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57章 成人之美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57章 成人之美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57章 成人之美

田见秀人称田佛爷,但毕竟也是杀人无数的战将,朱师熹和张氏岂能不怕,都瑟缩着跪在地上。碰上这样的事情,脾气再好的人也难保不发怒。

张氏并非田见秀的妾,而是明媒正娶的妻子。闯营中是不允许纳妾的,王瑾在十七世纪论证纳妾不道德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另一个理由可以阻止纳妾——还有那么多兄弟没有老婆,做头领的怎可纳妾?是以除了赵胜、张天琳这样中途加盟的头领,闯营中是无人纳妾的。

如果是小妾与人私通,那算不得什么大事,妾的身份很低,闯营中这些武夫对于贞节、名声什么的也不大放在心上,张天琳甚至曾经把自己的一个妾嫁给手下将领。

可妻子就完全不同了,妻子与人私奔,对任何一个年代的男人来说都可谓奇耻大辱,就连法律都要迁就,历朝历代多有本夫当场格杀奸夫**免罪或减罪的条款。

闯营各头领的妻子如果私逃,问题更严重,她们几乎都是妇女队的军官,田见秀的妻子张氏因为识字,协助刘宗敏的妻子焦氏执掌文书,她若逃走,等同于军官叛逃。

假如按照规矩,当直接把朱师熹和张氏二人拖出辕门斩首,还得公布罪状,登记造册,那岂不是当着全军的面羞辱田见秀。王瑾便是再坚持规矩,遇到这事也得让规矩通融。更何况朱师熹和张氏本是原配夫妻,私逃是不对,可动机却是谁都能理解的。当初他们遭遇兵火,因而失散,互相都以为对方已死,张氏改嫁于田见秀,并无任何错处。闯营将领不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道德表演艺术家,都是生死线上挣扎过来的,知道穷人的日子有多难,这点起码的是非还是分得清的。

所以,这事只能交给田见秀自己处理,李自成和王瑾都未出场,只有发现此事的李友陪同。不过李自成和王瑾指出,张氏经手的文书不过就是点柴米油盐、被服鞋袜的事情,算不得机密。其实从这些东西里,还是能判断出一些有价值的情报的,朱师熹在文书队,也见过一部分涉密的内容。但李自成和王瑾都决定不追究了,就算平日再强调铁面无私,也终究是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做不到把所有人都灭口。

田见秀沉默良久,对张氏说:“他所说皆是实情?”过了许久,张氏才点了一下头,田见秀又问:“那你是心甘情愿回他身边?”

没人回答,田见秀轻叹一声:“行了,不用问我也知道个大概。我虽没什么学问,却也学过两个成语,成人之美、破镜重圆。”

其实还应该再加上一个——红拂夜奔。三个成语说的都是一个人——隋朝的楚公杨素,讲的是杨素身边的三个女人分别跟别人跑了的故事。但是,杨素毕竟也没把自己的正妻送出去。

“你没有喜新厌旧,不因我比他有权势而背弃旧夫,这是仁义,好得很。但你也有错,你以我田见秀为何许人?朱先生平素与我少有交道,也还罢了,你与我相处许久,难道不知我的为人?我岂是离散人夫妻之辈。你们就算逃走,兵荒马乱,又如何生活?你二人都见过军中文书,闯营又岂能不追杀你们。事已至此,把你们留在营中自是不成的,直接把你们扔到荒郊野外去,又和杀了你们没什么分别。我已对活阎王说了,把你们调到麻城叶云林手下,那里谁也不识得你们。虽要跋涉千里,但是跟着其他去河南的兄弟一起走,还算比较安全。”

田见秀的语气和神色都很温和,但说出来的话却惊世骇俗,朱师熹和张氏愣得半晌说不出话来。过了半晌,朱师熹才终于反应过来,重重磕了三个头:“头领大恩,小人永生不忘!”

