的航海历史,在李倓的督促之下张冲和洪源也是没少对自己麾下的将士们普及的。

李倓找到了不少的史料,这些史料上面的记载,那当真是让不少大唐的官吏都有点《易经》上就记载过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故事,而在河姆渡史前文明遗址中出现的七千年前的木桨,则是中国人最早航海的铁证。中国古代书籍文献中关于航海的记载数不胜数,《竹书纪年》也记载过夏朝帝芒“东狩于海,获大鱼“的事迹。

商朝人与海外的联系更加频繁,《诗经》上就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之类关于商人航海活动的记载。

而跟倭国之间的交往,那也是不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齐国、燕国、鲁国、越国等邻近大海的国家的航海技术也非常发达。

吴国和齐国都能制造出长十丈、宽一丈五的大船,名叫“翼船“,这是一种有两层甲板的战船,完全可以胜任海上航行。齐国的齐景公曾经乘坐这样的翼船在海上游玩,半年都不用上岸,孔夫子十分羡慕,做梦都想乘坐这样的大船“乘桴桴于海上“。

吴国的战船可以从东海出发,跨越后世的东海、黄海,来到位于渤海湾的齐国胶州地区。当年吴王夫差攻齐,正是沿着这条海上航线到达齐国的。而燕国则利用先进的航海技术,利用海军征服了朝鲜半岛,并派人到达了倭国,开辟了华夏到倭国的新航线,开启了与倭国之间的海上航路。

而始皇帝统一六国后,航海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方士徐福为始皇帝去海外寻找不死仙丹,所乘的大船搭载了数百名工匠和三千童男童女,船的大小可想而知。徐福曾远航到“平原广泽“,甚至到达过琉球群岛。

到了大汉,其实华夏的航海技术就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了。

汉武帝建立了“楼船军“,这是世界上第一支专业海军。这支部队乘坐的是船高首宽,外观似楼的“楼船“,可远攻也可近战,是当时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海军。

楼船可容兵员数百名,配有世界上最早的橹和舵,每层的四周都建有“女墙“,甲板上还有硬木做成的“战格“,四壁都蒙上皮革加强防护。船的最顶层有指挥作战的军旗手,在战斗中可以指挥士兵作战。

更为难得的是,楼船四周还有由艨艟、斗舰、斥候、先登、赤马舟等组成的护卫船只,与后世海军中的航母编队非常类似。八百多年之前,汉武帝派十数万的楼船军远征南越,大汉水军战斗力之强大可见一斑。

大汉远洋航行的距离也非常长。汉武帝时,汉朝的远洋航行路线已可以从番禺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斯里兰卡,然后经红海到达埃及的开罗,再由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之后由希腊、罗马经地中海到达罗马帝国。这条航线长达后世八千海里以上,是世界上当时绝无仅有的。

大唐帝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开放的胸襟,向世界各国敞开了怀抱。大唐之前几个皇帝治下的的广州、泉州、扬州等世界性的码头和港口。

大唐早就已经能制造出长达二十余丈、能乘坐七百多人的远洋大船组成的船队就是从这里出发,经南海、马六甲海峡,越过印度洋,经过斯里兰卡、印度半岛和巴基斯坦,到达大食。这些大船可以无视印度洋和波斯湾的大风大浪,而唐朝的远航者也掌握了利用季风和洋流的变化,每天航行70海里以上,遨游于风浪之间,他们代表的是大唐王国的最高航海技术,代表的是大唐最鼎盛的造船技术,代表的是大唐盛世那种傲视天下的自豪。

而且在开元年间还有一件事,对航海算是一个侧面的冲击。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倭国僧人荣睿和普照奉圣武天皇之命,来到大唐,邀请德高望重的鉴真大师东渡倭国,弘扬佛法。鉴真大师不辞辛苦,带着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的艰难历程。

俗话说好事多磨,鉴真大师前五次东渡都是因为官府的阻挠或者恶劣天气的影响没有成功,直到好几年之后,在倭国遣唐使藤原和吉备等人的帮助下,鉴真大师终于乘船来到了倭国,将高深佛法传播到东瀛。

鉴真前五次东渡的失败,并不是唐朝的航海技术落后,而是当时唐朝政府阻止平民出海倭国。

所以鉴真第一次和第四次东渡都是被官府直接干挠之下,未能成行。唐朝的造船技术虽然发达,但是全国的优秀造船工匠和航海能手基本上都是政府的雇工,鉴真等人招募不到优秀的船员,也找不到合适的船只。

所以在几次出海时,没有经验的船员们并不懂得躲避强大的东北季风,造成了前几次的失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