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征服者 > 第三百三十二章 藏富于民

大明征服者 第三百三十二章 藏富于民

作者:酒老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2:49:29

第三百三十二章 藏富于民

“陛下您每年有盐政的两千万两银子,有矿税的银子,有钱庄还有那么多的产业,每年保守估算,内库的收入也不会低于四千万两……”

朱厚炜笑道:“杨爱卿只看到朕的内帑日进斗金,却没想过朕花银子的地方更多,兴学建校、修建船厂、铁厂、打造战船,编练水师还有养军之费……这些银子花起来就跟流水没什么两样,朕也是入不敷出啊。”

入不敷出?杨一清无语,皇帝的嘴脸又一次刷新了他认知的下限。

扯淡实在没太大意思,杨一清已经没心情和皇帝扯皮,他来觐见是要皇帝分担建城用度的,可不是来这里扯闲篇的。

“陛下,老臣交个底,陛下要建城,老臣不反对,但是户部每年最多只能拿出三百万两,拿三年,也就是九百万两,或者户部负责承建五座城池,陛下拿内库银子承建五座。”

朱厚炜的手指有一下没一下的敲击在御桌上面,他知道要杨一清全掏几乎不可能。

做生意讲究个无利不起早,至少朱厚炜自己是不太愿意做亏本买卖的。

他兴天下学,天下会在十年之后源源不断的回报给他各行各业的人才。

他斥巨资建铁厂,是因为这天底下需要用到钢铁的地方太多太多,多到再高的产量都肯定不够用的地步。

建船厂是为了征服、殖民,是为了消除、转嫁掉国内的矛盾,同时开疆拓土,为大明占据几块新地盘,开辟出兄弟之国。

而草原筑城,很显然是亏本买卖,筑造城池的目的是屯军,是建起坚固的防御堡垒,震慑和讨伐草原上可能会新兴崛起的部落。

另外一个功效是贸易,朱厚炜能从贸易当中赚取不菲的利润,但是天底下的商人获取利益的机会只会更多。

如果是在内地筑城,朱厚炜绝对不会让户部掏银子,因为在内地有利可图,比如房地产!

他建一座城,在城内修建大量的民居和商铺,光是这两个就足以让他赚的盆满钵满,但是草原不行。

草原因为独特的地理特性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只能不断的放牧,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牧民不可能长时间的居住在城中,那样会断了他们的生活资源,所以商铺和民居可建,但肯定建不了多少,只能建一些来卖给行商,以及定点置业的商贾。

杨一清的态度很坚决,朱厚炜甚至知道如果他执意让户部拿全部的银子,这家伙肯定多方推诿不落实,那么必然耽误筑城的进度,两三年能干完的事,估计五年也干不完。

这个时候就能体现出财大气粗的好处了,于是朱厚炜摇头道:“既然杨爱卿觉得户部有难处,那朕便负责五座城池的建设用度,不过是朕自己安排建设,和工部无关。”

翟銮眼睛顿时直了……

这算啥?瞬间少一半?

“陛下!”翟銮立即跳了出来。

“好了。”朱厚炜摆了摆手,让翟銮把话给咽回了肚子,道:“工部不会有什么损失,以后大明境内的基础工程多不胜数,工部想闲下来估计都没机会。”

翟銮果断把话噎了回去,有皇帝这句话,那什么都不用谈了。

“陛下,国朝自有徭役,为何不能动用?”杨一清问道,语气有些不满,似乎觉得皇帝不动用徭役,就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朱厚炜脸色一沉!

徭役历朝历代都有,也就是国家征用免费的劳动力,在百姓农闲的时候征集起来干活,诸如修城墙、修河堤等等官府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征用,而官府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简单粗糙的吃食罢了。

按制,但凡没有功名的百姓之家至少都要出一人徭役,这其中也包括富可敌国的商贾,只不过徭役对于商贾而言形同虚设罢了,因为商贾可以花银子免除自己的徭役。

这花掉的银子最终落到谁的口袋,那还用问?

总的来说,徭役的存在就是国家为了减轻自身的财政负担,而出现的制度。

这一制度是否合理?对于朝廷和官府来说当然是合理的,可对于民间百姓来说肯定是不合理的。

因为付出和收获根本不成正比。

拿以前的盐政来说事,那些盐场的盐工超过七成都是官府征来的徭役,他们辛辛苦苦干活,最终混一两顿饭,最多能拿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工钱,至于制盐的收成最终自然成了盐商的利润和官员中饱私囊的途径。

而现在呢?

朱厚炜实行盐政承包制度,明确和承包商说了,不论哪个盐场,承包商都只能雇佣百姓制盐,但凡勾结官府征用徭役制盐,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如此一来断绝了贪官污吏从盐业中贪腐的途径,也用商贾和民间自发的力量打击了私盐。

百姓习惯了徭役,并不代表愿意承担徭役,这是废话,换谁去免费给人干活,谁也不可能愿意。

但是现在不同了,盐商为了保证最大的制盐量,从而确保自己在缴纳承包银之后还有足够的利润,他们就肯花代价去雇佣盐工,尤其是熟练盐工。

而且这代价不花还不行,因为你不愿意,有的是盐商愿意,需求变了,买方市场彻底变成了卖方市场。

百姓只要肯干,就能拿到足额的工钱,而工钱可以养家糊口,可以让自己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没了徭役,受益的便成了百姓。

新盐政是皇帝弄出来的新政,那么从中受益的百姓自然而然就觉得嘉靖帝是圣君在朝,交口称赞皇帝仁德。

也就是说因为盐政,至少朱厚炜在盐业这一块实现了两件事,一是得民心,二是藏富于民。

银子是死的,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价值,朱厚炜现在的内库丰盈的一塌糊涂,可他为什么要不断花银子出去,很简单的道理。

他要让银子在市面上流通,让不断流通的真金白银去为大明创造价值和财富。

这是最简单的对经济学原理的运用。

而朱厚炜要做的就是将盐政的法子推广到全大明,从而实现真正的藏富于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