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97章 均田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97章 均田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97章 均田

杨嗣昌和袁继咸见崇祯前早就换过衣服洗过澡了,但是依然能看出他们吃了很多苦。杨嗣昌五十三岁,袁继咸四十八岁,其实都不算太老,但是看起来都像六十多岁的人,杨嗣昌头发几乎全白了,袁继咸的头发也是白多黑少。

“尚可喜此人还是颇有忠义之心的,不苛待士子,对献贼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听得出来,杨嗣昌对尚可喜的印象还不错,袁继咸在一旁听得头大。他虽然不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但对也有类似的评价。尚可喜对我们客气是因为他优待士子吗?还不是因为大明朝还有十几万部队,他要多给自己留条路。哪怕将来张献忠败给李自成,把你杨嗣昌献给李自成换富贵也是好的。

好不容易等杨嗣昌讲完了他的计划,袁继咸终于可以说话了。杨嗣昌提出的方案是,调集洪承畴和祖大寿的主力,与尚可喜里应外合,趁着李自成主力在庐州的机会,一举击破盘踞凤阳的张献忠,随后收复江南。崇祯听得颇为兴奋,反正杨嗣昌说什么都对,袁继咸却满头黑线。

庐州离凤阳才多远?三百里路程,张献忠发现敌情之后立刻向李自成报讯,一天就能把消息送到。你也不想想李自成是什么出身,每打下一个地方,恢复驿站都是当头等大事来办的。因为马匹不够,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还达不到,但三百里加急已经可以做到了。

袁继咸在尚可喜军中时,利用尚可喜对他的优待打听了很多事情。闯军如果得到紧急军情,准备一天就可以出发。如果从后方驻地调驻防状态的兵,肯定不能这么快,但他们屯兵庐州,本来就是行军状态,士兵都在军营里。尤其是现在洪承畴随时有可能攻过来,闯军连干粮都提前预备。

如果没什么急事,闯军一天走三十里,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一天走六十里还保证军队战斗力也是没问题的。急行军可以一天走一百二十里,不过有多少人能赶到,还有多少战斗力就不好说了。装备了大量骡马的轻装部队,甚至可以一天走一百八十里。人家可是流寇,行军是他们的老本行。

毕竟是救援张献忠,又要和洪承畴决战,李自成不会太冒险,以一天走六十里的速度增援凤阳,五天可达。里外算起来,也就是说,张献忠只要从发现敌情开始能够坚持七天,就能等到李自成的援军过来。到时候,明军把张献忠围在凤阳城内,兵力分散到城池四周,李自成从外面赶来,攻其一点,张献忠再进行夹击,会是什么后果?结果就是把大明朝这最后一副家当送掉,彻底葬送大明。

终于轮到袁继咸说话了,他开始陈述自己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借虏平寇是行不通的,现在反而应该借寇平虏。

他这么一提,首先就行不通,借虏平寇是皇上钦定的国策,你反对这个,你说什么都不对。就算现在皇上感觉自己可能错了,你也不能说他错了,说了就是你不给皇上面子,不够忠心。

“山西巡抚孙火东尚有数千兵马,山东卢九台旧部亦有数万之众,此二支军民虽与贼通,然并未真心附贼,袁时中、郭升乃朝廷旧将,啸聚山林,实有不得已之处。当善加抚慰,以结其心。”

在私底下,袁继咸把袁时中和郭升比喻为关胜和呼延灼,不过这话肯定是不能当着崇祯的面说的,他们是关胜和呼延灼,那崇祯就是宋徽宗了?正好这里是开封,天下有四大寇,北边有金兵,都对得上。

“趁虏与贼攻战之际,我军诈作援虏,实则掩其后,若能破虏,则可因直隶平野之便,先于贼克复京师,所俘虏兵,可为夷丁突骑。朝廷威望复振,届时封四贼为王,却把安、庐封与献贼,浙北封与闯贼,挑动四贼不和。朝廷据幽燕而控鲁豫,重整兵马,当可徐徐图之。”

袁继咸的谋略其实可操作性也不强,四大反王和清军决战的时候,哪那么容易就让明军捡了漏,还俘虏大批清军,这得多好的运气?袁继咸的计划,需要大明朝每一步都运气爆棚,所有人都老老实实按他的计划走才行。

但这毕竟也是个正常人能想得出的主意,至少比借虏平寇和放弃华北正常多了。

崇祯对袁继咸的话是一句也听不进去,不过他和杨嗣昌一起历尽千辛万苦逃出贼营回归朝廷,也不好驳斥他,随口应付几句,就打发他出去了,又开始问杨嗣昌:“卿家乡陷贼之后,可有消息?”

杨嗣昌答道:“族人星散,多为贼流放琼州,妻儿为贼所拘,现在武昌,家乡只余些远亲,家中田亩皆为刁民无赖瓜分,祖宅已改作闯贼军学之所,唯祠堂坟茔尚安,然乏人照料,日益破败。”

袁继咸是江西袁州人,他家也“陷贼”了,但崇祯压根没想起来这事。

崇祯着重问了问李自成和张献忠在南方均田的事情。杨嗣昌这个人问题不少,但还是个能做实事的,比那些不知兵从何招、饷从何来的书呆子强得多,他靠着道听途说和逃亡时的见闻,把闯西二营的土地政策也说明白了六七成,还加了一点自己的见解。

杨嗣昌对于均田的弊端还是看得比较准的。比如说会有地痞流氓趁机冒领土地;在分配无主地时,主管官员会给闯军家属,尤其是和自己亲近的战友的家属分好地,给一般流民分薄地;清丈田亩时,会有很多欺上瞒下的现象。这都是均田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但杨嗣昌也不得不承认,闯军丈田的效率还是比大明高,舞弊当然有,却也没有五千亩地瞪眼报五百亩的事。而且均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耕者有其田不仅是农民起义者的梦想,同样也是儒家的终极理想之一。崇祯年间,有不少大臣提出过均田限田的主张,当然,崇祯一条都没采纳,因为都是随便一看就知道是扯淡的办法。

比如说,将一户人家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定为一千石(可能是日本来的穿越者),多的就要没收。就连崇祯也能一眼看出,这种政策要是真有人敢推行,肯定是官不聊生加民不聊生。

再比如,按照官阶限制占田,一品官可以占十顷田、一百间屋,按照品级递减。拿鼻子想也知道基层能把这种政策玩出多少花样。

闯军的均田政策其实还没有这些办法严谨,各地的政策都不同,随意性极强。然而,大明靠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直接把人换了,比定什么法都管用。

崇祯可以随便杀大臣,可他不能把整个官僚系统都换了,哪怕他杀人杀得像朱元璋、朱棣那样多,也只能给自己留个残暴的名声而已,官僚还是那些官僚,因为你杀得再快也没有源源不断的士绅的补充速度快,杀了一拨人,正好给另一拨腾地方。

这件事的重点不在破而在立,制造一个能够与原有的官绅争夺统治权的利益集团,就算不挥舞屠刀,也能起到换人的效果。新换上来的人还没过保质期,便能在一定限度内适当均一下田。至于以后一样烂,那是以后的事了。

不过现在,崇祯倒有一个绝好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