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合伙人 > 第七百八十三章 标准轨和宽轨的选择

第七百八十三章 标准轨和宽轨的选择

铁路轨道的结构在国际上基本一致,但是其按照轨距,又可以分为:窄轨、标准轨和宽轨。

标准轨的轨距是1435毫米,比这个标准窄的就是窄轨,比这个宽的就是宽轨。

这三种轨道,窄轨已经使用得很少了,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标准轨和宽轨。

如今在大明这个时代,大明作为铁路轨道的引领者,自然有足够的资格去制定未来的标准。

以后全世界主要是用标准轨,还是用宽轨,由大明说了算。

所以,沈浪也很是谨慎,没有凭借个人喜好和理解就盲目的选择。

而是查阅了大量资料,听取了很多这方面的专家,通过最终的各方面衡量,才慎重的做出了决定。

最后,沈浪还是选择了标准轨。

后世不乏对宽轨的支持,一些国人疑惑我们国家新建的铁路轨道为什么不采用宽轨?是不是因为国内标准轨里程太多,改造成本太大而放弃了。

这些猜想也不无道理,因为宽轨的轨距更宽,意味着车厢就会更大,装载的人或者物就更多,运输能力更强。

而且,宽而大也会更稳,安全性相对更高一些。

这固然没错,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建设宽轨,路基就要加宽,包括以后的高架桥也要加宽,工程量也会大幅增加,这就意味着建造成本的急剧增加。

其次,遇到需要开挖隧道的路段时,宽轨自然需要更宽大的隧道空间,工程量再次加大,技术要求和难度也会相应更高。

而且隧道越大,塌方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大。

还有一些其他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等地区的建设,宽轨各方面的建造难度、成本等都比标准轨要大得多。

再次,宽体车厢的转弯半径更大,这就意味着建造宽轨需要更宽阔的空间,而大明存在大量的山地、丘陵地区,限制也会比较大。

北极熊之所以选择宽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地形有很大的优势,没有我国那么多需要开山、架桥的复杂地形。

如果为了尽可能的去满足这些条件而建造宽轨,那还不如干脆在旁边再建一条铁路,两列火车对开,效率不比一条宽轨的优势要大得多吗?

而且标准轨的安全性已经很有保障,没必要再为了提高那一点稳定性去使用宽轨。

至于宽轨的车厢更大,装载量更大,这个问题也不是绝对的。

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部分火车并没有满功率运行,要想运载力更大一些,在火车后面多加一两节车厢就能够弥补这些差距。

而对沈浪来说,除了以上这些考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如果直接采用标准轨,就有现成的模版在那里,他获得各种技术资料和材料的难度就会低得多。

这样一来,大明就可以尽可能的模仿标准轨的各种标准和技术,各方面推进的难度就会大幅度降低。

比如轨枕的标准是什么样,沈浪不但可以提供三维图形和各种数据,甚至还能买来现成的成品作为样品。

就连钢轨也可以买来样品,还有各种扣件、压轨器、弹条、道钉、道岔等等,都能弄来,就照着做就行了。

正因如此,大明第一条铁路才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修建完成。

不然,这个时间得需要翻上好几倍都不止,期间还需要经历各种试错、测试、检验等等,人力、物力、时间成本都会大幅度增加。

除了铁路轨道,在机车的技术上,大明也在沈浪的帮助下,尽可能的借鉴后世的技术。

沈浪还直接弄来了精细的模型,里面有机车的各个零部件,加气还可以当成玩具一样跑动的那种。

在一些重要零部件中,沈浪还提供了技术细节。

比如车轮,为了不使火车从铁路轨道上掉落下来,车轮内侧需要安装一个比车**一圈的轮缘,这样轮子就会被“卡”在轨道上,而不易直接出轨。

其实,这个轮缘大多数时候是根本不会碰到钢轨的,它更像是一个保险,在最坏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

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有血的教训,人们也不会想到这一点,但沈浪却可以让大明不需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就可以直接用上了。

而且,在火车变轨的时候,这个轮缘也能够发挥相应作用。

车轮的技术要点可不止这一个,除了这个细节,车轮与钢轨接触的那个面,也称为踏面,它不是圆柱面,而是要做成圆锥面。

也就是车轮靠近内侧的直径要更大一些,外侧直径则要小一些。

这样的作用是火车在行驶过程中,在火车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由于踏面的弧度,会让车轮自动滑到轨道中央,从而让整列火车始终保持在轨道中间,这种现象叫做对中。

而且,圆锥形踏面在转弯时也非常重要。

因为火车的车轮结构与汽车有很大不同,汽车在转弯时可以通过安装一个差速器来很好的解决问题。

但是火车的两个车轮是被一根坚固的车轴连在一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圆锥型的踏面来解决问题了。

在火车转弯的时候,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自然会把火车向外甩。

这样就正好让处于拐弯方向的内车轮处在一个直径较小的踏面上,而外侧的车轮则又会处在一个直径较大的踏面上。

于是,内外两侧同一根车轴上的两个车轮,便在相同的时间走过不同的距离,便顺利的完成了转弯。

也因为圆锥踏面,才使得轮缘多数时候不会与钢轨直接接触,从而减少了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摩擦和磨损。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些细节虽然小,但是作用却非常大。

如果不注意,一开始的工程师也很难关注到这些方面,直到通过一次次的沉重教训来慢慢的摸索和改进,付出的各项成本都难以估量。

而沈浪却可以将这个痛苦的过程,直接省略掉,从而为大明节省大量的成本和财富。

另外,连接车厢之间的车钩,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

因为这个小小的车钩,直接决定了车厢连接的便捷性,车辆运行的舒适性、稳定性等,非常的重要。

它的发展,可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们先后使用了插销式车钩、链式车钩、螺旋车钩、詹氏车钩、密接式车钩。

如今,除了詹氏车钩和密接式车钩,其他形式的车钩基本上都淘汰了。

沈浪直接选择了詹氏车钩,因为密接式自动车钩主要是高铁所用,其他列车几乎都采用的是自动车钩,也就是詹氏车钩。

现在大明用的还是相对落后的蒸汽火车,所以詹氏车钩最为合适,它的技术要求与密接式车钩比起来,也更加的简单一些。

正是在沈浪这般尽心尽力的扶持下,大明的铁路轨道工程才发展得相对平稳,少了很多波折。

经过一番全面的测试后,京津铁路圆满的通过了验收,可以正式的通车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