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56章 乾州整军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56章 乾州整军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56章 乾州整军

崇祯七年的冬天到了。

闯营驻扎在乾州,党家驻扎在永寿,二郭驻扎在邠州,休整部队。李自成做的突击整风没有瞒过王瑾,但是这一次王瑾并未再杀人。违纪最为恶劣的二十多人已经被李自成处决了,起到了以儆效尤的作用,王瑾没必要再追究李自成判处的那些抽鞭子、打军棍、关禁闭、罚饿饭的处罚过轻。

纪律整顿要常态化,绝不能搞成运动式的,倘若王瑾一来便人人自危,王瑾一走便松弛懈怠,那还有什么军纪可言。这种做法既会导致纪律的涣散,也会导致在纪律整顿的过程中出现打击报复、诬告陷害的问题。好在李自成的军纪此时已经算是很严格了,在这个时空不至于等到了商洛山才下定决心彻底改造军队。

这个彻底改造是就十七世纪的情况而言的,改造成人民子弟兵是不用指望了,但需要把闯军改造成一支事事有规矩、处处有纪律的封建时代的王师,向岳飞、戚继光看齐,而不是一支绿林好汉的联合队伍。现在闯军的状态介于二者之间,和一般的杂牌明军或反王队伍相比,闯军要正规得多,但是与真正的精锐之师相比,闯军又在很多方面显得混乱草率。不要说岳飞、戚继光,就是和左光先、贺虎臣、曹文诏、祖大寿等人的家丁相比,也大有不如。

这倒也没什么丢人的,毕竟家丁都是拿钱堆出来的,钱不到位,自然大有不如。以闯军的现有财力和大锅饭制度,不可能训练那种部队。有很多规章制度都需要相应的后勤体系搭配,王瑾也只能在少室山和伏牛山挑一两支小部队试行,大规模推广在几年内不要指望。

在乾州停留的时间不可能太长,洪承畴随时有可能追过来。所以李自成和王瑾也没搞什么大规模的整训,只是申明一下纪律,修补平凉、陇州两战造成的损失。这两场战役虽然都打赢了,但是联军死伤数千,短时间内也不宜再打大仗。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薛仁贵焦得名在党家内部有很多模仿闯军的举措。相比之下,郭应聘、郭汝磐二人则迟钝得多,对于部下依旧是放羊式的管理,靠江湖道义、兄弟感情去约束。二郭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领袖,有天然的威信,所以这种管理模式明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可一旦遭遇失败,那事情就难说了。

所有整顿中,最基本的就是男女分营,擅带妇女入营者斩。这个不用王瑾多管,他还没回来的时候,李自成已经让李过和李友清查过一次,一旦发现严惩不贷。但唯独有一件事,他们处理不了,非得等王瑾回来不肯,不过他们等的不是王瑾,而是田见秀。

稽查过程中,李友发现有一男一女打算私逃,逮住之后,按规矩原本是要直接斩杀的,但李友却认出,这个女人是田见秀的妻子。

现如今,闯军众头领多已娶亲,妻子的出身无非是三种,要么是自家兄弟的亲眷,要么是收容的流民,要么是被杀官绅的家眷。官绅的家眷们自然比流民中的女人更貌美,更知书达礼,却反而只有管队、小管队一级的头领愿意娶她们。虽然并没有谁吃饱了撑的做这种规定,但老管队们很有默契地都娶了贫寒人家出身的女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来是因为官绅家眷和闯军有仇,或许其中大部分人都并无报仇的心思,但真要是有谁存了这种念头,若是嫁给了老管队以上的头领,便有可能接触到闯军的机密甚至刺杀大将。二来是官宦人家女子多有缠足者,虽不像原时空清末那样全面普及,缠足程度也有轻重之分,但也不过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得很明白:“她们从小把脚用布条紧紧地裹住以防止它长大,走起路来会使人觉得她们的脚是被截去了一块。”万历末年成书的《外科正宗》中,更是有缠足致残的记载。纵然明代缠足程度不及清朝,又有什么可骄傲的。

王瑾多了管不了,闯营内部的审美观还是在他的影响范围内的,甚至专门叫几个投闯的文人写了文章,从《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句子着手,对缠足大加挞伐。他自己搞不明白这些儒家理论问题,但只要你足够有钱有权,又肯下功夫,总有人替你去搞,把任何你的观点解释成圣人之言。不过能不能推广出去就另说了,因为总有人比你更有钱更有权,哪怕你是皇帝也是一样。

闯军头领原是一帮陕北老农,对于缠足这种阔老爷的审美本就不感冒。虽说不知道王瑾为什么对这件小事这么上心,但反正他们也对三寸金莲没兴趣,何必触这个霉头听他的唠叨。能做到老管队级别的人,心态早就稳定了,已经脱离了穷人乍富,非要娶个大户人家的女人来显摆的阶段。吟诗作对的官家小姐不是不好,但和他们不是一路人,乡下大脚女人才是和他们三观契合,能把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的人。

田见秀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他不是个文人,却又不是纯粹的粗人,也曾读书识字,所以对他脾气的老婆自然也和别人的老婆不太一样。田见秀的妻子也是闯军收容的难民,但落难之前家里是个小地主,读过一点书。

田见秀却没想到,就在他跟着王瑾去青海的时候,他妻子却打算和人私奔。

“小人名叫朱师熹,山西平陆人氏,张氏本是小人的浑家。崇祯六年时,遭逢兵乱,我夫妻在乱军中失散,归家之后听乡邻说,内子被官兵掳走。家园为官兵焚烧,无以为生,随众乡亲一路乞食至垣曲县,入伙义军。”

朱师熹的经历一点都不稀奇,甚至算比较走运的,平陆县和垣曲县离得很近,所以他才能活到投闯,而大部分难民都死在流亡路上了。

但是来到闯营,做了一个文书之后,朱师熹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妻子张氏已经变成田见秀的妻子了。

那日官兵屠村,张氏本以为朱师熹已经被杀了,后来掳走张氏的那队官兵遭遇闯军,全军覆没,张氏自然来到了闯军的妇女队,再后来也就嫁给了田见秀。

当此情形,夫妻二人自是悲喜交集。闯军中男女分隔甚严,他们日常也没有机会相见,只有少数时候能隔着老远望上一眼。直到平凉之战期间,闯营的管理出现混乱,他们才找到机会,打算私逃。

这就很尴尬了,王瑾定规矩的时候想得再周密,也想不到会有这种情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