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征服者 > 第四百零九章 他么的天才

大明征服者 第四百零九章 他么的天才

作者:酒老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2:49:29

第四百零九章 他么的天才

“还有诏令愿意移民之百姓,告诉他们只要移民,一旦抵达大洋彼岸,每户最少赐田三百亩,征伐俘虏之蛮夷,尽皆为移民之奴!”

“臣等遵旨!”

“现在诸位爱卿总该知道朕为何说没银子了吧,家大业大啊。”朱厚炜叹了一口气道:“征服的本质在于掠夺和殖民,然而英法毕竟是皇兄征伐之地,朕如何好意思让皇兄用抢来的银子反哺大明,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呐。”

杨一清秒懂!

皇帝的意思是他不好意思,但是他们可以去找战皇哭穷啊,战皇那么好面子的,怎么好意思拒绝?

届时不得给大明送一座金山回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之大政,这才有了大一统之基础,儒家千百年来统一思想文化,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想要西方之土以最快的速度归于王化,还是要靠儒家啊。”

“陛下的意思是要……”

“不错。”朱厚炜点头道:“朕打算送战皇一万儒生,包括各个低级官员,等他们到了之后,可委以重任!”

“陛下……”杨一清无奈道:“只怕没有多少读书人,尤其是有功名的读书人愿意去往遥远的海外,更无需说是官员了。”

“如何让儒生自愿前去,内阁想办法,无非就是封官许愿那一套罢了,在那边会有无数的官位等着他们,那些考了一辈子科举连个秀才都没考上的童生为什么不去,至于官员,朕有办法让他们去!”

“臣明白了。”杨一清岂能不知道皇帝说的是什么办法,不由自主的对那些官员生起一缕同情道:“陛下,如今官制大改,诸多秀才都已经充斥入官场,如今陛下要一万读书人前往海外,只怕大明会陷入人才匮乏之窘境。”

“科举乃是当前最公平,最合理也是最完善的制度,朕一直没有改革之打算,然而……”

几位重臣浑身轻颤,他们最担心的事似乎即将会发生,哪怕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而且他们还无力改变,此刻依旧忍不住颤抖。

儒家道统之争,乃是生死存亡之争,身为名教子弟,势必誓死卫道!

这和皇帝改革其它诸多政策不一样,完完全全的不一样,儒家要是在他们当政期间没落甚至衰亡,那么他们就是儒家千年以降最大的罪人!

“众卿无需紧张。”朱厚炜淡笑道:“朕知道你们想的是什么,朕不会废了科举,更不会动摇儒家的根本,只是科举有些地方效率太低,需要变动一下。”

“臣等愿闻其详。”杨一清深吸一口气,语气有些冷淡,似乎已经做好和皇帝决裂的打算。

“怎么说了,进士为官乃是定制,然而三年一次的会考,最终选出来的进士也就三四百人,折合到每年也就百余人。

这些进士步入官场之后,*****、贪污腐化者、才能浅薄者,比比皆是。

真要论起来的话,能有三成勉强合格之官员就算不错了,朕如果要清扫官场,清除那些不合格之官员,诸位爱卿觉得这天下还有多少官员能留任上?”

几位大明金字塔顶端存在的重臣尽皆无言。

大明有京察制度,然而大多数的京察无非就是走个过场,甚至已然成为攻讦政敌的手段,哪有那么多的公正可言……

“陛下。”梁储开口道:“科举制度既然公正,又流传千年,为历代王朝所用,可见其选拔人才是合理的,陛下喜欢改革不合理之弊政,科举既然合理,那何须改之?”

“梁爱卿说的没错,不如听听朕的想法。”朱厚炜笑道:“选拔人才之制,从察举、征召到九品中正制,直至流传至今的科举制,可以说科举确实是沿用至今最合理的制度,也是给了寒门学子最大希望的制度。

然而不管是哪个朝代都不会嫌人才少,更何况天下官制大改,再加上开疆拓土在即,朕需要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说句实话,朕不是对儒家观感不好,而是对名为儒实为理的学术没有太大的好感。

读书人是大明的精英,读书人通过读圣贤书获取出仕为官的机会,然而他们靠的是什么?

是四书五经也不是四书五经,因为在朕的眼里,四书五经是圣贤经典,是让读书人理解圣贤的思想从而诞生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只读一家之言!”

众臣算是明白了,皇帝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朱熹朱圣!

皇帝哪来的勇气!

要知道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可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大制,号称万世不移之制!

皇帝竟然连此等大制都想要下手,简直能算得上是数典忘祖!

“朱圣注解四书五经,代表的是他的一家之言,注解的是否完全符合圣人著述的思想,朕不想去讨论,但是读书人自己的思想呢?

朕要的是有自己思想的读书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读书人,被禁锢了思想的读书人,会成为名臣,能臣?

会,但是概率要低的多,大明时至今日已百五十年,诞生了多少名臣?屈指可数,可去看看宋代衣冠南渡之前,又诞生了多少名臣。

诸位爱卿都是大儒,难道真的不觉得科举专考理学名家朱熹的注解之述没有不妥?

众卿知道,但是众卿不以为然,因为你们是受益者,也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并没有想过要去改变。

但是你们真的考虑过那些还在科举路上,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名教子弟吗?你们没有,别管合理还是不合理,你们都当成了理所当然。

科举要考四书五经,可时至今日考了多少,你们可以算算,如果再过两百年,这四书五经可还有能考的题目,如果没有的话该怎么办?

或许你们可以拼题,就是从这句话中拿出半句,和另外一句话的半句接在一起,行成一段全新的话,哪怕这句话驴头不对马嘴那也没关系,毕竟是圣贤书上的嘛,考生会不会不要紧,只要能有题目出就行。

但这是科举考四书五经的初衷?不是,而是你们黔驴技穷罢了。”

众臣目瞪口呆,皇帝连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出来,当真是他么天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