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35章 天宁寺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35章 天宁寺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35章 天宁寺

对郑芝莞的处置被暂时搁下了,牵涉郑家降将,紧靠在武昌看报告就决定,还是不妥。最终李自成决定等派去的刑部侍郎回武昌复命后再行定夺。

福建的案子暂且告一段落,接下来又是江西的案子、广东的案子、四川的案子……

之所以连这些“鸡毛蒜皮”的小案都要诸将共议,是因为有太多史无前例的事情。如果闯军只图维护秩序一切照旧,倒是简单了,但是能建立的也只不过是个威力加强版的大清。李自成希望趁着创业的第一代人还在,给很多事情定下规矩,让后人再碰到这种事的时候,一翻开之前的判例案卷就知道该罚俸三年。

而且,这一代闯军能定下的判例,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维护农民利益的极限,后世再有这样的事,不给打死人的威武将军评功授奖就不错了。

靠着王瑾带来的视野,李自成、刘宗敏、田见秀等人已经感觉到,时代的演进速度正在加快,原本二三百年时间里的巨大变化,将来恐怕不到一百年就会发生。但如真能定出一套维系百年的秩序,这功绩也称得上震古烁今了。

两万孤军悬于北地,张献忠、罗汝才忙着从清朝手中夺取地盘,纳敏夫在和皇太极和谈,闯军的高层却在这里“不务正业”,琢磨一些三五十亩地、七八百两银子的“小案子”,甚至有人开始怀疑,大元帅难道要满足于割据半壁江山了?殊不知,正是因为李自成对于平定天下信心十足,才更希望接下来闯军能走得更稳。

大半天的议事下来,李自成是身心俱疲,而且还没解决多少问题,也就是完善了一下和稀泥的方案。议事之后,大家也没说什么闲话,各自散去了。武将们大多在外,参与议事的多是文官,李自成和他们也实在没什么好聊的。

此时是未时,时辰尚早,但李自成接下来也不打算处理任何公务了。与其他许多开国之君不同,李自成并不是那种特别勤政的皇帝。“勤政爱民”一词是常见的组合,殊不知这完全是两码事,勤政的不一定爱民,爱民的也不见得要勤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皇上,论勤政,古之贤王也要甘拜下风,至于爱民,不提也罢。

李自成的想法是,要是什么事都得我干,那要那么多大臣还有什么用?李自成也不算懒,至少他除休沐日以外天天上班,这一点就比大部分皇帝都强了。倒不是每天都要上朝,但的确是每天都要处理政务,至少接见一些人。

但李自成也不想把新政权的模式搞成必须皇帝勤劳无比宵衣旰食才能维持的模式。皇帝的才能毕竟是随机产生的,将来他李自成是后代出了晋惠明英这样的皇帝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还是必须得有秘书机构来辅助皇权。与其在开国之初搞强人政治,把完善制度的责任扔给第二代,还不如现在就把这个秘书机构搞出来。

理论上来说,奉天倡义营现在是有内阁的。吏部尚书顾君恩、户部尚书潘独鳌、礼部尚书何吾驺、兵部尚书宋献策、刑部尚书邓岩忠、工部尚书徐以显,再加上田见秀,作为勋贵的代表。

奉天倡义营的六部尚书,并不是直接管六个部,而是每人负责对接几个侍郎,侍郎才是真正的“部级干部”。内阁的七个人,主要还是像明朝的内阁那样作为皇帝的秘书。

但可以想见,这样的内阁将来一定会固定化。所以李自成希望再弄一套非常设的秘书机构,其实从汉武帝设中朝到雍正设军机处,都是一样的套路,原来的秘书机构变成职能部门,然后又有新的秘书机构,周而复始。

“爹!”李自成走进帅府内堂,李迟迎了出来,不知不觉,儿子已然八岁了。三岁的李迪正坐在床上,望着李自成笑。

高夫人说:“看你这脸色就知道,捷轩和玉峰吵架了。”李自成说:“他们吵一吵倒没什么,十多年了,哪个月不吵个一两次。只是现在这些事情,越发吵不出个结果了。打仗的事,我可以一声令下,是对是错我都担着。而现如今却没法这样干了。提这个干什么,快叫些饭食,吃完了我睡一觉,然后和儿子踢球去。这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看书,不知游戏,这成什么话。”

高夫人说:“下棋、踢球,都没人敢赢他,孩子当然不爱玩。也就王瑾在的时候,还和他下下棋。”

李自成笑道:“王瑾这家伙,下棋不过自己的儿子,便来赢我儿子。”

有人欢喜有人愁,李自成已经在这里琢磨如何让子孙后代多当几年皇帝,而真正的皇帝现在却在过山大王的日子。

北直隶大名府浚县的县城外,有一座大伾山,山上庙宇林立,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建于北魏的天宁寺。天宁寺的方丈,正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现在的住处。

今天皇上上朝,就来了四个人:高起潜、方正化、王承恩、杨嗣昌。皇上身边也实在不剩什么人了。

逃过黄河之后,崇祯身边还剩下三百新卫营士兵。曹营在豫北和清军多次交战,导致豫北的社会秩序十分混乱,居然没人发现他们。

出了河南省境,来到直隶境内,崇祯本来是想联络本地的义军的,但义军要是那么好找,还不早就让清军剿灭了。

很快,崇祯一行就陷入了缺粮的窘境,士兵跑得只剩一百多人。最后是高起潜领着五十人洗劫了一个村子,才没把崇祯饿死。

总这么流浪也不是个办法,这支“最后的明军”在杨嗣昌的建议下占领了大伾山天宁寺,把寺里的和尚都赶了出去,崇祯皇帝过起了占山为王的日子。这几日靠着高起潜之前监军时学的打家劫舍的本事,倒也没饿死崇祯。

今日上朝,皇上找这四位爱卿来,是想议一议,和尚们的菜园子没人照管,这些天被当兵的祸害得差不多了,能不能恢复起来。

然而还没等崇祯说话,外面便传来一声大喊:“弥勒佛显灵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