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合伙人 > 第三百零七章 势在必行,风起云涌

第三百零七章 势在必行,风起云涌

在准备改革之初,沈浪不止一次想过在大明推行资本主义改革的难度和阻力,甚至与后世清末的改革进行了对比。

而且,他还请教了不少专家和学者。

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若有掌握实权的皇帝支持,明朝改革起来比清朝要容易得多。

因为清朝是人数较少的满洲人统治,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使得封建主义更加稳固,因此守旧派的势力非常强大。

这也正是在当时国际环境中已经证明资本主义的强大,改革还是一次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而大明没有那么排斥外来学说,对西方也是很包容的,甚至将火炮的铸造,运输管理等方面的任务,以及历法的修订都交给汤若望这样的西方人去负责。

大明的红夷大炮,也是从海底捞取的英国舰载加农炮仿制的,还引进了弗朗机炮等西洋火器。

明朝人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还善于改良,发明了铜体铁芯这种青出于蓝而甚于蓝的先进火炮。

而且,大明还有一批像徐光启、王徵这样的重要官员学习西法,甚至能够信仰天主教,这与大明的开放是分不开的。

另外,大明还有复社、泰山学派等等这种参与政治、议论时政的团体。

甚至出现了像黄宗羲这种对封建君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种限制君权的思想。

这些情况在思想封禁极严的清朝中后期是不可能出现的,若有此等言论和思想,分分钟是要被抄家灭门的。

相比于清末,如今的崇祯是掌握了实权的皇帝,由他赞同和推动改革,遇到的阻力要相对小很多,以及破除阻力的能力又要强得多。

而清末的戊戌变法,维新派把希望放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一是难以推动改革,另一方面是遇到困难和危机,很难破除。

所以在短短百日内,便被强大的守旧派给轻松灭掉了。

而现在,除非崇祯主动放弃,或者大明被推翻,否则,改革的进程很难直接被阻断。

还有一方面,清末的戊戌变法时期也不对,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比之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也有不小的变化。

西方列强和东洋已经向帝国主义转变,加紧了对世界,特别是对中国的掠夺,他们怎么可能允许东方再出现另一个日本?

何况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一旦通过改革崛起,那将是一个比日本更加强大的存在。

到时候别说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将会失去,还会在国际在拥有一个和他们争夺利益的竞争对手,这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们不会允许中国的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然而,维新派甚至把一些希望寄托在这些人身上,在改革出现危机时,甚至请求这些人出手帮助,简直是可笑至极。

现在的大明,如果推进资本主义改革,起码受到的外部压力几乎是没有的,毕竟西方自己还在资本主义道路上摸索。

清朝相对于大明,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清朝统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也有很多模版可以对照和参考。

还可以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先进国家去学习知识和经验,甚至是直接引进西方人才。

只是最高统治者,目光短浅,只注重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和学习,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而现在的大明,连资本主义的概念都没有,只有崇祯等少数人通过沈浪带来的书籍和史料有所了解。

综合对比之下,沈浪觉得大明改革的成功率比在清末要大得多,所以在大明一些内患大部平定的情况下,便开始着手实施了。

可没想到,还是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骚乱。

潜伏在两京和各省的锦衣卫通过无线电,不时的将各种情况反馈给在应天府的沈浪和在京师的崇祯。

然后,沈浪和崇祯又针对这些消息再进一步沟通,看如何消除这些阻力。

两人也进行了明确分工,北方由崇祯负责,南方则由沈浪亲自坐阵。

改革已经启动,势在必行,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一味的说教肯定是行不通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少不了流血牺牲,沈浪也早就做好了这种准备,这也是他一直留在应天府的主要原因。

能够配合朝廷全力推行改革的人员,大力褒奖并重用。

对于一些不执行改革命令,甚至是阻挠的官员,直接革职查办,严重者下狱,甚至是处死。

那些公然闹事,煽动的人员,一律抓捕和镇压。

若是组织武装公然反抗的,则以叛国罪论处,全部剿灭。

一时间,相对稳定的南方也陷入到了各种动荡之中,甚至远超于当初沈浪率军南下平定监国朝廷的行动。

福建的郑家、江西广东的一些世家大族,甚至是西南的一些土司都在蠢蠢欲动,因为崇祯新政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比如福建的郑家,他们的不少利益就是来自海上,朝廷若是放开海禁,就严重的影响到了郑家的海上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会在沿海其他地方出现李家、王家、宋家等大家族挑战郑家的海上贸易地位。

另外,崇祯新政的征兵制,也对郑家极为不利,这几乎是要剥夺郑家的私军了。

西南那些土司原本有着极高的自治权,俨然土皇帝一般的存在,现在朝廷几乎要剥削这一切,他们怎能甘心。

这些势力之所以还没有公然反叛,是因为这段时间明军取得的战绩太过辉煌了,让他们很是忌惮。

所以,他们现在大多都在观望,想着崇祯要是能够看到全天下反对新政的人那么多,直接收回成命就好了。

若非必要的话,他们可不想造大明的反,风险太大了。

可有些人却认为这次席卷整个大明的动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比如李自成。

他居然真的没死,不过身边也没多少人了,比上次大败稍好一点,还剩下四十几人跟着他。

他这些时日也是东躲西藏,准备躲过眼下的危机,再图东山再起。

可是,由于崇祯连续实施了几条减轻农民负担的政令,让流民大为减少,再想一呼百应太难了。

而且北方的建虏由于损失惨重,短期内恐怕不敢再入侵大明,没了建虏的牵制,大量明军精锐就可以腾出手来。

可以想象,只要他李自成敢冒头,还没等聚集起可以对抗明军的力量,大股明军肯定就要围剿过来了。

天时、地利和人和都不利,复起的机会很渺芒,难度非常大。

可没想到,崇祯不知道发了什么癔症,居然在这个时候,在整个大明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照这样演变下去,一场暴风雨即将席卷整个大明,他李自成闹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做到,崇祯一个新政就一下子搞出来了。

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乱吧,快乱吧,乱了闯王就又能闯出名堂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