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合伙人 > 第七百八十二章 京津铁路

大明合伙人 第七百八十二章 京津铁路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03:53

第七百八十二章 京津铁路

在与倭国签订《明日亲善条约》大约一个月后,沈浪便携妻子朱媺娖一起回国了。

因为在倭国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了,至于地方上的治理,那不是沈浪的擅长,让崇祯派一些大明官员去治理更加合适。

真要有什么紧急的事务,两国的距离也不远,两三天时间就可以到了,也很方便。

不过,沈浪选择在这个时候回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京津铁路马上就要通车了。

这条铁路在上个月已经修通,这阵子正在全面测试、检验,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就可以正式对外开通了。

由于京津一带商贸繁忙,人流量也相对较大,所以这是一条双线铁路,而且兼顾货运和客运。

京津铁路自天津的大沽镇始,经武清、香河、通州到京师,途经十站,全程近三百里。

之所以自大沽始,是因为大沽临海,海运比较发达,从江南来的各种商品都聚集在这里的港口。

铁路正式开通之后,这些商品就可以直接装上货运火车,从陆路直达京师。

这不但为商家多提供了一种选择,加快了商品的流通,而且在时效、成本等各方面都会相应降低,这对商贸会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对铁路沿线的经济也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客运同样是如此,火车比其他交通工具相对要更加安全、便捷,成本也更低,以后铁路肯定会逐渐成为普通人远行的主要方式。

修铁路,造火车,肯定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所用到的各项技术和工艺牵涉到很多方面。

正史中的铁路和火车的发展,是经过了近两百年的探索和迈长的发展,才一步步从蒸汽火车到电力火车、内燃机车、再到沈浪那个时代的动车组,一步步进入高速时代。

而且,这不是铁路轨道的终点,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沈浪虽然没办法让大明的铁道工程直接跨入到高铁时代,但是也不用按部就班的一步步来,可以省去其中很多不必要的过程,少走很多弯路。

最早的铁路用的是铸铁轨,而现在大明直接使用钢轨。

早期铁路轨道的结构也相对简单,看起来就像是两条铁轨架在一些薄薄的轨枕上,再无他物。

沈浪看过那种早斯蒸汽火车的纪录片,看到那种铁路轨道,生怕它随时会散架,也担心火车随时都有可能出轨。

因为铺设铁路轨道的路都没有修平,起伏不平,稍微开快一点,就七上八下的陡得要命。

车厢还是像马车那样开放式的,车头还要不停的加煤、加柴,风向如果对着乘客的话,冒出的黑烟将人熏得漆黑。

当然,这个有点夸张,但这种火车配上这样的铁路轨道,乘坐体验肯定不好。

沈浪连以前那种绿皮火车都有些无法忍受,更别说这种了,所以后世的一些重要经验,如今大明有条件去努力完成的,都尽可能的照搬过来。

所以,大明的第一条铁路,就有完善的轨枕、道砟、道床、道岔等结构。

在轨枕的用料上,沈浪直接跳过木枕,除非一些特殊地形,否则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轨枕。

不是说木枕不好,反而木枕也有不少的优点。

木枕顾名思义,用的是木材制造的,它的弹性和绝缘性较好,受周围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重量轻,铺设和加工也更加简便。

但是,它也有不少缺点。

随着以后铁路轨道的延伸,对木材的消耗会非常大,而且即便是防腐处理过的木枕,使用寿命一般也只在15年左右。

而钢筋混凝土轨枕,使用寿命就要长得多,稳定性也比木枕更高,养护工作量也小,后期的损伤率和报废率也会大为降低。

至于重量要重得多的缺点,与其综合优点相比起来,就是次要的了。

也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下半段,各国便普遍开始用钢筋混凝土轨枕。

为了让大明尽快的掌握钢筋混凝土轨枕的标准和各项技术,沈浪直接从现代社会买了一些成品过来,照着仿制,这效率就快多了。

道砟是指用来铺设铁路路基的碎石,铁路轨道刚开始发展时,一般人也不会想到这样。

别看这些简单的小石头,作用却不小,它可以把火车和铁路轨道的重量分散在路基上,还能够降低火车经过时所带来的震动和噪音,以便火车能够保持更加平稳的状态运行。

道床是指铁路的轨枕下面,路基面上铺设的道砟垫层,是由无数道砟这种小碎石组成的。

其主要作用是支撑轨枕,固定轨枕的位置,阻止轨枕纵向或横向的移动,大大减小路基变形和火车运行中对钢轨的冲击,而且有很好的排水作用。

有了道床,当轨道出现变形时,也比较容易维修,直接通过对道床的调整,来矫正轨道的变形。

在道砟的材质上,沈浪也直接采用了后世常用的特级花岗岩。

道岔则是一种使火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主要出现在多股铁道交汇的地方。

不过,这种结构比较复杂,也限制列车的运行速度和安全,养护维护投入也比较大,与曲线、接头并称为轨道的三大薄弱环节。

可即便如此,轨道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它,因为有了道岔,就可以充分的发挥线路的通行能力。

而通行能力也是人类不断提升列车性能的始终,所有它的作用非常重要。

以前的道岔,都需要人工扳道,还有专门的扳道员。

扳道员在接到命令后,就手握扳道握柄,用力将道岔扳向指定的铁道上,这样火车来了之后,就可以按照正确的线路行驶。

不过沈浪那个时代已经用电脑进行控制了,不需要人工,但如今的大明自然没有那样的条件,还是只能通过设置扳道员来实现。

除了这些铁路轨道的结构,那两条平行的钢轨本身,也有不少考量,这在刚开始发展铁路轨道时很容易忽视一些技术要点。

比如,钢轨的内侧要设计出凹进去的部分,也就是下端会比上端更宽,钢轨凹进去的部分会和车轮突出的部分相重合,以确保车轮与钢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转弯处,钢轨的设计也有讲究,外侧的钢轨要比内侧的更高一些。

否则的话,在转弯时,外侧车轮就会从轨道上抬起来,火车便有从轨道上掉下来的风险,反之就更加安全。

从以上可以看出,光是一个铁路轨道,就有这么多的技术要领。

如果没有沈浪提供各项技术支持,甚至是一些实物进行参考,大明想要发展出完整的铁路系统,恐怕要几十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