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 第556章 少帅用人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556章 少帅用人

作者:江山不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20:27

第556章 少帅用人

如愿以偿,张孝准跟着张汉卿走了,无怨无悔,不带走一片云彩…

把他捧得这么高,要是还拿腔作势的,就未免讨人嫌了,还好张孝准不是这样的人。冲着名满天下的少帅的盛誉、冲着蒋百里的面子,以及他不甘心的血液,他要重回军中做点事情。

他的职务有点头痛:他不像“士官三杰”中其他两位蒋百里、蔡锷这么有名,好象也没什么学说著作或是一线作战经验,但是他曾任民国初南京留守府军务厅厅长,当时的留守是黄兴。离开军职后任湘岸榷运局长,在任秉公办事,不任用私人,名声还不错。

从几方面看属于不得志但有才华的人,该任命什么职务好呢?

低了,怕他有想法,而且换作自己也会这样嘀咕:都是同学的蒋百里已经是总参议兼国防科工委主任,相当于国防部长的级别。“北洋士官三杰”的名声还是很响的,用他会有“千金买马骨”的效果;高了,怕他因为长期游离军旅、业务生疏。现在是非常时期,用人不当的代价是很高的。

嗯,职务要虚,要显得职衔高,还要有些具体的事做,先看一看他的能力,然后再视情况作调整。

他不是在德国柏林大学学国防经济吗?那对于外军的战略战术思想一定是有体会的,对人民军的帮助体现在哪里呢?我给他一个人民军“战略研究室主任”的头衔吧,这样一个少将是跑不了的;具体的事务嘛,汉阳兵工厂将来会是人民军的主要装备依靠,他有经商的经验,让他做督办吧。

别说,经历多年用人,他对于人才的使用看法还很准。张孝准到职后经过数天的观察,便大刀阔斧地砍掉老旧的步枪生产线,集中人力物力于制造人民军目前缺少的大炮生产上。

他联系许兰洲管辖的兰州军械厂,把旧机器转给他们对他们来说在贫瘪的西北这也是好东西,兰州军械厂主要进行步枪的生产。

对从沈阳辗转运过来的机器,他作了充分的效率利用:汉阳兵工厂实行三班倒,每周日歇一天保养机器。从原料到生产品质到设备的有效运转,他都用严格的制度来保证。他用了几个很“守规矩”的人,分别担任每一阶段的监督。另外为保证工厂的稳定运行,张孝准还通过省长夏寿康单独建了座发电厂,并很快制定了兵工厂的扩建计划。只要有机器,投入上没有问题。

这让张汉卿很欣慰,也坚定了把汉阳兵工厂做大做强的信心。他盘算着,现在每月5门大炮、6门迫击炮的产能是没有问题的,再有机会从沈阳运一批机器来,有能力翻倍。

对另一位日本人称之为中国三个半军事家之一的杨杰的任用就省心简单多了:有名望、有能力。所谓“三个半”军事家,三个分别是蒋百里、白崇禧、杨杰,“半个”就是历史上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他为革命只剩下一只眼睛嘛。

杨杰在此前十年的军阀战争中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屡屡战胜强敌。他曾和蔡锷并肩讨袁,之后和蒋百里、姜登选一道任北京大总统府军事咨议,还兼陆军部顾问。他本想实行自己军事报国的志愿,但在看到北京官场的黑暗后,不久回滇任靖国联军第4军参谋长,朱德就是他部下。

但是他认为自己一腔报国的热血竟被置于军阀乱战之中,而民国一天一天坏下去,便息了争强好胜的心思,适逢父亲去逝,他便辞去了后来的靖国联军中|央军总指挥兼泸州卫戍司令的职务,回老家守孝。

但是他军事报国的志愿始终没有放弃,在川期间,也曾经非常关注张汉卿的活动轨迹,对于奉系**的态度和自力更生建设的作法也是欣赏的。去年顾品珍为云南都督后,委任他为云南省留日学生监督赴日本,这是他二次到日。

他本来就对学习西方产生了极大怀疑,认为要完成国民革命,就要彻底铲除依赖外国人的劣性根。对于日本,他也是怀着一颗警惕之心,在前不久的除夕学生聚餐会上指出:“日本对中国之侵略野心,益更积极而不可抑制。”

蒋百里力邀其出山,他也有些动心。奉系在东北搞的皿煮风声水起,多方赞誉;人民党以其优秀的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民军和奉军有统一国家的实力,对他这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军界泰斗,如何为国家尽一份心力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他现在很倾向于孙逸仙的学说。

若不是蒋百里邀请,他还会在日本呆三年,然后毅然放弃中将头衔、以中校入日本陆军大学第15期深造,赢得“天才将军”的美誉。据说后来天皇还特意让人测量了他的脑袋,认为比一般人要大。

后世历史评价其“不仅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和教育家。他长期从事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教育工作,在创造中国的战略战术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在改造中**队、提高其战斗力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方略。”

这样的人才怎能不延揽在麾下?蒋百里的亲笔信和体会到少帅的求贤若渴的心境,让杨杰接过了橄榄枝。人民军是自己的私产,杨杰被任命为武汉军校的教育长,仅次于自己这个“校长”,并实际主持校务。

张孝准在“研究战略”之余,也安排他来这里做义务教官,一来让他跟上时代,二来也给他清楚思路战略研究,也要根据现实情况有的放矢。

当然杨杰也不负重望,在其后不到两年时间里,以军校教育长的身份接任张汉卿的武汉军校校长,不经战场而由中将而上将,连升两级,被时人称之为“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他和蒋百里都是由少帅推荐,在奉系既未立军功又不直接带兵,却能够在军衔上节制诸将。

对此,张汉卿的理由是:杀敌固然功高,然能培养出百人、千人、万人之杨杰,却是缔造人民军的灵魂人物。通过编写军事著作,杨杰可以达到用笔杆子打击敌人的效果。

天公已经重抖擞,自己当然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张汉卿不拘泥于党派、信仰、出身来历,只要对国家有用而且愿意为国出力,自己就大力提拔,给他各种便利,又有什么不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认识到人民党、人民军是真的为中华民国、中华民族而奋斗,不怕他最终不跟自己一心。

此种作法,不但在东北军中史无前例,即在当时南北新旧军阀统治的军队中,也是少见的。时人均谓之少帅知才、惜才、不拘一格用才,必成大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