此时田见秀倒是面带愠色:“你既是读书人,该自称学生才是。我也不是你爹,你也不是我爹,有什么大人小人。她既是你的浑家,我便还给你,又算得什么恩情了,男儿膝下有黄金,为了这点事情,何须要跪。你我皆是苦人,幸而今日有家可归。你若真念我的好,以后做事多念着比你我更苦之人便是。”

王瑾早就预料到田见秀会这样做了,自他认识田见秀起,就觉得这是个能颠覆自己世界观的人。

作为一个十七世纪土生土长的人,田见秀的很多观念却比从二十一世纪来的王瑾更“迂腐”。

“时值末世,天下板荡,万姓涂炭,阖户死、阖村死、阖县死者不可胜计,于尸山血海、累累白骨中求一生路者,何人不苦?能活得一个便是一个。”田见秀一直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田见秀的确是仁人,且意志坚定,折而不挠,不到连李自成都死了的地步,绝不会丧失信心。然行仁道虽可以为英雄,做开国功臣却还要靠武力。

王瑾绝不会指责田见秀,于乱世中血战十余年,仍能有妇人之仁,这是再难能可贵不过的。王瑾要做的,就是为田见秀开路,只要闯军无敌于天下,田见秀爱怎么仁便怎么仁。

此时,闯军无敌于天下的基础还在恶补两千年前的数学。

“已知甲点和乙点之间的距离是五寸,以线段甲乙为底边,作一等边三角形……”今天在孩儿队中讲课的是李定国,李定国和艾能奇都没跟王瑾去西宁,留在老营。闯营分兵之后,孩儿队也一分为二,河南有一部分,陕西有一部分。

留在河南的人集中在少室山和伏牛山两处,直接拿僧舍当寄宿学校,这两处大丛林本就有经院教学的基础,改成校舍容易得很,连文具、纸张都是现成的。

学识字,有一些投闯的穷书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是教得来的,也能教孩子背诵四书的原文,至于更深的内容,就算他们会教,王瑾也不让教。儒经里的大道理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于怎么解释。

儒学思想中的很多部分,到了明代也是很先进的。比如说孔子强调忠君,但是得先“君使臣以礼”,才能“臣事君以忠”。反过来解释就是,像崇祯这种以坑死大臣为能事,还拖欠工资的君王,有什么可忠的?

就像孟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所以那些被崇祯皇帝和达官显宦待如土芥的士兵、驿卒、农夫、牧童、工匠、奴仆打进北京城之后,找勋贵、太监、高官追赃助饷,这不就是儒家的思想吗。

比如说孝道,《孔子家语》中说的明明是“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你爹妈打你的时候要是就意思意思,抽你几下,你挨了也就算了,要是真抡起大棍子往死里打,赶紧跑。而且这还是指有理由的教训,而不是无故殴打,其实和现代人的观念相差也并不太多。至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变态说法,是到了明清时期才见于小说、笔记的,就连二程、朱熹也没说过这种话。

朱元璋以农民起义起家,当了皇帝却又删《孟子》。把朱元璋删掉的那些话都拿出来,句句可以作为闯军造反的理论依据。

不过,这些得等以后王瑾雇得起真正的大儒的时候再搞了。可到了那时,就算李自成、刘宗敏、田见秀还能坚持造反有理,他们的后代也一定会成为货真价实的封建统治者,就未必支持这种理论了。

学军事,有一些伤残的军官;学数学、政务,有入伙的商人、胥吏、管家;学武术,有少林僧人。王瑾还在编撰别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尚未成型,而且除了王瑾也没有别人能讲,所以王瑾只留了些片段草稿,让孩子们先死记硬背。

总体来看,河南闯军的教育水平还是可以的。按照这种方式学个三年五载,无论做军官还是做小吏,都比那些十年寒窗的书生强得多了。

相比之下,陕西闯军缺少懂得数学、政务的人才,而且一直行军打仗,这方面的教育很不足。但是在军事训练上,陕西闯军人才多,实战机会多,比河南那边相对安全的环境更容易锻炼人。

为了防止将来武将全是李自成培养出来的,文官全是王瑾培养出来的,秦豫两地的孩儿队一定要有交流才行。李自成是全营的掌盘,王瑾是全营的总制,不能各管一摊。再加上战略上的考量,闯军的主力需要回河南一段时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